發布時間:2014-05-12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如何大規模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農字一號大課題,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本文結合重慶實際,就培養新型農民的路徑問題進行探討,以拋磚引玉。 重慶是一個農民占絕大多數的集大城市、大農
論文摘要:如何大規模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農”字一號大課題,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本文結合重慶實際,就培養新型農民的路徑問題進行探討,以拋磚引玉。
重慶是一個農民占絕大多數的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直轄市,從總體上看,農民的基本素質是相當低的,概而言之就是“三偏低”、“三缺少。“三偏低”即勞動技能偏低,文化素質偏低,科技成果偏低;“三缺少”即缺少懂技術、會種田的新型農民,缺少懂技術、會管理的青年農民;缺少農民企業家和掌握高技術的致富帶頭人。因此,大規模培養新型農民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緊迫性,務必齊心協力,同舟共濟,方能奏效。依筆者愚見,大規模培養新型農民應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關鍵詞:培養,探索
一、全力以赴,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在農村,而農村的發展關鍵在農民。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成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培養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務之急就是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大規模培養新型農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村教育是農民學科學、學技術,實現職業轉化的必要文化基礎。強基固本筑高樓。首先要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培養造就更多的農村未來新型農民。我們要借國家在西部農村推行免費九年義務教育的東風,確保農村適齡青少年上得起學,念得起書,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失學,不輟學。決不再生產新的文盲、半文盲,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為農村孩子創造相對公平的教育環境。為此,我們必須整合優化農村教育資源。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要把農村教育擺到整個教育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現行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要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上的人事權,鞏固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質量,建立城鄉教師交流制度,鼓勵和引導城鎮教師到鄉村執教;要繼續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其次要強化農村職業教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部前副部長吳啟迪曾指出:“新農村建設人才的主體要靠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人民性,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是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這十分有利于農民的學習。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精品打造特色職業教育,使職業教育在培養新型農民中大有作為。
二、深謀遠慮,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徑、多形式強化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術培訓。
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最終要被農民所掌握,才能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是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途徑。一要廣泛開展五大農民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陽光工程、農業遠程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即按照農業生產崗位規范要求,加大綠色證書培訓的力度,培養更多的農民技術骨干;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即重點對農村優秀青年進行以科技為主的綜合性培訓,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即選拔能開展規;a和具有創業能力的優秀農民,通過政策引導、信息服務、創業資金扶持和技術支持,培植規;蛯I化生產經營的農業大戶和農民企業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陽光工程即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前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潛力,增強農民轉產轉業的信心和技能培訓,提升農民二、三產業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農業遠程培訓工程即以計算機信息網絡為載體,面向農民實施農業科技培訓的遠程教育,方便、快捷地向廣大農民傳授農業科技知識。二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突出特色,機動靈活地開展培訓工作。第一,要變指令性培訓為適應性培訓,培養實用對路的農民。一是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培養急需的新型農民。比如,長壽的魚、蛋雞、奶牛、雜柑、夏橙、西瓜,石柱的辣椒、黃連,城口的茶葉、黑桃、中藥材,涪陵的榨菜、藥材,黔江的煙草、牛肉特色各異,享譽全國。各區縣要根據自己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重點突出特色產業的生產、加工的科普知識,為急需技術指導的龍頭企業、專業大戶“雪中送炭”。二是適應新型農民的需要培養急需人才,即廣大農民要什么技術就培訓什么技術;要什么類型的農民就培養什么類型的農民。比如長壽是中國西部有名的產魚大區,對農民就應大力培訓魚類養殖、加工技術;辣椒和黃連是石柱的主導產業,農民需要的是辣椒和黃連方面的知識技能,送科技、智力下鄉,就要側重培訓辣椒和黃連的栽培、加工等技術;煙草是黔江的主導產業,對黔江而言,進行煙草栽培、煙草的提煉、加工等相關知識培訓就是工作重點。要使每類產業人員對相應知識、技能的需要有可靠保證。三是不斷更新培訓內容。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行培訓,比如網絡知識、科技知識、法律知識、經濟知識、基本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培訓等,用新知識充實農民的頭腦,把農民培養成具有現代信息的科技人才。第二,要變零散培訓為網絡培訓,培訓適用急需的新型農民。一是成立區縣級農民培訓基地,從市內外農業科研院所及各鄉鎮拔尖的 “土專家”、“田秀才”中聘請專兼職教師指導培訓;二是興建鄉鎮培訓基地。以各鄉鎮成人文化藝術學校和知名企業為依托,興建農民培訓基地,因地制宜地組織農民開展科技知識培訓;三是利用村、組黨員活動室開展培訓;四是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宣傳媒體,開辟培訓專欄。第三,要變單一培訓為多渠道培訓,培養復合型農民。首先,突破傳統培訓模式,堅持七個結合,靈活施教。即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點上培
與面上培訓相結合,課堂傳授與實際指導相結合,域內培訓與域外培訓相結合,普及性培訓與系統性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階段性教育與終生教育相結合。其次,突破傳統培訓方法的局限,重點用四種方式大力培訓農民。一是就地培訓。就地取材,請農民企業家、專業戶主動現身說教,示范操作。二是基地培訓。充分發揮市區縣黨校陣地和區(縣)鄉(鎮)培訓基地規模大、設施全的優勢,系統培訓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信息、網絡知識,引導廣大農民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生產和經營。尤其是信息、網絡技術的培訓,大大縮短本地與沿海發達地區信息傳遞的差距,天涯變通途。三是輸出培訓。就我們欠發達地區而言,認真做好“輸”這篇大文章至關重要。一方面,充分發揮人才市場的中介作用,向沿海發達地區輸送富余人才。另一方面,有組織、有計劃地選派一批初、高中畢業生到有關院校學習深造,使更多的農村青年觀念新、技術精、會經營、善管理,成為真正的能人、真正的帶頭人,帶領一方百姓科技致富。四是引進培訓。與西南大學、重慶大學、三峽職業大學等高等院校聯姻,請專家、教授指導、培訓現代農業科技和職業技能。
三、精心策劃,切實完善服務體系,強化優質服務。
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集科研、推廣、服務、培訓為一體,與農民緊密相連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建立有效的多層次服務網絡,積極收集適應本地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技術,通過媒體宣傳、編發資料、現場會、培訓班、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指導和幫助,提高技術服務的針對性。同時為廣大農民提供有關農業政策、科技知識、市場信息和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增強農民適應市場、駕馭市場的能力,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觀能動性。
四、法德并舉,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大規模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的基本保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其核心是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學法守法活動,比如法律知識講座、法律知識競賽、以案說法演講會等,向農民廣泛地、深入地宣傳、灌輸法律知識,使廣大農民自覺地、有效地學法律、用法律,自覺地遵章守法,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遏制違法犯罪,從而積極有效地維護社會正義,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我們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榮辱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鄉鎮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作者系中共重慶市長壽區委黨校教師)
參考文獻:
[1]李斌《“農”字一號大課題:培育新型農民》見中國發展門戶網。
[2]曾業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培育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新農民》見《光明日報2006.3.24。
[3]李海桐《培養新型農民是當務之急》見《廊坊日報》2006.3.7。
[4]危朝安《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見中國發展門戶網。
[5]曾一春《下大力氣加快培養造就新型農民》見中國發展門戶網.
[6]陳建國《論農村新文化在新農民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見文化傳播網。
[7]張體輝、余靜《培養新型農民,推動新農村建設》,見中國發展門戶網。
[8]林國標《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見《長沙晚報》2006.2.21
[9]農業部《2003—2010年全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規劃》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