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2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小麥在我國的農業生產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小麥生長期較短,但是對于種植土壤、氣候、環境以及田間管理都具有嚴苛的要求。隨著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小麥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措施得到了優化改進,為小麥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提供更多技術幫助。因此。種植人員在栽培小
摘 要:小麥在我國的農業生產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小麥生長期較短,但是對于種植土壤、氣候、環境以及田間管理都具有嚴苛的要求。隨著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小麥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措施得到了優化改進,為小麥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提供更多技術幫助。因此。種植人員在栽培小麥的時候,應當正確掌握高產栽培技術,保證植株的茁壯成長,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工作,促進小麥作物的高產增收。本文針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科學整地;播種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們對于農作物的品質與安全要求逐步提高。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重要組成部分,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受到眾多農業種植人員關注。
一、小麥的高效栽培技術
(一)選擇優良栽培品種
由于小麥的種植效果和產量都會受到種植區域氣候、土壤、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想要確保小麥植株的茁壯成長,需要對小麥品種選擇給予足夠的重視,確保選擇的小麥品種能夠適應種植區域的整體環境。例如,在山東省種植小麥的時候,需要分析當地的氣候田間和土壤養分,結合種植需求選擇適宜的品種。如果種植區域雨水情況不理想,則需要適當選擇抗旱能力較強的小麥品種,以此來降低水分缺少對小麥生長情況的影響[1]。在選種的時候,應當綜合各類影響因素,并且將選種范圍設定在農業部門引種試驗認定的小麥品種。為了將高產栽培技術充分發揮出來,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問題,保證培育工作的科學合理。在選擇小麥品種的時候,需要對種子的外觀提出嚴格標準,確保種子的顆粒均勻和飽滿,不要選用有蟲洞或者存在破損的種子。精心選擇小麥品種,為小麥種植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基本保障。
(二)科學整地
在完成小麥品種選擇之后,需要根據種植需求展開科學整地,為小麥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首先,在選擇種植地的時候需要進行綜合考慮,分析種植區域在灌溉、收獲以及運輸方面的便捷性。為了更好地滿足現代機械化的運行需求,耕地最好選擇在較為平坦的區域。在早期階段需要對土地進行深耕,以保證深耕工作的規范,并且在完成深耕之后需要夯實土壤。隨后使用農業機械對種植土壤進深松,提升土壤的透氣性,以便于促進小麥種植效果的提升。
(三)造墑施肥
足墑下種可以有效促進小麥幼苗成活率,達到保足全苗的目的,促分蘗量的增多,保證植株根系的生長發育。在這樣的情況下,小麥植株在可以保證茁壯的生長,是培育壯苗的基本保障[2]。如果種植地區的水分缺少或者降雨量不足,則需要結合小麥植株的生長情況進行造墑澆地,保證土壤的濕潤度,使小麥在生長種植過程中汲取足夠的水分。除了對種植區域進行澆水之外,還需要考慮到種植土壤的養分情況,施足底肥,使小麥幼苗的生長階段能夠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一般情況下,種植土壤在常年的耕作過程中會逐漸降低養分含量,使有益菌落慢慢減少,而有害菌落卻呈現出增多的趨勢,這樣很容易令小麥在生長過程中遭受病蟲害的威脅。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促進小麥植株的健康茁壯成長,需要在種植小麥之前科學合理的培土育肥。底肥可以將腐熟肥和有機肥作為主要成分,將化肥作為輔助肥料。在小麥種植區域以每畝地45kg磷酸二銨、30kg磷酸基鉀肥以及 30kg尿素的比例均勻施加。如果種植區域使用的肥料包含腐熟后的秸稈,則需要適當添加氮肥,以避免出現幼苗發黃的情況。并需要確保秸稈的粉碎效果,使秸稈的殘體可以保持分布均勻。完成秸稈粉碎工作之后,應當使用重型圓盤耙壓兩次,以確保根茬的粉碎效果。耙后,應當及時采取深翻和壓蓋工作,以此提升土壤的保墑性,將秸稈、肥料和土壤均勻混合。
(四)播種
在小麥栽培種植期間,播種階段具有重要的影響,需要從播種時間、播種量、拌種、播種深度幾個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3]。在播種時間方面,由于小麥種植和生長會受到環境與氣候方面的影響,所以在確定播種時間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環境條件與氣候變化等因素。例如在山東地區進行小麥種植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會在10月中下旬進行播種。小麥的生育期為230~270天之間,所以在10月中旬進行播種可以在第二年的6月份收獲。小麥播種時間的確定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晚。如果小麥播種時間過早,小麥很可能在形成冬前旺苗而拔節,這種情況會造成越冬凍害的加重,不利于小麥后續的生長。如果小麥播種時間過晚,那么種植區域會出現因溫度偏低出現積溫不足的情況,使小麥的根系不能夠在冬前得到良好的發育,難以保證壯苗效果。降低了小麥植株的分蘗量,減少每畝小麥的結穗數量,并且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凍害威脅。在播種量方面,需要保證播種量的均勻適宜。通常情況下,需要結合小麥播種期和小麥種子千粒數量進行分析,適時期播種小麥可以為每畝30kg,如果在10月15日之后進行播種,則需要適當增加播種數量。在此期間,為了保證小麥具有較強的抗病抗蟲能力,需要使用經過拌種處理的種子。目前,綠色種植理念得到了普遍重視,以往的農藥防治范圍逐步縮減。使用藥劑進行拌種處理也能有效提升種子的抗性,能夠帶來比直接噴藥更好的防治效果。除了以上情況之外,還需要對播種深度進行合理設定。播種深度需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如果播種深度過大,勢必會對小麥幼苗的萌發出土增加阻礙。小麥較為理想的播種深度應當在3厘米左右,這樣可以使其在冬前形成壯苗,保證幼苗的抗性,為小麥的茁壯成長奠定基礎。在完成播種操作之后,應當進行鎮壓,促進出苗率的提升。當前,很多播種機都具有鎮壓功能,但是力度控制存在不足。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可以控制鎮壓力度,增加小麥種子與土壤的接觸面積,降低小麥出現凍害的概率。
二、小麥種植的管理措施
(一)制定病蟲害防治措施
小麥在種植生長期間會受到不同類型的病蟲害威脅,因此,種植人員需要細心觀察小麥植株的生長情況,在發現異常情況時,要及時進行分析處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做到早發現早治理。小麥常見的病害主要有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以及小麥枯紋病,小麥常見的蟲害則主要有小麥蚜蟲、麥蜘蛛等。種植人員需要清楚了解不同時期小麥可能出現的病蟲害,制定科學有效防治措施。例如小麥赤霉病通常會因抽穗楊花期間雨水較多,濕度大而出現,小麥在感染這種病害之后會出現淺褐色斑點,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直至小穗枯萎。在防治此類病害的時候,可以每畝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進行噴灑,在小麥揚花初始階段噴施一次,間隔一周左右再次進行噴施,這樣可以帶來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而在防治小麥蚜蟲的時候,種植人員需要清楚了解小麥蚜蟲的生長規律,分析蟲害的影響范圍。小麥蚜蟲通常會在小麥苗期對葉片背面、葉鞘和心葉處集中,汲取小麥葉片的汁液。如果在小麥穗期受到小麥蚜蟲危害,則會導致小麥灌漿不足,降低產量與品質。在防治小麥蚜蟲的時候,每畝使用25%蚜螨清乳油50mL,或者使用24%的抗蚜吡蟲啉可濕粉劑30g。
相關知識推薦:農業方面出刊快的期刊推薦
(二)合理灌溉與排水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當對灌溉和排水工作給予一定的重視,一般情況下,每畝小麥的耗水量為 260~400m3 。小麥對于水分的需求會因種植密度、植株生長情況出現不同,所以種植人員應當正確了解不同時期小麥的水分需求,合理制定灌溉水量,保證小麥種植田的均勻灌溉。在降雨較少的情況下,種植人員需要及時進行補水澆灌,保證土壤的濕潤度。當降雨較大的情況時,種植人員則應當進行排水工作,將多余的水分排泄,以免種植田水分過多影響到幼苗根系的生長發育。
(三)及時進行采收工作,防范自然災害
在小麥最后的成熟階段,很可能會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所以,種植人員應當及時采收小麥和晾曬,以便為小麥的儲藏工作提供便利。及時進行采收,可以有效降低大風、冰雹等惡劣天氣對小麥產量造成的影響。在小麥采收過程中,可以采用人工采收或者機械采收兩種方式,人工采收會在小麥完全成熟階段進行采收,而機械采收則是在小麥八成熟的階段進行工作。儲藏小麥環境保持干燥,合理控制含水量,保證小麥的品質不會因潮濕環境而降低。
三、結語
為了促進小麥種植效果的提升,種植人員應當對小麥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的作用有正確的認識。合理運用小麥栽培技術,加強小麥種植的管理措施,促進種植模式的優化完善,保證小麥的產品和品質得到提高,為農民群眾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論文作者:李 超
參考文獻:
[1]杜建偉.小麥栽培技術及應用[J].新農業,2021 (18):84-85.
[2]尚峰.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新農業,2021(16):81.
[3]陳為亮.優質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1,39(15):60-6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