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126次
摘 要: 【摘要】金代鄉村命名具有自然性、簡潔性、歷史性、文化性特征。從命名原則來看,以自然、人物命名是聚落組織出現就隨之產生的。隨著先民理論知識、生活經驗不斷增加,命名原則由簡到繁,不斷發展。以美好寓意進行的命名,則體現出基層民眾紛繁復雜的思想世
【摘要】金代鄉村命名具有自然性、簡潔性、歷史性、文化性特征。從命名原則來看,以自然、人物命名是聚落組織出現就隨之產生的。隨著先民理論知識、生活經驗不斷增加,命名原則由簡到繁,不斷發展。以美好寓意進行的命名,則體現出基層民眾紛繁復雜的思想世界。地方社會行政組織文本書寫所體現的不同命名原則,一定程度反映金代基層的日常生活,對金代社會發展認識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金代;鄉里村社;地名;命名原則
地名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非物質產物,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受多種因素影響而生。《說文解字》中解釋“地”為“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也。”解釋“名”為“自命也。”那么“地名”即為地方的名稱,集二者含義于一體。
前人研究主要將中國古代地名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探討,進而得出地名具有普遍性、相對穩定性的特征,并未拘泥于某朝某代這種具體時間段①,并且還對中國古代地名避諱的一些原則進行探究②。偶有談到秦漢時期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具體時期的地名命名方法③,在金代鄉里村社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著重在鄉里基層組織的建立及演變④,并從不同階層、不同空間以鄉村社會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⑤。
學界先前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從社會大環境以及政治體系層面來考察金代鄉里村社的相關內容,從而去分析鄉、里以及更下層的組織形式。但此間并未多加涉及金代鄉里地名的命名原則探究,也并無專門文章加以論述,故以此為出發點進行研究十分可行。
一、以自然因素命名
金代鄉村的地名所受影響的自然因素,包括山川河流、地理方位、自然節氣、動植物等,可謂多種多樣。
古時人類基本上生活在相較于現代更為貼近自然的一個大環境當中,受自然界各種因素影響較大。比如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的生活習慣就偏向于靠水而生,根據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可以看出當時的人類主要生活的地點主要就是在黃河、長江兩大河流的沿岸,其原因在于古時交通不便,而水源又是支撐人類生產生活的最基礎的保障,于是便多存在傍水而居的現象,漸漸地形成了聚落、鄉村。
古代漢語中講,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濟陽縣,位處濟水北側;丹川縣,位處丹水北側;溪南鎮,臨近水源南溪故名。兩水鎮,兩方水源東西相望,因地而下,故得此名。定河村,汾水位于其左側。再者例如以下鄉村名稱,“鵲里、玉河鄉、盧泉鄉、南柳村”⑥為葬地所在。“盧泉鄉金谷山東原之新阡”,盧泉鄉附近的金谷山內或有泉水,因山間多泉水溪流,由此得名。其余三者則通過其名稱中的“鵲、河、柳”這些與自然相關的詞語來判斷是以自然因素,即動物、河流、樹木而命名。
“白露村、柏鄉、蜀山村、蘭村、桐鄉”⑦也是根據“白露、柏、蜀山、蘭、桐”名稱表面來分析因何命名,白露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柏泛指柏樹、蜀山泛指蜀地山岳的總稱、蘭可指蘭花蘭草、桐多指梧桐,也可指代其他種類的桐樹。古有“進士及第,調寶雞尉,知柏鄉縣”⑧,“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及王承宗戰于柏鄉”⑨,可知在唐代、南宋時此地也為此名;“朱邑小善,遺愛桐鄉”⑩,“將有武城弦歌,桐鄉謠詠”⑪,可知北魏與蕭梁王朝時,桐鄉也謂之桐鄉。
還有像東南鄉這樣以方向位置為名的聚落,在文章中為記載的葬地“孤子鈞以某年月日奉公之柩葬于義州宏政縣東南鄉之先塋”⑫。由此可見,自然因素對于人類居住地的命名影響較大。
二、以人物命名
金代地名所呈現的命名原則與人物相關的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以名人姓氏命名。例如以有功績的人物姓氏命名,小韓村,“有村曰小韓。孚濟王之祠在焉。廟貌森嚴。實隋上柱國韓公血食地也”⑬,血食,是用于祭祀的物品,同時也可以用來表示享受祭品。即村內立有先人祠廟用來祭祀隋上柱國韓公,村名則是根據先人韓公而來,即根據歷史上存在過的一人而命名且此人地位頗高,位至國公,功績較高。
再如以有貢獻的人物姓氏命名,寧曲村,“郡之東南有村曰寧曲……僉云此濟相寧戚所導之水也,相之故宅遺址,猶有存者焉,名之寧曲者,自此始矣。”⑭相傳為濟相寧戚將水引入村莊并且其故宅遺址現今還存在于此地,所以村名為寧曲,即此人對本村做出貢獻故以人來命名村子。有影響力的人物姓氏命名,西平壽村,“村名西平壽村,所屬第八郡,地厚桑棗肥濃,人稠列成街巷。前臨朱雀水,背靠玄武崗,西觀孤竹君,東望浮煙生……長壽老彭祖相挨。”⑮此地土地肥沃、環境優美,又因一長壽老人居住在此故名,“壽,久也。”⑯
與此同時,這其中也是帶有著一定的平安長壽的寓意。虞鄉,“世為虞鄉著姓”⑰,在《重修琴川志》卷一中寫道“漢會稽郡吳縣有虞鄉,乃縣地也。吳孫權時嘗置虞農都尉于此,晉武帝太康四年始建為海虞縣,仍屬吳郡”,那么虞鄉的名稱來源首先可以追溯到漢代后至三國時期與孫權相關,又見《史記》卷七十六中寫道,“虞卿者,游說之士也……為趙上卿,故號為虞卿。譙周曰:“食邑于虞。”[索隱]曰:趙之虞在河東太陽縣,今之虞鄉縣是也。“書中則稱虞鄉的”虞“字來自于游說之士虞卿,即以虞這一姓氏未鄉命名,故得名虞鄉。
二是以多數人姓氏來命名。孫村“遂于武清北鄙孫村”⑱;丁村“本郡滕縣丁村人”⑲;李義村、吳家社“北過于亮伏暨李義村,又北過于吳家社”⑳;大魏村“先生名喆,字知明,應現于咸陽大魏村”㉑;小仇村“至孟州之陽西北隅小仇村”㉒。還有很多是記載葬地所在,如潘村“擇地葬于益都縣青丘鄉之潘村”㉓;大郝村“墳之西,大郝村之東北也”㉔;夏村“曾祖通奉暨父儒林皆先葬夏村西北狼石溝東岸”㉕;魏陵鄉“葬于祥符縣魏陵鄉蕭氏之園”㉖;大李莊“藁葬于縣北大李莊之某原”㉗;小劉里“葬于郡東南十里小劉里先塋之次”㉘;王家里“諸孤護喪歸祔于河曲王家里西原之先塋”㉙;大張里“葬于館陶大張里之東原”㉚;郭里“祔宛平魯郭里東原之先塋”㉛;黃村里“奉公之柩歸祔于大興府宛平縣玉河鄉黃村里之先塋”㉜;小劉村“葬公于州南小劉村薪塋城南翁墓次”㉝。說明同一個區域內的聚落鄉村現還是以同姓聚居為主,重視血緣關系,故以多數人的姓氏來命名村落。但在此后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口增加且人口流動加快,各民族不斷融合,原有的居住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狀況,同姓聚居逐漸被異姓雜居所取代,進而地緣作用也逐漸高于血緣作用。
三、以美好寓意命名
從古至今人類在牽扯到自身的事物、狀況上都是希望向善向好的,而古代的民眾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信仰天神的,比如古代帝王所相信的君權神授,其實質上是為君者給自己樹立的一個觀念,我的權力是上天、是天神賦予我的,所以我值得擁有這份權力,進而將這一概念加注在黎民百姓身上,以確立對未來治理好國家的美好愿望。
《說文解字》:“寓,寄也”㉞;“意,志也”㉟,寓意即隱含的意旨,有好有壞。那么為居住地或者故鄉命名往往會寓意美好。
比如龍泉鄉,是依據原有神泉鄉之名更改而來,龍在中國古代代表的是祥瑞之兆,天子為龍,十分高貴、而神在古代也有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二者都包含了對生活的美好祝福以及祥瑞的寓意。寧平鄉崇賢里安村,寓意安寧平和,期望鄉里崇尚賢德、鄉里間能有學子讀書成賢。安邑,“安,定也”㊱。雍傳村,雍乃和諧和睦之意,寓意聚落人民能夠代代相傳、世世和睦共處。乘云鄉延福村,寓意乘云直上、延續福祉。良鄉,“良,善也。”㊲仁壽鄉,謂“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㊳仁壽即有仁德而長壽。太平鄉禮讓里,太平是社會安定之意、禮讓則意為守禮儀且懂得謙讓。吉鄉,吉與兇相對,意為好的、幸福的。泉福鄉,福與禍相對,意為幸運順利。平安鄉,“平人者,不病也”㊴,釋義為平安。永福鄉,永寓意久遠,“福,祐也。”㊵安樂鄉,《詩經》當中“逝將去女,適彼樂土。”㊶即為安樂之意。萬全鄉,萬無一失,絕對安全,即為萬全。崇福里,積善求福意為崇福。忠孝鄉,忠要忠于國家、孝要孝順父母,自古即尚忠孝兩全。永豐鄉,永豐寓意永遠繁茂昌盛。望仙鄉,劉禹錫曾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望也有期望、盼望之意,所以望仙寓意家鄉盼望仙人降臨庇佑。興隆里,“興,起也。”㊷“隆,豐大也。”㊸故興隆為昌盛之意。
相關知識推薦:論文加急見刊成功率高嗎
中國古代人民對于鬼神之說向來是懷有敬畏之心的,而從這些鄉村的名稱也可以看出很多寓意性的詞匯其實又是對鬼神的一定期許,期許能夠得到鬼神以及先人祖先的庇佑。
四、以其他因素命名
其中繼承歷史因素而命名的有,韓店,原文稱“距城之三十里,有所謂韓店者,乃古之三韓村也,分而言之,則有西韓、東韓、中韓之名”㊹,故韓店為古時三韓村的集合,分別是西韓、東韓、中韓三村,以古名為基礎得名,“出為西韓州刺史”㊺,“獵于城南東韓村”㊻,“及聞嗣昭軍韓店”㊼,可看出早在金以前,“韓店”這一地名就以形成,是為繼承前代并加以融合發展而成。
還有以其他因素命名的實例,比如鄒興鄉鄒儒里,“孟子鄒人也……而孟子生焉。今魯國鄒興鄉鄒儒里。即其地。”㊽可以得出其名是根據孟子的出生地鄒而來。掩底村,“魯之故(缺)村曰掩底,寺曰彼岸。”㊾與佛院彼岸院相關,體現了佛教的文化。
金代疆域遼闊,地名繁多,了解不同地名因何而名對我們認識金代的社會發展狀況有著重要意義。縱觀中國歷史,金代處于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中間階段,而地名則是自文字出現就開始不斷演變。前朝對金代地名產生影響,而金代則是對后世地名產生影響,即處于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
王際桐在《論我國地名的命名原則》㊿中對中國古代地名演變進行闡釋,提出東漢時期地名通名就已經非常豐富了,并提出了科學化、規范化、不重名的命名原則,這些都是金代鄉村地名的命名中很少具備的。
例如以姓氏命名很容易出現全國各地不同地方的地名重復,進而為人們的日常交往、交通出行帶來不便。但相較于前代,金代在葬地方面地名記載較為完善,并且各組織層級記載比較全面。
我們對金代鄉村地名的探究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名都是有跡可循的,即存在著一定的命名原則,大體上可從自然、人文兩大方面去追溯。同時也可以看出影響金代基層組織鄉里之間命名的因素多種多樣,而村落、鄉里的名稱不僅僅是對當地歷史背景的一個體現,也是不同地區居民文化差異性的體現,其承載的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內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綜上所述,這些地名體現出金代鄉里村社名稱具有自然性、簡潔性、歷史性以及文化性等特點。自然因素、人物命名原則是地名出現之初就隨之產生的,只不過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隨著人類所獲得的理論知識、生活經驗不斷增加,命名原則由簡到繁,不斷發展。而美好寓意的命名原則是人類在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基礎上產生有神意識,希望所許愿望能得到實現,同時也體現出了基層民眾逐漸豐富的思想世界。
相較于中國古代整體的地名命名來看,金代承襲了以方位、寓意、姓氏命名等原則并在此基礎上發展這些命名原則,同時目前所看到的材料幾乎未體現出刻意避諱的現象,這是金代命名村落的一大進步。而一種社會現象可以是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多方面的展現,金代鄉村地名的命名按比例來看,所占比重較大的仍然是自然因素,主要在于該命名原則較為簡單,易懂、易記。
其一,在于金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弱,而女真族原是以征伐為主的民族,在建金后才逐漸受到儒家文化的滲透;其二,鄉級以下基層組織最開始能夠學習知識的民眾少之又少,遂也體現在其地名的命名上。
地名的使用直至現在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歷史繼承性,不可以輕易更改,地名更改會給人們帶來出行、辦公等等方面的困擾,更會割裂彼此之間的聯系。再者在政治上,各朝各代將土地劃分命名有利于統治者的管理;經濟上,不同地區人口、物質的流動促進商業發展帶動經濟;文化上,促進各地文化交流。因此地名在整個歷史發展脈絡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論文作者:于淼劉曉飛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