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西北地區冬小麥生產現狀調查報告——以平涼市崆峒區為例

發布時間:2021-06-28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冬小麥是崆峒區群眾主要口糧,為了提升崆峒區冬小麥綜合生產的能力,實現冬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開展本次調查。本文從崆峒區冬小麥生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種植存在的技術問題三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崆峒區;冬小麥;生產現狀

  摘 要:冬小麥是崆峒區群眾主要口糧,為了提升崆峒區冬小麥綜合生產的能力,實現冬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開展本次調查。本文從崆峒區冬小麥生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種植存在的技術問題三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措施。

西北地區冬小麥生產現狀調查報告——以平涼市崆峒區為例

  關鍵詞:崆峒區;冬小麥;生產現狀

  一、冬小麥生產現狀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中國是世界上小麥主產國之一,收獲面積和總產居世界第一位[1]。

  平涼市崆峒區位于甘肅東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2]。平均海拔1    540m,年最高氣溫35.9℃,最低氣溫-15.2℃,年平均氣溫10.6℃,年降雨量 466mm,日照時數2   455.7h,無霜期180d,氣候條件較適宜冬小麥生產。近三年崆峒區冬小麥生產情況為:播種面積1.53萬hm2 ,其中水澆地0.21萬hm2 ,旱地1.33萬hm2 ,旱地播種面積占全區冬小麥播種總面積的86.5%。冬小麥平均單產14.96kg/hm2 。主要品種為:中麥175、普冰151、隴鑒108、隴鑒111、隴育5號、隴麥079等[2]。

  二、冬小麥生產的有利因素

  (一)土地資源豐富

  全區轄17個鄉(鎮),252個行政村,1   381個合作社,總人口51.85萬人,78   206戶,其中農業總人口34.59萬人。耕地面積較大,土壤類型主要有黃綿土、黑壚土、淤育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養分含量較高。區內90%以上的耕地都進行了改土,適合冬小麥生產。

  (二)氣候條件適宜

  區內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海拔 1  089~2  550m,年均氣溫 10 .6℃,日照 2   455.7h,無霜期138~182d,年均降雨量466mm,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氣候條件滿足冬小麥生長需要。

  (三)國家政策扶持力度大

  國家重視糧食生產,重視農業、農村工作,尤其是在經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后,糧食安全更是重要。崆峒區實施的耕地質量保護補貼項目、冬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項目等,支持農民種糧,種植冬小麥。

  (四)冬小麥種植節省人工

  冬小麥是崆峒區群眾主要口糧,每家每戶都種冬小麥,最低限度要滿足自給。冬小麥是目前崆峒區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種植作物,基本上實現了機耕、機種、機收等環節全程機械化,相對玉米等其他作物省工省時,適合目前農業生產缺乏勞力現狀的需要,且籽粒耐貯存[3]。

  相關期刊推薦:《甘肅農業》,于1986年創刊,主要欄目:三農資訊、惠農新政、本刊特稿、鄉村傳真、新村建設、致富故事、領導訪談、局長風采、苦樂鄉官、村官茶座、農村水脈、暢通工程、扶貧開發、鄉村旅游、農村文化、打工之路、創業之星、龍頭企業、培訓充電、法制故事、農墾天地、農機世界、綠色鄉村、農村人物等。

  三、冬小麥生產的不利因素

  (一)種糧經濟效益低下

  據調查,崆峒區近三年冬小麥每公頃平均成本4   981.5元,其中肥料1   654.5元、種子727.5 元、機耕機收和機播2   250元、農藥與澆水349.5元(人工成本不計)。按照近三年全區小麥平均每畝單產224.4kg計算,價格按照2.4元/kg計算,純種糧經濟效益較低,一定程度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二)自然災害頻發

  崆峒區冬小麥生長期間,春季晚霜凍害、夏季的伏旱、“干熱風”和冰雹等自然災害以及條銹病、白粉病、蚜蟲、紅蜘蛛等病蟲害頻繁常發,對冬小麥生長影響較大。

  (三)產業化程度較低

  目前,崆峒區從事冬小麥深加工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較少,僅有平涼市麥香面粉加工廠和平涼市云翔面粉加工廠,企業規模較小,設備簡陋,且加工能力有限,對優質專用型小麥加工、深加工能力更為薄弱,加工層次和規模較低,簡單的生產加流通的增值潛力有限,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冬小麥的效益和種植市場的擴大。

  (四)種糧人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農民進城務工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大多數有文化、有勞動能力的青年男女都流向了高收入的打工族,他們的勞動也得到了相應的高回報。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60歲以上老人,僅憑借對土地的感情種地,文化程度低下,接受新事物和新技術的能力有限。

  四、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品種混雜嚴重

  冬小麥常因機械收割、連年種植、混收混存,造成小麥品種嚴重混雜,而農民很少購買小麥籽種,常用自己所收的或與別人兌換的混雜種子進行播種,造成小麥生長高低不齊,成熟早晚不一,抗病蟲性和抗逆性減弱,產量及品質等經濟性狀變劣,產量降低等問題。

  (二)施肥不夠科學

  沒有進行配方施肥,表現在施肥數量、施肥時期、施肥方法等方面不合理。具體說:施肥種類上重施氮、偏磷、不施鉀、有機肥施入不足;施肥方式上,重施底肥輕追肥,追肥時期不當;施肥方法上表施式淺施不利于冬小麥吸收等。不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小麥前期生長過旺,后期脫肥早衰,還加重病蟲害的發生。

  (三)播期偏早、播種密度偏大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大多數農民還保留著傳統的“白露麥籽下種習慣”,據近年試驗、調查,農民播種期普遍偏早,冬小麥冬前生長旺盛,分蘗發生早、數量多,造成“旺苗”;播種密度過大,使小麥群體偏大,無效分蘗增加、養分損失大,個體瘦弱,容易導致凍害、倒伏、病蟲害加重等。

  (四)田間管理較粗放

  目前還存在“朝天一把籽”,靠天吃飯的種植習慣。整地不夠精細,除草、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不能適時完成,造成雜草與麥苗爭水爭肥,病蟲害造成損失等現象。

  五、解決措施

  (一)科學規劃,項目帶動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對小麥產業生產從政策上給予扶持,加大種糧補貼力度。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強冬小麥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積極爭取農機具補貼、耕地質量提升與補貼、冬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等項目資金,科學合理規劃,帶動全區冬小麥綜合生產能力提升。

  (二)選用優良的冬小麥品種

  根據崆峒區秋播品種布局意見,推薦選用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冬小麥新品種,并進行合理布局。例如中麥175、普冰151、隴鑒111、隴麥 108等。對要作為小麥種子的小麥收獲時要做到單收、單運、單打和單獨貯藏。

  (三)加強抗旱防災意識

  冬小麥生長期間冬春季霜害、春季“倒春寒”、夏季伏旱和“干熱風”、冰雹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成為崆峒區冬小麥缺苗斷壟、苗弱苗黃、死苗、出苗不齊等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有憂患意識,加強抗旱抗災意識。運用“一噴三防”技術。經驗證明,在小麥挑旗至灌漿期,開展“一噴三防”,對防病蟲、防早衰、防干熱風,增強灌漿強度,提高灌漿速率,增加粒重效果十分顯著,增產幅度9.8%~20%,因此要加強冬小麥“一噴三防”技術的宣傳培訓工作,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在小麥灌漿期落實好“一噴三防” 工作,確保冬小麥增產豐收。

  (四)適量、適期播種

  大力推廣寬幅勻播技術,一般情況下,整地質量達到要求、墑情充足、播種期適宜、種子符合國家標準,旱薄低產田,單位面積產量低,穗數宜少,播種量不宜過高,播量180~210kg/hm2 ;中產田的播種量要適當增加,播量210~240kg/hm2 ;而高產田單株成穗率高,基本苗要適當降低,播量大約240~300kg/hm2 。播種期調整為:海拔1   100~1   400m區域播種適期應在 9月22日-10 月2日,海拔1   400~1   600m區域播種適期應在 9月15日-9月22日,海拔1   600m以上區域播種適期應在9月7日-9月15日。

  (五)科學合理施肥

  推廣配方施肥,平衡施肥,重視底肥,科學合理施用追肥,增加鉀肥應用。根據該區土壤養份狀況,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合理配比。每公頃產6   000kg左右的小麥田施純氮(N)180kg、五氧化二磷(P2 O5 )120kg、氧化鉀(K2 O)90kg。每公頃產4   500kg左右小麥田施純氮(N)135kg、五氧化二磷(P2 O5 )96kg、氧化鉀(K2 O)52.5kg。每公頃產3   000kg左右小麥田施純氮(N)90kg、五氧化二磷(P2 O5 )72kg、氧化鉀(K2 O)37.5kg?偸┓柿恐校袡C肥、磷肥、鉀肥全部和氮肥總量的50%,作底肥于耕地時使用,第二年春季小麥起身期或拔節期再施總氮肥量的50%。——論文作者:張耀武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