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京津冀地區典型印刷企業VOCs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潛勢分析

發布時間:2022-04-2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 本研究在京津冀地區選取 23 家典型印刷企業進行調研,并對其中具備采樣條件的企業通過氣袋采樣-GC-MSD/FID 采集及分析系統,獲得 48 組分析結果,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地區印刷企業 VOCs 的排放特征,并估算其臭氧生成潛勢. 結果表明,各企業排氣筒有組織排放的 VOCs

  摘要: 本研究在京津冀地區選取 23 家典型印刷企業進行調研,并對其中具備采樣條件的企業通過氣袋采樣-GC-MSD/FID 采集及分析系統,獲得 48 組分析結果,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地區印刷企業 VOCs 的排放特征,并估算其臭氧生成潛勢. 結果表明,各企業排氣筒有組織排放的 VOCs( 以非甲烷總烴表征) 濃度差異很大,包裝印刷企業 VOCs 排放濃度范圍為 29. 9 ~ 755. 0 mg·m - 3,出版物印刷企業 VOCs 排放濃度范圍為 3. 3 ~ 99. 0 mg·m - 3 ; 各企業車間印刷工位中,包裝印刷企業 VOCs 排放濃度在 129. 7 ~ 958. 4 mg·m - 3之間,出版物印刷企業 VOCs 排放濃度范圍為 19. 1 ~ 113. 7 mg·m - 3 ; 包裝印刷企業排放的 VOCs 濃度普遍高于出版物印刷企業,這與其使用溶劑型油墨有關. VOCs 組分構成方面,包裝印刷和出版物印刷企業印刷工位排放的 VOCs 中,含氧 VOCs 均為首要 VOCs 種類,占比在 32. 6% ~ 99. 4% 之間,其次是烷烴. 臭氧生成潛勢方面,印刷企業臭氧生成潛勢( OFP 值) 平均值為 505. 5 mg·m - 3,其中包裝印刷企業為 564. 1 mg·m - 3,出版物印刷企業為 52. 9 mg·m - 3 ; 臭氧生成系數( SR 值) 平均值為 1. 24 g·g - 1,其中包裝印刷企業為 1. 70 g·g - 1、出版物印刷企業為 0. 89 g·g - 1 . 從 OFP 值和 SR 值可以看出,包裝印刷企業應作為未來京津冀地區印刷行業 VOCs 管控的重點.

京津冀地區典型印刷企業VOCs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潛勢分析

  關鍵詞: 包裝印刷; 出版物印刷; 揮發性有機物( VOCs) ; 排放特征; 臭氧生成潛勢

  揮 發 性 有 機 物 (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是指在常溫下飽和蒸氣壓大于 70 Pa、常壓下沸點在 50 ~ 260℃ 以內的有機化合物,它對大氣環境及人體健康都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危害: ① 是對流層臭氧( O3 ) 和二次有機氣溶膠( SOA) 的重要前體 物,也是驅使大氣氧化性增強的主要因素[1,2]; ②部分 VOCs 物種對人體具有急性和長期的毒性,損害人體健康[3]. 印刷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油墨、稀釋劑、潤版液、洗車水、膠黏劑、光油等原輔材料中均含有 VOCs,這些原輔材料在使用、調配、轉運和貯存等過程中均會產生廢氣排放. 相關研究表明[4,5],2010 年印刷行業 VOCs 排放量為 92. 6 萬 t,約占我國工業源 VOCs 排放總量的 6. 9% ,但其貢獻率在逐年增加,到 2013 年已增長到 35. 8% ,成為 VOCs 治理過程中被高度關注的行業之一.

  歐美等國對印刷行業 VOCs 排放特征及污染防治技術路線的研究起步較早,目前已建立了排放量核算方法及排放清單,發布了排放標準及最佳控制技術指南. 近年來,隨著國內環境管理部門對印刷行業 VOCs 治理要求的不斷提高,針對印刷行業 VOCs 排放特征及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究逐漸受到大氣污染防治研究機構和學者的關注. 蔡宗平等[12]和王家德等[13]分別對廣東省和浙江省印刷行業的 VOCs 排放特征進行了研究; 王慧慧等[14]對京津冀地區印刷行業的發展現狀開展了研究[15]. 但針對京津冀地區印刷行業 VOCs 排放特征的研究相對較少. 近年來,印刷行業源頭及末端治理技術均取得了較大進展,特別是京津冀地區行業構成與長三角、珠三角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摸清京津冀地區印刷行業 VOCs 的排放特征,對于評估前期治理工作的成效并開展下一步 VOCs 的治理及監管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研究表明[14,15],京津冀地區印刷企業以包裝印刷和出版物印刷為主. 本研究對京津冀地區典型印刷企業的廢氣非甲烷總烴濃度及 VOCs 組分進行檢測分析,并基于 MIR( 最大增量反應活性法) 系數計算印刷企業 VOCs 排放的臭氧生成潛勢,以期為京津冀地區 VOCs 排放清單的建立、印刷行業 VOCs 成分譜的研究和環保油墨替代等行業政策的推動提供數據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 1 研究對象

  基于本課題組 2018 年印刷行業1 000多家企業問卷調研結果,篩選出京津冀地區具有代表性的 8 家包裝印刷企業和 15 家出版物印刷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其中北京 10 家、天津 3 家和河北省 10 家.篩選原則為盡量涵蓋不同省市、不同規模、不同印刷工藝和不同廢氣處理工藝. 在調研過程中對具備采樣條件的 9 家企業進行采樣,共獲得包裝印刷樣品 12 個和出版物印刷樣品 36 個. 通過對排氣筒廢氣的非甲烷總烴和苯系物指標進行檢測分析,對企業有組織廢氣排放水平、達標情況及廢氣治理水平進行評估. 由于 VOCs 處理設施對廢氣組分影響較大,所以選擇在印刷工位進行采樣,并檢測分析 VOCs 組分及臭氧生成潛勢. 企業概況、采樣布點方案等見表 1

  1. 2 采樣與分析

  1. 2. 1 采樣方法

  排氣筒廢氣的采樣按照文獻[16]規定的方法進行,均 使 用 10 L 聚四氟乙烯采樣袋,以 500 mL·min - 1的流量采集 10 min. 印刷工位廢氣的采樣參照文獻[17],但為了避免高濃度廢氣污染采樣罐,本研究在采樣環節對樣品進行了稀釋,具體方法如下: 蘇瑪罐中充入約三分之一高純氮氣待用.印刷工位廢氣采樣位置設在印刷生產線周邊 1 m 和距地面 1. 5 m 處,使用 10 L 聚四氟乙烯采樣袋,以 500 mL·min - 1的流量采集 10 min,同時利用便攜式 PID 對非甲烷總烴濃度進行初步判斷,再按照稀釋至濃度小于 20 mg·m - 3估算采樣體積,然后使用氣密玻璃注射器從氣袋中迅速轉移該體積的樣品至 3. 2 L 的蘇瑪罐中,樣品蘇瑪罐運回實驗室后注滿高純氮氣待測. 為規避單個樣品帶來的不確定性,每個采樣點在一個生產周期內等間隔采集 2 ~ 3 個樣品作為平行樣,本研究中實驗數據均為多個平行樣品的平均值.

  1. 2. 2 分析方法

  排氣筒廢氣中 非 甲 烷 總 烴 的 檢 測 按 照 文 獻[18]的方法進行. 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檢測按照文獻[19]的方法進行. 印刷工位廢氣采用三級冷阱預濃縮-二維 GC-FID /MS ( 氣相色譜-氫火焰離子/質譜) 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系統分析 VOCs 組分. 采用 TO-15 ( Scott Gases,美國) 、PAMS( Spectra gases,美國) 和含有 4 種化合物的內標標氣( 溴氯甲烷、1, 4-二氟苯、D5-氯苯、1-溴-4-氟苯) ( Spectra gases,美國) 進行定性和定量,共分析 123 種物質.

  2 結果與分析

  2. 1 VOCs 濃度水平及組分特征

  2. 1. 1 排氣筒 VOCs 濃度水平

  印刷企業排氣筒非甲烷總烴排放濃度如圖 1 所示. 排放濃度范圍為 3. 3 ~ 755. 0 mg·m - 3,其中,包裝 印 刷 企 業 的 排 放 濃 度 范 圍 為 29. 9 ~ 755. 0 mg·m - 3,出版物印刷企業的排放濃度范圍為 3. 3 ~ 99. 0 mg·m - 3 . 包裝印刷企業排放濃度普遍高于出版物印刷企業,這與包裝印刷企業多使用溶劑型凹印油墨,而出版物印刷企業多使用植物油基膠印油墨有關. 凹印工藝排放水平普遍高于膠印工藝,但同時與治理工藝相關. E 企業凹印排口濃度遠低于 B、C 企業凹印排口,主要因為采用了沸石轉輪濃縮 + 催化燃燒的處理工藝. 與京津冀各地區印刷行業排 氣 筒 非 甲 烷 總 烴 排 放 限 值 相 比[20 ~ 22],有 54. 5% 的企業非甲烷總烴濃度滿足北京市排放標準 30. 0 mg·m - 3 ; 70. 0% 的企業非甲烷總烴濃度滿足天津市和河北省排放標準 50. 0 mg·m - 3 .

  相關期刊推薦:《環境科學研究》于1988年創刊,刊登反映國內外環境科學發展新動向、環境科學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國內與國際重大區域性環境問題的調查與分析、國家環境重大決策與管理的最新動向、國內外環境科學領域新的研究成果和熱點問題的論文;國家重點環境科研項目最新科研成果論文;切中國家環境保護所需的、集中關鍵及要害問題、有較強實用價值、分類或分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的系統論述;有關國家環境保護宏觀決策、大氣環境、水環境、區域生態、土壤環境、生態毒理、環境治理工程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固體廢物、環境監測與分析技術、環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等的最新研究成果

  對部分企業排氣筒廢氣的苯、甲苯與二甲苯排放濃度進行了檢測,結果如圖 2 所示. 苯排放濃度范圍為 0. 01 ~ 0. 44 mg·m - 3,甲苯與二甲苯合計排放濃度范圍為 0. 03 ~ 11. 32 mg·m - 3,均滿足北京市《印刷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 DB 11 / 1201) [20]中設備或車間排氣筒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濃度限值.

  2. 1. 2 車間 VOCs 濃度水平及組分特征

  各企業印刷工位旁 VOCs 濃度水平( 此處為全部可定量的 VOCs 物質濃度之和) 及組成如圖 3 所示. VOCs 濃度范圍為 19. 1 ~ 958. 4 mg·m - 3,包裝印刷 VOCs 濃度水平顯著高于出版物印刷.

  在 VOCs 組分方面,大多數印刷工序排放的 VOCs 以含氧 VOCs 為主,對總 VOCs 濃度的貢獻率為 32. 6% ~ 99. 4% ; 其次為烷烴和鹵代烴,貢獻率分別為 0. 8% ~ 54. 2% 和 0. 2% ~ 29. 6% ; 芳香烴和烯 烴 排 放 濃 度 較 低. 包裝印刷企業排放的 VOCs 中含氧 VOC 占比均在 36. 0% 以上,其次為鹵代烴; 出版物印刷企業排放的 VOCs 大多以含氧 VOC 為主,占比均在 64. 3% 以上,只有使用植物油油墨的 F 企業排放的 VOCs 以烷烴為主,略高于含氧 VOC.

  各企業印刷工位旁 VOCs 組分特征如表 2 所示. 從中可見,由于印刷工藝以及油墨不同,其排 放的 VOC 種類以及主要污染物含量有較大差別.包裝印刷企業中,A 企業和 B 企業使用的是溶劑型凹版油墨,檢出 VOC 種類較多,其排放濃度最高的物質為溴二氯甲烷,占比分別為 22. 6% 和 28. 2% ; C 企業使用的油墨為溶劑型醇墨,其檢出 VOC 種類較少,以含氧 VOC 為主,主要物質為乙醇,占比為 89. 9% . 出版物印刷企業均使用植物油基油墨,且油墨種類較多,VOC 檢出種類差別較大,但主要物質均為異丙醇,其占比分別為 51. 4% 、30. 3% 、 63. 4% 和 77. 5% ,該現象是由于平版膠印過程中油墨和潤版液在同一工位使用,排放環節無法單獨收集,主要組分為異丙醇的潤版液的大量使用造成印刷工位排放濃度的疊加,同時造成異丙醇排放占比加大[23].

  2. 2 臭氧生成潛勢分析

  VOCs 的臭氧生成潛勢與其濃度和反應活性有關,目前表征 VOCs 反應活性和近地層臭氧生成潛勢使用較廣泛的方法是最大增量反應活性法 ( 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 [24,25]. 本研究結合實測數據和相關的 MIR 值分析各企業 VOCs的臭氧生成潛勢

  2. 3 與其他研究結果的比較

  雖然目前針對印刷行業 VOCs 排放特征的研究較少,但也有一部分針對工業源和溶劑使用源的研究中涉及到印刷行業. 表 3 列出本研究與其他研究結果的比較. 對比可知,本研究中包裝印刷行業 VOCs 以含氧 VOC 為主,與其他研究大致相同,但本研究的 OFP 值要高于珠三角地區,這是由于本研究的 VOCs 中乙醇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濃度較高,且這兩種物質臭氧生成系數較高; 此外,本研究中使用環保油墨( 水性油墨、植物油基油墨) 的出版物印刷行業的 OFP 值略高于珠三角地區,但相較于溶劑型油墨[24,28],SR 值減少了 71. 56% ,說明使用植物油基油墨替代溶劑型油墨可以大幅減少 O3 的潛在生成.

  3 結論

  ( 1) 各 企 業 VOCs 有組織排放濃度在 3. 3 ~ 755. 0 mg·m - 3 之間,包裝印刷企業的濃度范圍為 29. 9 ~ 755. 0 mg·m - 3,使用溶劑型凹版油墨的企業排放濃度高于 240. 0 mg·m - 3,遠超過京津冀三地 的排放標準限值,使用水性凹版油墨的濃度較低; 出版物印刷企業的排放濃度均較低,在 3. 3 ~ 99. 0 mg·m - 3之間,這與其多使用植物油基油墨有關. 包裝印刷企業印刷工位旁 VOCs 排放濃度高于出版物印刷企業,前者 VOCs 排放濃度在 129. 7 ~ 958. 4 mg·m - 3之間,使用溶劑型凹版油墨的企業相較于使用水性油墨的企業排放濃度較高; 出版物印刷企業 VOCs 排放濃度在 19. 1 ~ 113. 7 mg·m - 3之間,各企業之間差距不大.

  ( 2) 包裝印刷企業印刷工位的 VOCs 以含氧 VOCs 為主,占比均在 36. 0% 以上,其次為鹵代烴; 使用溶劑型油墨的企業,排放濃度最高的物質為溴二氯甲烷,使用溶劑型醇墨的企業,主要 VOCs 為乙醇,占比為 89. 9% . 出版物印刷企業印刷工位排放的 VOCs 主要組分同樣以含氧 VOCs 為主,4 家出版物企業排放的首要 VOCs 物種均為異丙醇,其占比分別為 51. 4% 、30. 3% 、63. 4% 、77. 5% .

  ( 3) 京津冀印刷企業的 OFP 平均值為 505. 5 mg·m - 3,其中包裝印刷企業為 564. 1 mg·m - 3,出版物印刷企業為 52. 9 mg·m - 3,SR 平均值為 1. 24 g·g - 1,包裝印刷企業 1. 70 g·g - 1、出版物印刷企業 0. 89 g·g - 1 . 綜合分析 VOCs 排放濃度、組分特征、 OFP 和 SR 可知,包裝印刷企業 VOCs 的排放強度和環境影響要明顯高于出版物印刷企業,應作為未來京津冀地區印刷行業 VOCs 管控的重點.——論文作者:劉文文1 ,方莉2 ,郭秀銳1 ,聶磊3 ,王敏燕3*

  參考文獻:

  [1] 王扶潘,朱喬,馮凝,等. 深圳大氣中 VOCs 的二次有機氣溶膠生成潛勢[J]. 中國環境科學,2014,34( 10) : 2449-2457. Wang F P,Zhu Q,Feng N,et al. The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of atmospheric VOCs in Shenzhen[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4,34( 10) : 2449-2457.

  [2] Shao M,Zhang Y H,Zeng L M,et al. Ground-level ozon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roles of VOC and NOx in its produc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 ( 1 ) : 512-518.

  [3] Zhu X D, Liu Y. Characteriz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exposure to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partment buildings in Harbin,China[J].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14,92( 1) : 96-102.

  [4] 楊利嫻. 我國工業源 VOCs 排放時空分布特征與控制策略研究[D].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2012.

  [5] 黃薇薇. 我國工業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特征及其控制技術評估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學,2016.

  [6] Wei W,Wang S X,Chatani S,et al. Emission and speciation of non-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i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8,42 ( 20) : 4976-4988.

  [7] 劉金鳳,趙靜,李湉湉,等. 我國人為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清單的建立[J]. 中國環境科學,2008,28( 6) : 496-500. Liu J F,Zhao J,Li T T,et al.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anthropogenic sourc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emission inventory[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8,28 ( 6 ) : 496-500.

  [8] 夏思佳,劉倩,趙秋月. 江蘇省人為源 VOCs 排放清單及其對臭氧生成貢獻[J]. 環境科學,2018,39( 2) : 592-599. Xia S J, Liu Q, Zhao Q Y. Emission inventory of anthropogenically sourced VOC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ozone form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8, 39( 2) : 592-599.

  [9] 薛乃川,貢璐,安尼瓦爾﹒阿木提. 新疆能源、經濟與環境復合系統協調度綜合評價[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 23( 5) : 56-60. Xue N C,Gong L,Aniwar ﹒ Amuti. Coordination degree evaluation of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composite system in Xinjiang[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23( 5) : 56-60.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 2001-2016) [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16.

  [11] 陸長安. 中國印刷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 2016-2015) [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6.

  [12] 蔡宗平,蔡慧華. 印刷行業 VOCs 排放特征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8( 8) : 166-172. Cai Z P,Cai H H.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VOCs emission from printing industry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3,38( 8) : 166-172.

  [13] 王家德,呂建璋,李文娟,等. 浙江省包裝印刷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特征及排放系數[J]. 環境科學,2018,39( 8) : 3552-3556.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