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28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水稻種植是十分重要的組成內容,在當前農業種植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水稻種植也逐漸朝科學化與系統化的方向轉變。在此過程中,水稻的田間種植管理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實施,是保證水稻種植品質的基礎條件。只有良好的田間管理技術才
摘 要: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水稻種植是十分重要的組成內容,在當前農業種植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水稻種植也逐漸朝科學化與系統化的方向轉變。在此過程中,水稻的田間種植管理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實施,是保證水稻種植品質的基礎條件。只有良好的田間管理技術才能夠有效防治病蟲害,從而提高水稻種植產量與質量。對此本文將主要介紹水稻種植期間科學高效的田間管理措施,并分析水稻二化螟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
關鍵詞:水稻;田間管理;二化螟
贛江從南到北貫穿著整個吉安市,將該市分割為東、西兩大部分。地勢從邊緣山地到贛江河谷地段逐漸降低。從實際調查數據可以得知,吉安市在201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有近 420萬t,水稻種植也基本處于機械化狀態,水稻插秧機超過了2500臺。在當地水稻種植過程中,二化螟是最為常見的蟲害之一,一直以來對當地水稻種植危害極大。二化螟俗稱為鉆心蟲、蛀稈蟲,當前吉安市已經引進并試用了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
1 科學合理的水稻種植田間管理措施
1.1 種植前的準備環節
在水稻種植進行之前,需要全面控制準備工作流程,以此來提高種植質量,為當地水稻種植的后續發展提供保障,減少病蟲害對水稻的侵擾,提高水稻成活率,確保其擁有可觀的產量[1]。首先,當地種植人員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變化與降雨條件來選擇合適的種植土壤,確保水稻在種植期間能夠從土壤中汲取到足夠的水分和營養,保證水稻可以健康生長。同時,結合當地水稻實際種植需求來科學松土工作,提高土壤中的氧氣含量,為水稻健康生長創造良好條件。另外,在水稻種子挑選過程中,需要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與土壤環境,選擇滿足相關條件要求的種子進行栽培,使其能夠符合當地氣候條件,降低水稻秧苗死亡率,提高水稻產量。
1.2 水稻出苗期管理
在水稻出苗期間,要進行嚴格管理,保證水稻正常完成出苗,提高存活概率。需要確保水稻出苗不會受風雨天氣環境的影響,進而使水稻出苗更加順利[2]。隨后,在水稻出苗過程中,還要將種植溫度控制在25℃左右。溫度過高時,必須要做好及時通風,降低水稻種植田間的溫度,避免在水稻栽培期間出現燒苗的情況。在此基礎上,水稻種植人員還要重點留意當水稻出現大面積一心一葉情況時,必須降低種植溫度,確保其能夠保持在20℃溫度范圍內,為水稻生長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除此之外,在水稻種植生長期間,種植人員需要時刻留意溫度的變化情況,當溫度出現不合理的情況時,就要對其進行及時調整,為水稻出苗環節提供充足保障。
1.3 加強水稻分葉期管理
分葉期是水稻生長最為關鍵的階段,加強水稻分葉期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生長質量。在此期間,需要控制好水稻生長溫度、澆水時間以及光照等過程,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進而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同時,在水稻分葉期間,種植人員還需要將水稻田間水溫控制在30℃左右,在此基礎上合理控制水分,避免水稻因水分過多而導致的缺氧現象,但是水分也不能過少,不然會導致水稻過于干旱,出現大面積死亡現象。另外,在分葉時期對水稻的光照也十分嚴格,需要確保水稻能夠獲得長時間的光照,以此來提升水稻的結實率。
1.4 水稻結實期管理
在水稻種植結實階段,種植人員需要避免水稻出現早衰現象,控制好水稻生長期間的水分,在滿足水稻生長需求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通風,為后續的水稻授粉工作提供合適的環境條件,加大水稻授粉量[3]。與此同時,相關種植人員還要科學控制灌溉次數,確保其灌溉的合理性。當灌溉工作完畢后,要保證水稻種植土壤自然風干,為其根系健康發展提供良好條件,提高當地水稻種植的產量。此外,在水稻結實期間,還需要時刻觀察果實生長情況,及時收割成熟的果實,避免出現果實質量較差的問題。
1.5 水稻肥料管理
在水稻種植期間,為實現高產豐收的效果,必須要在日常栽培管理中施加一定的肥料,為種植田間提供適量的營養物質,進而提高水稻生長質量。在此過程中,要合理挑選肥料的品種,結合當地水稻生長實際情況來控制肥料施放比例,避免出現肥料施加過量導致水稻出現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的情況,還需要挑選當地信譽最好的廠家,確保肥料的質量,盡可能地減少運輸過程對肥料質量所造成的影響,使其 能夠在水稻種植期間發揮出最大的肥效。
2 水稻二化螟綠色防控措施
2.1 蟲害危害癥狀表現
在二化螟蟲害發生初期,初卵幼蟲會集中在葉鞘內進行取食,會導致枯鞘和枯心苗的問題發生,當幼蟲蛀入到稻莖之后,劍葉端會慢慢變黃,受害莖上會殘留較多的蛀孔,孔外所留下的蟲糞較少,而莖內所殘留的蟲糞較多,這樣一來稻桿很容易發生折斷。如果在水稻抽穗期與孕穗期受到二化螟的侵擾,會出現半枯穗與蟲傷株,在大風環境下也很容易發生折斷。
2.2 二化螟形態特征
2.2.1 成蟲。成蟲前翅呈現出黃褐色或淡黃色,存在的褐點很少,翅邊緣存在少數黑點,后翅為白色。
2.2.2 蟲卵。二化螟卵塊呈現出上百個卵聚集的方式,并排列成魚鱗狀,顏色為乳白色和黃褐色。
2.2.3 二化螟幼蟲。二化螟幼蟲總共有6齡~7齡。而末齡幼蟲的頭部呈現出明顯的淡褐色或紅褐色,前胸呈現豆黃色。
2.3 二化螟蟲害發生規律與生活習性
2.3.1 二化螟的生活習性。二化螟的越冬情況十分復雜,越冬期間幼蟲會孵化成蛹,同時羽化時間也不規律,經常會維持在兩個月的時間左右[4]。二化螟成蟲白天一般潛伏在稻叢根部與田間雜草當中,在夜晚時間活動十分頻繁,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在黑光燈條件下的雌蛾要比雄蛾多,而雌蛾大多數都是沒有產卵或產卵未完成的狀態。通常情況下,雌蛾喜歡在葉色濃綠且粗壯高大的水稻上進行產卵,所以晚熟水稻的危害程度要比當地常規水稻品種嚴重的多。每只雌蛾可以產卵200多粒。另外,成蟲一般會選擇在水稻葉片下半部進行產卵,葉片的產卵位置也會隨著水稻生育期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水稻的生育程度越高,產卵葉位也會隨著上升。比如,在分葉期的產卵會分布在1葉~3葉,圓桿之后會產于2葉~5葉上。如果插秧時機較晚,在苗期葉片正面產卵會居多,二化螟幼蟲通常為6齡,越冬期間成熟的幼蟲都分布在稻樁與稻草當中。
相關知識推薦:水稻培育論文發表字數要求
2.3.2 二化螟在吉安市當地水稻種植期間的發生規律。二化螟一年會出現一代。在當地水稻種植期間,化蛹最為旺盛的時期是在六月份上旬與中旬,蛹期時間平均為10d。而成蟲羽化最旺盛的時期是在六月份的中旬與下旬,成蟲平均壽命為2d~7d。產卵最為旺盛的時期在六月份下旬,卵期大約保持在5d~7d左右,幼蟲孵化最明顯的時期是在6月下旬~7 月中旬之間,根據當地田間管理測報調查顯示,初孵幼蟲可以維持到七月中旬。幼蟲一般會以稻株葉鞘與莖稈作為主要食物來源,取食一般會一直持續到九月中旬和下旬,在此階段才開始在水稻莖稈與根茬中越冬。
2.4 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
2.4.1 燈誘技術。由于二化螟具有趨光性特點,利用太陽能殺蟲燈可以有效利用二化螟這一特性,利用對害蟲具有較強誘殺作用的光源,可以有效引誘和捕殺二化螟,減少當地水稻種植田地的害蟲基數,并且該方法對害蟲天敵的殺傷性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減少農藥的用量,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同時,殺蟲燈所誘殺的害蟲數量較大,種類較多,田間二化螟都可以被有效消除,符合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需求,特別適合于水稻安全種植過程中。利用太陽能殺蟲燈來誘殺二化螟成蟲,是一種輔助措施,該技術的優點就是綠色環保,并且操作起來十分簡單。值得注意的是,安裝流程中需要當地種植人員熟練掌握,并且檢修過程缺乏便捷性,使用周期也相對較短。
2.4.2 合理應用性誘劑技術。利用性誘劑捕殺二化螟主要是通過釋放成蟲在求偶過程中釋放出的信息素來進行誘殺。從雌蟲身上提取并利用人工合成手段來制造出信息素,以此來引誘雄蛾,隨后利用誘捕器等工具將其擊殺,阻斷雄蛾與雌蛾之間的交配,從而抑制種群數量的增長,控制蟲害危害程度,實現綜合防治的效果。從實際應用情況來看,性誘劑捕殺是水稻二化螟綜合防治過程中的一種綠色防治技術,在吉安市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捕殺效果也十分顯著。
2.4.3 生物導彈技術。生物導彈技術指的是將赤眼蜂經過高溫處理之后,制作出強毒性的藥劑,將其傳遞到二化螟蟲卵結塊表面,使初卵幼蟲感染病毒死亡,以此來控制病蟲害的擴散。因赤眼蜂在寄生期間具有較強的靶性,同時還能夠攜帶病毒傳播,所以被稱之為生物導彈。常見的普通型生物導彈為松毛蟲赤眼蜂、具有多角體病毒的甘藍夜蛾等。而水稻病蟲害防治期間的生物導彈有螟黃赤眼蜂。結合當地水稻種植的生態環境與田間管理需求,吉安市需要在生物導彈二化螟防治技術應用方面積極探索,以此來體現出該防治技術的生態環保性與高功效性。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稻是江西省吉安市主要種植農作物之一,種植范圍比較廣泛,并且種植人員數量較多。而要想實現當地水稻種植增產豐收,則必須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措施,提高水稻種植質量,減少病蟲害的威脅,而二化螟作為病蟲害威脅程度較高的種類之一,當地種植人員需要采取綠色環保的防控技術進行防治,以此來提高當地水稻種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水平,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論文作者:劉 翔
參考文獻
[1] 韋金安.水稻栽培過程中穩產提質理念與田間管理手段的融合 [J].南方農業,2021,15(14):41-42,45.
[2] 呂亮,常向前,張舒.水稻害蟲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研究現狀及展望[J].環境昆蟲學報,2021,43(3):623.
[3] 劉珊珊.水稻高產田間管理技術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 (3):220-221.
[4] 陶良寶,劉慶艷.水稻二化螟為害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0(9):116,11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