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3-0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生活在一個由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環境中,它的形成是微生物生長過程中的一個保護模式,允許細胞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并分散到新的環境中。食品加工過程中有害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對食品工業的危害極大,可使微生物殘存增加,加工設備無法嚴格清洗
摘要: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生活在一個由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環境中,它的形成是微生物生長過程中的一個保護模式,允許細胞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并分散到新的環境中。食品加工過程中有害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對食品工業的危害極大,可使微生物殘存增加,加工設備無法嚴格清洗、消毒,導致產品受到污染。該文在收集、研究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歸納介紹了生物被膜的特點及其形成過程和形成機制,概述了生物被膜的危害、控制及檢測方法,旨在提高人們對生物被膜的認識,推動該領域的研究發展。
關鍵詞:細菌生物被膜:形成;食品加工:危害;調控機制
近年來,由于生物被膜導致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多的被報道,它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健康問題,因此受到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在醫學上,牙菌斑中及人體內植入器械上的生物被膜因其對人類健康的危害而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而在食品工業中,生物被膜除了能夠腐蝕管道和金屬表面外,更可導致動植物及人類疾病發生…。本綜述在介紹什么是生物被膜的基礎上闡述了其對人類的具體危害,并對當前生物被膜的控制方法和檢測方法做了概述。
1生物被膜的定義和特點
生物被膜(biofilm,BF)是指粘附于接觸表面,分泌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將自身包繞其中而形成的微生物群落…,它是細菌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20世紀30年代中期,COSTERTON J W等【2】對口腔中牙菌斑生物被膜細菌和齲齒的關系做了大量的研究,為深入了解生物被膜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礎。近年來生物被膜相關的研究在國內逐漸受到重視,但國內學者對它的命名并不統一,唐俊妮等【Ⅻ 將其翻譯為“生物膜”和“生物菌膜”,韓北忠等[5-6]將其翻譯為生物被膜。生物學上的生物膜(biomembrane)是指鑲嵌有蛋白質和糖類的磷脂雙分子層,起著劃分和分隔細胞和細胞器作用,也是與許多能量轉化和細胞內通訊有關的重要部位,是細胞、細胞器和其環境接界的所有膜結構的總稱。顯然,將biofilm翻譯為生物被膜更為合適。
隨著近年來對生物被膜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發現自然界中的生物被膜毫無例外地是由混合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被膜中的成分十分復雜,含有細菌、細菌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如蛋白質、多糖、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 bonucleic acid,DNA)、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肽聚糖、磷脂等)、吸附的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及細菌裂解產物等[7_8】。DAVIES D G等[9]在應用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技術研究生物被膜結構的過程中發現生物被膜呈獨特的三維立體結構,而細菌在生物被膜總體積中只占不到1/3,其余大部分都是由細菌分泌的胞外多糖和其他粘性物質等。生物被膜的分布十分廣泛,在適宜細菌生長的各種物體表面均可發現,同時,生物被膜加強了微生物對于不利環境的抗性,使其難以被酸、堿、強氧化劑及抗生素等清除¨叫。因此,對生物被膜的形成機理及去除機制的研究尤其重要。
2生物被膜的形成過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致力于研究生物被膜形成的機制,讓我們對于生物被膜的認知也不斷加深,F在,學界普遍認為生物被膜的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粘附期、發展期和成熟期。這三個階段中生物被膜經歷了從浮游態到粘附結構態,從低密度到高密度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多種基因共同調控的結果…】。微生物細胞從浮游態到成熟的生物被膜態的發展過程見圖l。
2.1粘附期
浮游態的細菌粘附到含有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材料表面。此過程中細菌表面特定的粘附蛋白特異性地識別生物材料表面的受體,產生的附著力讓細菌在接觸表面固定叫4】。根據細菌粘附在材料表面的原理不同,此粘附過程可分為可逆粘附和不可逆粘附。浮游細菌首先在流體或是自身鞭毛的作用下接觸到材料表面,同時其他附著結構識別該材料使其固定于材料表面,此時的粘附為可逆粘附。隨后微生物通過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使其牢固地附著于材料表面,此時的粘附為不可逆粘附。當生物被膜處于粘附期時,它的狀態相對不穩定,可以通過沖洗、加熱等物理方法清除生物被膜。
2.2發展期
細菌大量分泌胞外多聚物粘附單個細胞是生物被膜不斷壯大。此過程中細菌開始大量繁殖,同時調整基因表達產生大量的胞外物質,讓分裂產生的細菌及接觸到的環境中的其他細菌一并粘附在此生物被膜中,讓生物被膜不斷加厚成熟,增強其對于不利環境的抗性¨5】。
2.3成熟期
生物被膜中的部分細菌溶解脫落下來,重新轉移粘附到材料表面形成新的生物被膜。此過程中,細菌產生了大量的胞外多聚物,形成穩定的致密的成熟的生物被膜。此階段,生物被膜內部的結構組成不是均勻的,而是在該結構中新老交替的菌落共植體。生物被膜中的細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多樣性,是其均有強大的抗逆性的基礎之一。同時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菌落問可以進行水分、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的運輸Ⅲ1。此時的生物被膜已經發育成熟,生物被膜中的部分細菌在其內部的調節機制或在外部沖刷等作用下可以從生物被膜結構中脫落出來,在適當的條件下重新轉移粘附到材料表面產生新的生物被膜結構。成熟期的生物被膜已經十分穩定,對環境中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也達到最強。
3細菌生物被膜形成及主要調控機制
細菌開始形成生物被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以其菌毛通過非特異性的電引力或疏水作用與材料表面相結合[11。這個過程使細菌黏附在宿主表面是其形成生物被膜的第一步,主要是通過細菌表面特定的粘附素蛋白識別宿主表面受體而形成黏附,因此具有選擇性和特異性m】。
在細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過程中,細菌的群體感應系統(quorum sensing system,QS)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細菌的代謝和繁殖,細菌在代謝過程中釋放自誘導物到周圍環境中,菌體密度增加,菌體產生的自誘導物的濃度也在增加。當周圍環境中自誘導物濃度達到一定閾值時,就會激活細菌表面或內部的受體,轉化為細菌胞內代謝的生化信號,從而誘導細菌特定基因表達,使細菌產生適應性的生理變化,這種適應性變化行為包括進行DNA復制、細胞繁殖、形成生物被膜、產生致病因子以及形成孢子等,這種調控行為被稱為群體感應【191。
與細菌生物被膜形成有關的群體感應系統主要有3 類:;呓z氨酸內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密度感應系統又稱I型自誘導物(autoinducter.1,AI.2)密度感應系統、小分子多肽自誘導物(autoinducterpeptide,AIP) 密度感應系統以及II型自誘導物(autoinducter.2,AI.2)密度感應系統㈣。在不同的密度感應系統的調控作用下,不同細菌分泌的自誘導物也不同。革蘭氏陰性細菌一般利用酰基高絲氨酸內酯(AHL)類分子作為信號因子;革蘭氏陽性細菌一般利用寡肽類分子(AIP)作為群體感應調控過程中的信號因子。另外,許多革蘭氏陰性和陽性細菌都可以產生--f中AI一2的信號因子,一般認為AI一2是一種不同種問細胞交流的通用信號分子。最近有研究發現,在生物被膜的形成過程中有些細菌可以同時利用兩種甚至3種不同信號分子調節自身群體行為pOl,這說明細菌的群體感應機制是極為復雜的。
4生物被膜在食品/JDT過程中的危害
在食品工業中生物被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肉制品、 乳及乳制品等領域。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細菌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形成生物被膜。而引起食品污染機會較多的沙門氏菌屬(Salmonella)、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h')、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eytogenes)、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在環境中普遍存在,他們在一定的條件下也能形成不易去除的生物被膜(21】。細菌黏附在食品、各種食品加工接觸面及非食品加工接觸面(如墻壁、下水道、死角等地方)后形成生物被膜,再經手或空氣等途徑污染食品從而引起食物中毒f2l-zt]。由于其難以去除的特性,即使在食品加工中經過嚴格的清洗消毒工序,微生物生物被膜還有可能逗留在食品接觸表面并危害食品安全。因此,控制食品中各種致病菌及條件致病菌的污染,特別是防止其形成生物被膜交叉污染食品,是控制食源性疾病發生的重要內容之一。
5生物被膜的控制方法
根據生物被膜形成的過程,常見的控制生物被膜的方法主要有三類,分別是阻止微生物粘附、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清除已經形成生物被膜。常見的手段包括物理方法(刮、擦、高壓水流沖洗等)、化學方法(抗生素、殺菌劑和天然抑菌成分等)和生物學方法(分子生物學手段等)。
去除生物被膜常見的物理方法有超高磁場、超聲波處理、高脈沖電場、低電場等【習,這些方法都是通過不同的物理原理,達到去除生物被膜的目的。楊葆華等圓用優化的超聲波法,利用超聲波的“空化’’效應,設定超聲波功率 135 W,處理時間14 min,處理溫度35℃,可將生物被膜從接觸表面有效得充分剝離,實驗效果優于平板擦拭法。 DEL POZO J L等例證明了應用低強度的電流能夠增強抗菌劑對生物被膜的抗菌活性。VLEUGELS M等IS]研究發現,常壓等離子體技術對細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具有殺菌作用,該技術是利用高壓放電在低氣壓狀態下發生輝光放電產生活性氧和自由基來滅活微生物,對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同樣有殺滅作用。NIEMIRA B A等[251認為電離輻射是一種有效的去除生物被膜的物理方法,對食品接觸的衛生設備表面生物被膜及其相關的細菌有良好的去除及殺滅作用。
陳秋云等陶研究了常用殺菌劑對生物被膜的作用,發現生物被膜形成過程中細胞代謝產生的一些有機物質對殺菌劑的殺菌效果影響較大,這可能是導致生物被膜態細菌比浮游態細菌對殺菌劑的抗性大的原因。CHAWKC 等唧研究發現,離子狀態的銀離子可以與生物分子的供電子基團表面結合,從而通過減小生物被膜基質與胞外多聚物的分子間作用力來減少生物被膜的黏附作用。 SCHLAG S等t2sl證實了5 mmol/L的亞硝酸鹽能有效地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孫紀錄等例證實了電解水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有良好的去除作用。另外,一些天然提取物作為新的殺菌劑也具有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以及醫學上使用的一些抗生素(如阿奇霉素、萬古霉素等),都已被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S.a盯eus)生物被膜及被膜中的菌有殺滅作用130-3n。
6生物被膜的檢測方法
由于生物被膜的特點,決定了其檢測方法應快速、靈敏、準確、簡便,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由生物被膜引起的食品污染,防止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目前檢測細菌生物被膜的方法主要有平板法、銀染法、玻璃管法、結晶紫染色法、生物發光法和熒光顯微鏡法等【32】。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一些新的檢測方法也逐步發展起來,如PCR鑒定、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探針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等㈣。由于分子生物學方法在生物被膜形成機制方面研究上的應用,有研究表明生物被膜的形成與某些特定的基因相關,通過PCR技術可以快速、準確地診斷出是否存在決定生物被膜形成的基因例。這些方法中最常用的還是傳統的染色法和顯微鏡法。隨著顯微鏡技術的發展,掃描電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激光共聚焦顯微鏡(scanning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 CLSM)等較為先進的顯微技術可以直接檢測生物被膜表層的形態學,對于細胞間的連接結構可清楚地辨別,其中 CLSM還可用于生物被膜立體結構的形態學研究。
相關知識推薦:食品加工論文翻譯英文找哪里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飛速發展,用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檢測方法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但這些檢測方法仍有許多缺陷。因此,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一般都會結合幾種方法對生物被膜進行檢測,從而提高檢測的準確度。 7結語與浮游態細菌相比,生物被膜有著更復雜的結構、更廣泛的信息溝通和更精密的調控機制,這就導致了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難以對付。目前關于細菌生物被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水處理、醫藥領域、生物工程材料、食品加工與安全等學科(32】。今后的研究方向應集中在生物膜形成的調節機制與生物被膜的控制技術等領域。利用基因芯片、基因敲除等分子技術,結合核磁共振等代謝組學分析技術,以及原子力術、激光共聚焦等先進的顯微鏡呈像技術等,從基因組水平、代謝組學水平及實際空間結構等分析,構建生物被膜模型。通過這幾個方向的綜合研究,可以明確不同時期生物膜形成的結構及其形成的代謝機理,為建立有效的生物膜去除和預防策略將奠定理論基礎。——論文作者:陳小雪,陳晶瑜,韓北忠
參考文獻:
【1】H~J,STOODLEY L,COSTERN J W,STOODLEY P.Bacterial bio— film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 infectious diseases[J].Nat Rev Mi— Ci'Obiol,2004,2(2):95—108.
[2】COSTERTON J W.Introduction to biofilm【J】.Int J Antimicrob Ag, 1999,1 I(3-4):217—221.
[31唐俊妮,史賢明.細菌生物膜的形成與調控機制田.生物學雜志,2009, 2(2):48—50
【4】朱欣娜,史賢明.病原菌菌膜形成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J1.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9,27(5):535—539.
[5】韓北忠,陳秋云.生物被膜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形成及其控制[J].中國食品學報,2003,zl(z1):527.529.
[6】劉曉琰,施安國.生物被膜的研究現狀陰.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2, 8(4):302.305.
[7】JENNIFER KT,DAVID Z S,ANDREW S U,et a1.Living in the matrix: assembly and control of Vibrio cholerae biofilms[J].Nat Rev Microbioi, 2015,5(13):255—266.
[8]VLEUGELS M,SHAMA G,DENG X T,et a1.Atmospheric plasma inactivation of biofilm-forming bacteria for food safety control[J].IEEE T Plasma Sei,2005,33(2):824-828.
【9】DAVIES D G,CHAKRABARTY A M,GEESEY G G.Exopolysaccha— ride production in biofilms:substratum activation of alginate gene ex— pression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J],Appl Environ Microbiol,1 993, 59(4):1 181—1186.
[10]HANS—CURT F,JOST W.The biofllm matrix[J].Nat Rev Microbiol, 2010,9(8):623—633.
[1l】RYU J H,BEUCHAT L R.Biofilm formation by Escherichia coli 0157: H7 on stainless steel:effect of exopolysaccharide and curli production on its resistance to chlorine[J].Appl Environ Mierobiol,2005,71(1): 247.254.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