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2-2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氣候變化作為人類當前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已對生態脆弱區農戶生計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明確農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對于制定有效的氣候變化適應政策非常關鍵。以甘南高原為研究區,基于人戶調查數據,構建了農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度指數.分析了甘南高原農戶的氣候變化
摘要:氣候變化作為人類當前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已對生態脆弱區農戶生計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明確農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對于制定有效的氣候變化適應政策非常關鍵。以甘南高原為研究區,基于人戶調查數據,構建了農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度指數.分析了甘南高原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特征,并采用經濟計量模型分析了影響農戶氣候變化感知的關鍵因素。結果表明: (1)甘南高原農戶對氣溫變化的感知能力強于對降水變化的感知,并對近期發生的、規模較大、影響較嚴重的極端天氣記憶較深:(2)農戶對氣候變化的嚴重性及可能性感知較強烈,感知到的適應成本與適應功效也較高,但感知到的自我效能較弱,其氣候變化嚴重性、可能性、適應功效、自我效能及適應成本感知度指數分別為3.76、3.34、3.43、2.85、3.53,且農區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感知與適應感知均最強,半農半牧區次之,純牧區最弱;(3)氣候變化信息、農戶的客觀適應能力、農戶對社會話語的信任度、適應激勵均會影響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其中,適應激勵為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其與農戶的氣候變化適應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均呈正相關.而與風險感知、適應成本感知呈負相關。最后,針對如何提高農戶氣候變化感知的準確度,增強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甘南高原;農戶;氣候變化;感知;適應
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了社會及自然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致使人類生產及生活面臨巨大的風險與挑戰,探索有效的適應策略及適應模式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1]。感知作為人類能動響應氣候變化的基礎,不僅影響著公眾對適應策略的選擇。更影響適應政策與適應計劃的執行效果[2’3],對人類的氣候變化適應行為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以自然資源為生計基礎的農戶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弱勢群體,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尤為嚴重.他們不僅是氣候變化的直接感知者,更是適應性行為的選擇者和受益者[4],知曉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們所采取的響應行動,并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適應政策。
氣候變化感知對適應行為如此重要,故從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21世紀以來,眾多學者進行了公眾對氣候變化感知的研究[5]。為了闡釋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的關系,Gmthmann和Patt[6]建立了個人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認知模型;Kroemker和Mosler[7]基于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與適應選擇,提出了氣候變化適應理論模型;sander[8]結合認知、經驗和社會文化因素,提出了氣候變化風險認知的心理模型;Bmdy[9]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與空間分析技術測量了受訪者的預期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并繪制了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地圖。已有研究也發現.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很高,通過對氣溫、降雨、谷物生產條件改變的觀察,可獲得對氣候變化的認知.但這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1叫;多數農戶能準確的感知到近年來氣候趨勢及極端天氣的變化,但因受到個體客觀背景環境的影響,一些農戶的感知結果較為模糊[11。131;同時,農戶對近期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及短期氣候變化趨勢的感知更清晰、準確,并常依據近期氣候變化感知來判斷較長期氣候變化趨勢[14。15I;此外,農戶對氣候變化發生原因的認知較淺顯,并將氣候變化主要歸因于城市建設、車輛增加、大氣污染、工業排放廢氣等”·16],卻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感知較深刻,部分農戶還意識到了氣候變化對生態服務功能的影響[17J8I。這些研究不僅帶來了有關氣候變化感知的新觀點,而且加強了對適應性響應認知要素的理解。但目前,對氣候變化感知的形成關注較少,需進一步了解影響氣候變化感知的關鍵因素,辨明各要素在氣候變化感知形成中的作用。
甘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東緣,高寒陰濕,屬于典型的高寒生態脆弱區,不僅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更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19。馴。氣候變化已對該區農戶生計造成嚴重的影響,農戶能否有效地適應氣候變化直接關系到該區的可持續發展,更影響到黃河上游乃至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安全。辨明甘南高原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特征及影響因素,有助于篩選有效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制定切實可行的氣候變化適應政策,這對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減緩與適應都非常關鍵。為此,本文基于農戶調查資料,構建了農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度指數,分析了甘南高原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特征,并利用經濟計量模型分析了影響農戶氣候變化感知的關鍵因素,旨在為高寒生態脆弱區制定有效的氣候變化適應政策提供借鑒和參考。
1研究區
甘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東緣,大部分區域海拔3000—3600m,氣候寒冷濕潤,年均溫普遍低于3℃,年均降水量在400—700mm之間,植被以高寒草甸、灌叢和山地森林為主,水系發達,黃河干流、洮河、大夏河3條河流在該區的流域面積達3.057×104km2,多年平均補給黃河水資源65.9×108m3,從而使該區不僅成為黃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補給區,而且成為青藏高原“中華水塔”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其蓄水、補水功能對整個黃河流域水資源調節起到關鍵作用。然而,近年來在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交互脅迫下,草地資源嚴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劇、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損失、水源涵養能力下降,致使該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銳減,嚴重影響了黃河流域、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的生態安全。
甘南高原內部分異明顯,依據自然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及農業生產特征[21|,可分為純牧區、半農半牧區和農區3個農業生態區(圖1)。其中,純牧區農戶生計以畜牧業為主,畜牧業產值占該區農業總產值的86.62%,農民人均純收人為5296元,畜牧業收入占總收入的52.05%,瑪曲縣該比例更是高達75.77%,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98.88%;半農半牧區農戶農牧業兼營,種植業與畜牧業產值分別占該區農業總產值的56.78%、 23.06%,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707元,種植業、畜牧業及工資性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32.46%、23.36%、22.56%;農區農戶生計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產值占該區農業總產值的51.16%,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384元,種植業及工資性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23.64%、38.93%。
2數據來源及方法
2.1數據來源
2014年7月.課題組采用調查問卷、觀察法、小型座談會等參與式農村評估(PRA)工具在甘南高原進行了農戶調查,以獲取研究所需的數據及信息。入戶調查中,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法選取受訪農戶,由于甘南高原地域遼闊、農牧民居住分散,訪談難度較大,共抽取37個鄉548戶,收回有效問卷539份,問卷有效率為 98.4%.其中純牧區186份,半農半牧區168份,農區185份。受訪戶戶主的平均年齡為43.24歲,平均務農年限為24.15a,平均家庭規模為5.52Ⅳ戶,勞動力數量為3.2Ⅳ戶,人均年收人為5976.15元。農區、半農半牧區、純牧區受訪戶的勞動力文化水平依次降低,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重分別為36.16%、59.72%、 68.24%。雖然受訪農戶數量較少,但將其特征與2013年甘南統計年鑒資料對比發現,樣本可以反映研究區農戶的基本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1)。
氣象數據來自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http://cdc.cma.gov.cn/home.do)的中國地面氣候資料日值數據集。包括甘南境內的瑪曲(102.4。E,33.59。N)、合作(102.9。E,34.99。N)及臨近甘南的臨夏(102.98。E, 35.500N)、岷縣(104.10E,34.260N)共4個站點1983—2013年的平均氣溫及降水資料。
2.2問卷設計
Grothman和Patt[61基于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提出了個人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認知模型(MPPAcc, Model of Private Pmactive Ad印tation to C1imate Change),它在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的基礎上,融人了以往研究所忽視的適應能力感知,將個人的氣候變化感知分解為風險感知與適應感知,其中,風險感知包括可能性感知 (對未來氣候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感知)和嚴重性感知(對氣候變化影響程度的感知);適應感知包括適應功效感知(對適應行動預期結果的感知)、自我效能感知(對自己實施或執行適應行動的能力的感知)及適應成本感知(對執行適應行動預期成本的感知),從而能更好地解釋個人的氣候變化感知特征,該模型已在氣候變化適應性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文基于MPPAcC分析框架,結合預調查中對村社干部及農戶的訪談,設計了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1)農戶的基本情況,包括戶主年齡、務農年限、受教育程度、生產方式、家庭收支狀況等;(2)農戶對氣候變化趨勢與極端天氣變化趨勢的感知,包括對近30年來氣溫、降水變化趨勢以及當地頻發的暴雨、暴雪、冰雹、干旱等極端天氣的感知;(3)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感知,包括對氣候變化的嚴重性感知和可能性感知;(4)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感知,包括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和適應成本感知。
2.3氣候變化感知度的測量
為了定量分析甘南高原農戶對氣候變化感知的差異,特引入氣候變化感知度指數;贛PPACC分析框架,將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感知(包括嚴重性感知和可能性感知)及適應感知(包括適應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及適應成本感知)作為測度指標。計算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度指數時,首先對農戶的各類氣候變化感知度賦值,再將不同區域農戶的各種感知度加總平均。
2.4農戶氣候變化感知的影響因素分析模型
本文在SPSS 17.O環境下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影響農戶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及適應感知的因素。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是有多個解釋變量的線性回歸模型.揭示被解釋變量與其它多個解釋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
3結果與分析
3.1農戶對氣候變化趨勢及極端天氣的感知
3.1.1農戶對氣候變化趨勢的感知
近30年甘南高原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傾向率為0.5℃/10a(圖2)。有79.96%的受訪戶準確地感知到了氣溫的升高,與實際情況相符。其中,農區農戶對升溫的感知最準確,半農半牧區次之,純牧區最低,感知到氣溫升高的受訪戶比例依次為84.86%、80.36%、74.73%。訪談中,大部分農戶提到他們主要根據穿衣多少、取暖的早晚、河流解凍及戶外結冰時間、牧草返青及谷物種植時間等判斷氣溫是否升高,部分農戶還提到他們時常從手機、電視等中聽到全球變暖的消息,這些信息都加劇了農戶對當地氣溫升高的感知。
近30年甘南高原降水總體呈微弱的上升趨勢,傾向率為5.1mn∥10a(圖2)。農戶對降水變化的看法不一,且對降水增多的感知不明顯,僅有36.92%的受訪戶準確地感知到這一事實,其中,半農半牧區準確感知到降水增多的受訪戶最多,純牧區次之,農區最少,感知到降水增多的受訪戶比例依次僅為41.67%、38.17%、 31.35%。可見,甘南高原多數農戶對降水變化趨勢的感知不準確,與氣象數據出現偏差。
3.1.2農戶對極端天氣的感知
近年來,甘南高原極端天氣頻發且危害嚴重,有51.58%的受訪戶認為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呈增多趨勢。其中,認為暴雨增多的受訪戶比例高達72.17%(半農半牧區77.38%、純牧區69.89%、農區69.73%),其次是暴雪、冰雹、干旱,持“增多”觀點的受訪戶比例依次為47.68%、43.60%、42.86%。由此看出,暴雨已成為當地農戶感知最強的極端天氣事件,事實上,甘南高原近30年的強降水量及發生頻次均呈增加趨勢,增幅分別為 42.41mⅡ∥10a、1.06d/10a.可見,農戶對暴雨增加的感知與實際情況較為相符。訪談中,很多農戶指出暴雨通過毀壞作物、農田、牲畜、房屋及道路等對其生計造成了巨大損失,舟曲縣的農戶更強調了由強降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對他們的財產乃至生命安全造成的極大威脅。此外,農戶對近期發生的、規模較大、影響較嚴重的極端天氣記憶較深刻,而當問及時間久遠或規模較小的極端天氣時,他們往往表示記不清楚,甚至已經忘記。訪談中,很多人對2013年9月甘南的冰雹(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8.3億元)記憶很深,瑪曲縣大多數受訪戶對 2009年7月該縣發生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9938億元)印象深刻,舟曲縣受訪戶則對2010年8月該縣發生的強降雨和由其引發的特大泥石流災害(此次災害造成兩萬多人受災,使當地經濟發展受到重創)記憶猶新。
3.2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感知
甘南高原農戶對氣候變化的嚴重性感知較強,感知度指數為3.76,有62.99%的受訪戶認為氣溫、降水的變化及極端天氣的增加對其生產及生活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其中,農區農戶對氣候變化的嚴重性感知最強,半農半牧區次之,純牧區最低,感知度指數依次為4.05、3.63、3.57,認為氣候變化嚴重影響其生計的受訪戶比例依次為74.05%、57.8%、56.55%。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來甘南高原氣溫明顯升高,暴雨、暴雪、干旱、冰雹等極端天氣頻發,且超載過牧、濫采濫挖、過度砍伐等不合理活動的強度增大,二者疊加,放大了氣候變化對農戶生計的沖擊,從而增強了農戶對氣候變化的嚴重性感知。
甘南高原農戶對未來氣候進一步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感知也較強,感知度指數為3.34,有41.56%的受訪戶認為未來氣候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極大,僅有15.4%的受訪戶認為未來氣候發生變化的可能性較小。其中,農區農戶對氣候變化的可能性感知最強、半農半牧區次之、純牧區最低,感知度指數依次為3.46、3.41、3.16,認為未來氣候極可能發生變化的受訪戶比例依次為48.81%、46.31%、30.29%,而認為未來氣候發生變化可能性較小的受訪戶比例分別僅為9.1%、18.75%、18.64%。
3.3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感知
甘南高原農戶感知到的氣候變化適應功效比較強,適應功效感知度指數為3.43,有47.68%的受訪戶認為采取措施能夠減緩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認為不能減緩負面影響的受訪戶比例僅為13.73%。其中,農區農戶對氣候變化適應功效的感知最強.半農半牧區次之,純牧區最低,感知度指數依次為3.82、3.24、3.20,認為采取措施能夠減緩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受訪戶比例依次為69.19%、37.63%、35.12%?梢,在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下。農戶總是會主動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規避氣候風險,且對所采取措施的實施效果較為認同。訪談中。大多數從事種植業的農戶反映調整農時及增加灌溉是他們采取最多且效果最好的適應措施,而多數牧戶則表示減少牲畜及提前轉場最為有效。
甘南高原農戶感知到的氣候變化自我效能比較弱,氣候變化自我效能感知度指數僅為2.85,僅有16.7%的受訪戶認為自身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其中,純牧區農戶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最弱、半農半牧區次之、農區最強,感知度指數依次為2.74、2.89、2.9,認為自身適應能力較強的受訪戶比例分別僅為12.5%、17.2%、20%?傮w來看.甘南高原農戶對自身適應能力缺乏充分的信心,與其風險感知強度存在一定反差。
甘南高原農戶感知到的氣候變化適應成本比較高,適應成本感知度指數為3.53,55.84%的受訪戶認為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很高的成本。其中,農區農戶感知到的適應成本的最高,半農半牧區次之,純牧區最低,感知度指數依次為3.75、3.58、3.26,認為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很高成本的受訪戶比例依次為70.27%、56.55%、 40.86%。訪談中。大部分農戶反映適應氣候變化所需的成本比較高,購買飼料及農藥化化肥、租用草場、引進新品種及新技術、完善農牧業設施等適應措施使其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家庭負擔加重。
3.4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及適應感知的關系
為了進一步辨明甘南高原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感知與適應感知的關系,特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計算二者的相關系數(表4)。發現:(1)甘南高原農戶對氣候變化的嚴重性感知與可能性感知在o.0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氣候變化對農戶生產及生活的影響越嚴重,農戶越會認為未來氣候極有可能發生變化。 (2)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及適應成本感知顯著正相關,其中,適應功效感知與自我效能感知、適應成本感知在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而自我效能感知與適應成本感知在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3)甘南高原農戶的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與氣候變化適應功效感知、適應成本感知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但與自我效能感知在0.1的水平上呈負相關關系。說明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感知越強烈,越認同適應行動的有效性。同時,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感知越強烈,采取適應行動的預期成本也越高,農戶對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越不自信。 ——論文作者:雒 麗1,趙雪雁1’,王亞茹1,張欽1,薛 冰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