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1-26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農作物種子檢驗是種子質量監管和解決種子質量糾紛的重要手段。結合工作實際,對影響農作物種子檢驗結果的因素進行科學分析,歸納總結出以檢驗人員、儀器設備、檢測方法等為主的9個做好種子檢驗工作的要素,切實加強實驗室質量控制,保證對外出具的、有證明作用的
摘要:農作物種子檢驗是種子質量監管和解決種子質量糾紛的重要手段。結合工作實際,對影響農作物種子檢驗結果的因素進行科學分析,歸納總結出以檢驗人員、儀器設備、檢測方法等為主的9個做好種子檢驗工作的要素,切實加強實驗室質量控制,保證對外出具的、有證明作用的數據科學準確。
關鍵詞:農作物種子;檢驗結果;因素;質量控制
種子檢驗旨在利用科學的檢測手段對種子質量狀況給出準確判斷,評定其種用價值,以指導農業生產、商品交換和經濟貿易等活動。近年來,在國務院“放管服”新政策下,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種業發展的需要,種子質量檢驗機構體系建設應緊密圍繞提高檢測水平和服務質量兩個核心來開展工作,以迎接新的挑戰和競爭[1]。
1農作物種子檢驗的意義
(1)評估種子種用價值。通過檢驗可及時了解農作物種子的優劣情況,選用優質種源,淘汰不合格、不達標種子,以避免農業生產損失,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為農業生產安全提供保障。(2)延長農作物壽命。農作物種子檢驗工作的開展,可避免不同農作物、不同品種的種子混雜,避免種質資源提前退化、有毒雜草蔓延,充分發揮優良品種增產、增收效果[2]。(3)有效防止假劣種子流入市場。近年來,國家對農作物種子質量提出了嚴格要求,通過開展水分、發芽率、凈度、純度、轉基因成分、品種真實性等項目的檢測,可有效地避免假劣種子在市場中流通,減少種子質量事故的發生率。(4)促進對外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種子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檢驗機構需對進口種子質量進行嚴格檢驗,出口滿足質量要求的種子,以提升經濟效益[2]。(5)為行政監督及行政執法提供依據。種子質量監督部門將定期開展監督檢驗、專項檢驗等抽檢工作,做到充分了解轄區內種子質量情況,并聯合省、市、縣建立3級聯動機制,督促種子企業提高種子質量、維護種子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2農作物種子檢驗工作現狀
目前,種子檢驗是指對種子(凈度分析、發芽率試驗、水分測定)室內三大指標的檢測,就其內容而言,可分為扦樣、檢測及結果報告3部分。但在種子檢驗過程中常常因為檢測操作中隨意性較大、樣品流轉不規范、人員崗位責任不明確、儀器設備檔案不全、原始數據記錄不祥等原因,導致檢驗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下降。
3影響農作物種子檢驗結果的因素
3.1管理者認識不到位
實驗室最高管理者大多數是行政領導,對檢驗室運行的特點不明白,沒有將本機構自身的資源配置(人員配置、人員結構、實驗室布局、儀器設備等)情況有效地結合起來,出現管理漏洞。在檢測過程中大多只關心檢測結果,不注重檢測結果產生的過程。管理體系上運行不規范,監督工作、內審工作都流于形式,沒有起到應有的預防、糾正、持續改進的作用。
3.2樣品流轉不規范
由于樣品登記人員崗位職責不明,對樣品安全流轉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等原因,導致樣品亂放、標識錯誤、樣品登記表填寫錯誤、樣品處置不明。如大量樣品存放在檢測室內,沒有專門的樣品室等。如果不能保證樣品流轉安全可控,后續的所有檢驗工作都沒有真正的意義和作用。
3.3人員因素
在檢驗工作中,人為因素是引起檢驗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的主要要素。一是基層種子檢驗機構人員偏少,很多檢驗室都是混崗混編,導致人員崗位設置分工不明確,責任不落實,承擔相應的檢驗檢測工作人員心不在焉、敷衍了事。二是基層種子檢驗機構人員流動較大,導致檢驗人員在檢測能力上參差不齊。三是新進人員和在崗人員的學習培訓較少,導致種子檢驗檢測水平原地踏步,對檢測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困惑處理能力降低。
3.4儀器設備因素
儀器設備引起的系統誤差也是影響檢驗結果的重要要素。一是在儀器管理上,缺乏專人負責管理,導致儀器維護計劃及記錄缺失,個別檢驗儀器不能正常使用,三色標識使用不規范,極有可能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二是計量器具的檢定與校準,儀器管理人員不確定,導致實驗儀器設備檢定、校準不及時。三是現場操作的文件不在現場,記錄表格設計或填寫內容不能滿足檢驗結果的再現性和溯源性。四是儀器設備檔案管理不規范,儀器設備檢定、校準資料不齊,儀器使用記錄缺失等導致檢驗過程和結果均無法追蹤。
3.5監督作用不到位
監督員的監督方式把握、認識不到位。很多時候現場監督工作流于形式,沒有體現出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糾正問題的原則。
4做好實驗室規范運行的基本要求
質量管理體系是組織內部建立的、為實現質量目標所必需的、系統的質量管理模式,是組織的一項戰略決策。最高管理者應當熟悉、理解以及掌握本機構的《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等文件所需執行的問題。根據檢驗室的特點和自身資源,明確責任、合理分工、各盡其能,充分做好實驗室規范化運行的二十四字方針(領導重視、全員參與、按手冊辦、查找問題、嚴格方法、做好記錄)的要求。
5做好質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建立有效的質量控制程序,對所進行的檢驗的有效性進行監控。根據檢驗室規范化運行的特點和要求,從檢驗人員、儀器設備、檢測方法等為主的9個要素來做好實驗室的質量控制。
5.1檢驗人員
檢驗人員的行為是質量控制的第一要素,直接決定實驗室檢測水平的高低。加強對人員的管理:一是建立一人一檔,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多開展省級、市級檢驗人員的交流學習;二是明確人員崗位職責,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三是規范檢驗人員的行為,降低隨意性,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現場監督和比對試驗;四是減少檢驗人員的流動,維持檢測水平的穩定。
5.2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有效的重要措施。一是儀器設備需安排專人管理,并建立一儀一檔,規范三色標識的使用;二是儀器設備的量值溯源,電子天平、溫度計和標準砝碼等在國家強制檢定目錄內的儀器設備需定期送計量部門進行檢定,并經技術負責人確認;三是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期間核查,分樣器、電熱恒溫干燥器、種子發芽箱、光照培養箱等定期進行校準,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四是設置能夠滿足檢驗結果溯源的使用記錄表格;五是規范管理儀器設備檔案資料。
5.3試驗材料、試劑
一是確保試驗材料(砂、土壤、發芽紙)干凈無菌;二是確保試驗用水無污染,pH值為6.0~7.5;三是確保試驗所用試劑質量可靠。
5.4檢驗方法
嚴格按照GB/T3543.1~3543.7—1995《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規范操作。
5.5環境條件
一是防治實驗室電磁及粉塵污染;二是嚴控實驗室溫濕度(溫度25℃、濕度70%以下)。
5.6檢測過程
種子檢驗對象是具有生命力的種子,其物理質量(水分)和生理質量(發芽率)因生產、流通環節和時間的變化,存在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這不僅增大了重現檢測結果的難度,更對檢測過程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6.1凈度分析。凈度分析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一是嚴格按照檢驗規程和作業指導書要求規范操作,正確判定重型混雜物,以減少因重型混雜物帶來的誤差;二是儀器設備檢查調試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以減少儀器設備帶來的誤差;三是規范填寫原始記錄,以保證檢驗結果的重現性;四是不管是全試樣還是半試樣,分析后的各成分重量之和與原始重量比較,增失重量均不超過5%,否則必須重做;五是容許差距和數據修約均應嚴格按規定操作。
5.6.2發芽試驗。發芽試驗中質量控制:一是嚴格按照檢驗規程和作業指導書要求規范操作,正確進行正常幼苗和不正常幼苗鑒定;二是必須加強重復實驗,控制好同一發芽試驗的4次重復間的誤差,也可采用人員比對試驗,以減少人員操作帶來的誤差;三是發芽箱內溫濕度的控制,以減少溫濕度差異帶來的誤差;四是休眠種子的正確處理;五是規范填寫原始記錄、不正常幼苗類型的記錄,以保證檢驗結果的重現性;五是發芽結果數據修約,發芽率的百分率總和必須為100,平均數百分率修約到最近似的整數,修約0.5進入最大值中。
5.6.3水分測定。水分測定中的質量控制:一是嚴格按照檢驗規程和作業指導書要求規范操作;二是控制好烘干溫度和時間,溫度過高或者時間過長,都將對結果產生嚴重的影響;三是禾谷類含水量超過18%,豆類和油料作物含水量超過16%時,必須進行預先烘干;四是同一個樣品兩次測定之間差距不超過0.2%,否則,重新兩次測定。
5.7檢驗樣品
檢驗樣品應當具有代表性、真實性、完整性。樣品進入檢測室之前應由樣品管理員完成樣品分樣,統一編號,采用“年號+序號”方式,實現一品一號,以避免不必要的信息進入檢測室,人為干預影響檢驗結果。5.8原始記錄記錄是指闡明或者提供所完成活動證據的文件,是保證所從事的工作在相同條件下能夠重現、行為實現可追溯的最重要依據。其要求在試驗過程中寫我所做、做我所寫、記我所測,確保試驗數據真實、填報規范、行為可追溯。
5.9結果報告
影響農作物種子檢驗結果報告的主要是數據修約和容許誤差。一是檢測人員在進行結果計算時應嚴格按照《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中對凈度分析、發芽試驗、水分測定的要求進行修約,規范使用容許誤差,不得擅自更改。二是檢驗報告也同樣實行一品一號,即檢驗報告編號與樣品編號完全相同,確保樣品與檢驗報告之間一一對應。當前影響農作物種子檢驗的因素較多,農作物種子檢驗中會出現一些常規誤差。必須重視農作物種子檢驗,采取有效的舉措,盡可能地減少誤差或確保誤差在容許范圍內。在種子檢驗工作中,檢驗人員除了按照檢驗規程規范、準確操作外,還應了解并分析各種誤差的產生原因,明確其消除辦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控制檢驗誤差,有效確保檢驗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3]。作者:羅曉艷 王玲 馮開永 彭智 姚淑蓉
參考文獻
[1]朱志成.遼寧省種子檢驗機構體系建設發展現狀及建議.中國種業,2020(4):20-21
[2]慕云玉.關于做好農作物種子檢驗工作的思考.種子科技,2021,39(8):137-138
[3]劉明毓.農作物種子檢驗常規誤差及規避措施.種子科技,2021,39(10):139-140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種業》China Seed Industry(月刊)曾用刊名:作物品種資源,1982年創刊,是全國性、專業性、技術性并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種業科技期刊。覆蓋范圍包括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林木、果樹、草坪、特種作物、種子機械等,信息量大,技術實用。讀者對象為:各級農業科研、推廣部門,各級種子管理、經營企業的員工和技術研究人員,大中專農業院校師生,農村專業戶和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