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水產養殖機械化與水產綠色發展的研究——以湖北省為例

發布時間:2021-05-28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水產養殖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是助推廣大漁民增產增收的錢袋子,在扶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1989年起,我國水產養殖產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我國雖然是水產大國,但卻不是水產強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水產養殖業機械化水平低

  水產養殖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是助推廣大漁民增產增收的“錢袋子”,在扶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1989年起,我國水產養殖產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我國雖然是水產大國,但卻不是水產強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水產養殖業機械化水平低,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可以說,機械化成為制約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水產養殖機械化與水產綠色發展的研究——以湖北省為例

  2020年,農業農村部出臺了《關于加快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總體達到50%以上,育種育苗、防疫處置、起捕采收、尾水處理等薄弱環節機械化要取得長足進步,主要養殖模式、重點生產環節的機械化、設施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意見》吹響了水產養殖機械化前進的號角。同時,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加快,人們對水產品的健康安全要求越來越高,水產業綠色發展已勢不可擋。

  湖北是水產大省,水產機械保有量超47萬臺(套),擁有宜養水面86.67萬hm2左右,2019年水產品總產量達469.08萬t,比上年增長了2.4%,水產品產量連續24年居全國第一。湖北水產品銷往31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歐美等國。為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湖北省出臺了《加快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意見》,要求既要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又要嚴格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護水產品的安全健康。為此,該省大力推進水產養殖機械化,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保護水生態,保證水產品的安全健康,從而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本課題以湖北省為例,探討水產養殖機械化與水產綠色發展。

  一、水產養殖機械化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一重一輕”。當前,各地普遍重視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畜牧業工廠化,注重對種植、畜牧機械的研究和推廣,卻一向輕視水產養殖機械的研發和推廣應用,致使水產養殖機械化明顯低于種植業和畜牧業。預計到2025年,全國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也僅有50%,明顯低于8大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70%的水平。

  二是水產機械大多“小兒科”。水產養殖機械由于研發投入不足,以及對水產機械推廣力量不夠,水產養殖機械多是小型化的機械,如增氧機、投餌機等,適合于獨家獨戶生產,不適應大規模的漁場全程機械化生產。水產養殖大功率、高性能、復式作業機械較少,致使生產效率低下,能耗居高不下,難以保證水產品質量。

  三是區域不平衡。水產養殖機械化區域不平衡現象明顯,落后地區與先進地區不可同日而語。江蘇常州市金壇區率先建設智能化漁場,實現無人機投料,漁場管理信息化。而在中西部落后地區全靠“人海戰術”,各地之間也參差不齊。

  四是漁農觀念落后。由于信息閉塞、接受漁業培訓機會少,漁民對漁業機械化認識不足。一些漁農對推廣應用水產養殖機械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愿意花錢投入。

  推動水產養殖機械化不但可以較大緩解當前農村勞動力缺失的嚴重問題,提高水產養殖的效率和經濟效益,而且是實現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水產養殖機械化綜合使用對水產綠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水產養殖機械化不僅減輕了體力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在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筆者走訪水產與農機部門、養殖大戶和部分漁場,并檢索相關文獻獲知,推廣應用水產機械可以減少魚餌投放量和魚藥的使用,降低對水體的污染,提高水產品的質量。

  (一)推廣使用投餌機,降耗增產

  投餌機的合理配備,進行精確投喂,與人工投喂相比一般可節約飼料15%左右,每畝可增產15%~20%。投餌量減少降低了養殖成本,也節約了人力。

  (二)正確使用增氧機,改善水環境

  根據養殖經驗,當水中的溶解氧低于3mg/L時會造成魚浮頭,甚至嚴重泛塘。增氧機的使用可增加魚池水體溶氧,預防魚浮頭,魚類在溶解氧3.0mg/L時餌料系數要比4.0mg/L時增加一倍。增加水體含氧量,可減少投餌量,加快水體物質循環,減少水體有害物質,使浮游生物快速生長,改善水質。合理使用增氧機給水生物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能使池塘魚產量提高14%左右。

  (三)清淤機能大幅降低勞動量

  池塘定期清淤、曬塘、消毒是養殖業的一大法則。但是清淤工作量大、十分艱巨,推廣應用清淤機械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池底移動式清淤泵可不定期地吸出養殖池底的殘餌和魚蝦糞便,減緩池塘老化,加大水的深度,改善池塘的水質,使池塘的養殖承載量明顯增加,減少水產品疾病的發生,從而提高了池塘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收益。

  (四)水質控溫機械必不可少

  高密度養殖勢必對水體環境造成危害。對水質進行監控能保證水產品養殖的安全,同時不同的水生物對水溫的要求也不同,將水溫控制在適宜范圍內,養殖水產品能加速生長,可以使水產養殖增產增收。因此水質監測、控溫機械在現代水產養殖業中是必備的設備,能幫助養殖業工作者掌握水質和溫度的變化,適時介入,為養殖品提供合格的水質和合適的水溫。

  相關期刊推薦:《廣西農業機械化》(雙月刊)1979年創刊,以介紹農機法規、培訓技術人才、傳遞科技信息、交流致富經驗為宗旨,以廣大的拖拉機和農用運輸車駕駛員、農機具操作手、農業機械生產經營企業和基層農機工作者為最佳讀者群,以圍繞農機管理、經營、使用提供信息、傳授技術、交流經驗、普及知識為主要內容。

  綜上所述,水產養殖機械對水產養殖節能降耗,減輕環境污染,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認識水產養殖機械的重大作用,為大力實施機械化提供動力。

  三、積極實施水產養殖機械化推進綠色水產的發展

  作為“千湖之省”,湖北生產健康安全的綠色水產品對保證全國人民的食品安全舉足輕重。為此,該省著力推進水產養殖方式的轉變,早在2019年率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于是,水產養殖機械化被作為科技興漁、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為水產事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拓寬道路。

  (一)明確目標任務,補齊短板,高起點謀劃水產養殖機械化

  水產養殖是湖北農民重要的增產增收產業,但是機械化水平明顯低于種植業,嚴重拖了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后腿。該省認真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水產養殖機械化的指示精神,調整農業機械化的方向,補齊水產養殖機械化的短板,向農業全面機械化進軍,多措并舉改變水產養殖機械化落后的局面。

  1.根據漁業實際,實施水產養殖裝備提升工程。該省在實施綠色水產健康工程之際,大力開展水產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在2020年創建1~2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35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活動對投餌機、增氧機、清淤等養殖機械設備等配備和基礎設施及管理制度等多項指標進行考核評分,以機械化引領水產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水產品質量提升,并且及時總結、推廣示范場、示范縣的經驗,推動全省水產機械化的熱潮,提升全省水產裝備水平。

  2.實施新型水產經營主體農機化建設項目。對本省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水產養殖場、養殖大戶購置水產養殖機械,該省農機和水產部門在開展農機化服務時進行優先安排,重點服務,幫助推進全程機械化建設,從而培養一批水產養殖機械化示范戶,以點帶面,帶動整個行業機械化。

  3.開展水產養殖機械化技能比賽。該省農機和水產部門定期舉辦水產養殖機械化職業技能比賽,不斷優化競賽科目設置,吸引廣大水產養殖戶參與,拓展水產養殖技能人才選拔的渠道,促進水產機械應用水平的提高。鼓勵和支持各地水產局和農機推廣機構、職業技能競賽獲獎選手等專業技術人員廣泛開展農機化技術志愿者服務,以此培養更多的水產機械人才,提升全行業應用機械的熱情。

  (二)用活用足政策,多措并舉,推廣應用水產養殖機械

  該省繼續用好國家農業機械購置的補貼政策,水產養殖重點推廣飼喂、增氧、清淤、捕撈、防疫消毒及水質智能監測等機械化技術,降低人力成本,同時達到減少飼喂、用藥等目的,保護水體環境。武漢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惠農政策的作用,選擇條件較好的地區,鼓勵養殖大戶示范應用新型水產養殖機械,建立高效機械化養殖試驗示范點。同時,農機部門與水產部門聯合攻關,扶持相關企業突破漁業機械技術難點,促進產品技術升級,建立高效漁業機械化發展的長效機制,大力提高該市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

  (三)結合省情,因地制宜,加大水產養殖新型機械的研發

  水產養殖機械化必須要緊跟漁業發展的步伐,不斷推出新的機械裝備,填補生產空白,淘汰落后的生產機械,節能降耗,保證安全,提高生產效率。湖北省各級水產和農機部門應加大水產養殖機構研發的投入,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支持相關企業開展水產機械的研發。通過研發的“啟富牌”太陽能投餌機適應于供電不便的地區使用,做到根據不同魚的不同習性和生長期定時、定量自動投喂餌料,既節約了人力和電力,又提高了工效,受到漁民的歡迎。

  武漢市漢南區與生產企業合作研發微孔納米增氧技術,成功推廣應用后,河蟹畝產由60kg提高到75kg以上,每只平均也由原來的0.16kg提高到0.17kg,實現產銷兩旺。同時,由于先進增氧機械的推廣,使養殖河蟹用藥量減少,水質明顯改善,河蟹成活率由原來的42%提高到48%,漁民的經濟效益總體提高了50%。

  該市還通過舉辦水產養殖機械化現場會的形式,引進上海一家公司生產的涌浪機、水車式增氧機、射流式深水增氧機等新型水產養殖機械化設備,對新的水產養殖機械進行現場示范,受到養殖戶的青睞。該省注重水產養殖機械集成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加大資金扶持,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研發復合型農機具。充分發揮全省推廣體系的作用,加快推廣應用新機械和新技術,促進農機工業企業的發展。

  (四)開拓思路,提質增效,促進水產機械技術與信息化融合

  該省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水產養殖機械化搭上信息化技術的快車,推動水產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充分借助網課、微信診斷平臺等方式,做好線上技術與管理服務,重點在水產品質量可追溯、魚病遠程診斷、水質在線監測等信息化方面取得突破。大力發展水產品電子商務和水產品物流市場,加強水產運輸隊伍建設,全省水產品運輸車輛大力推廣安裝北斗終端,對運輸進行全程監控,提高了水產業安全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把“小魚池”與大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促進水產品優質優價,快速銷售。

  (五)機械與信息聯姻,催生標準化,以標準化保證水產綠色化

  機械生產代替人工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生產流程的規范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產品標準的統一。湖北以機械化融合信息化推動水產養殖走上標準化道路,同時又以生產標準化為綠色水產提供堅實的保障,促進水產品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該省潛江市以小龍蝦養殖而聞名于世,是蝦稻連作生態模式的發源地,在生產中摸索創建一整套國家小龍蝦養殖加工標準。該市具體做法是:一是標準化養殖。先對蝦稻田進行標準化改造,機械化耕作,形成了《蝦稻共作綠色種植技術規程》。二是標準化精深加工。擬訂生產過程的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加工的小龍蝦食品獲得了對美日韓的水產食品自營出口權,并通過國際質量監控體系認證和歐盟衛生注冊,暢銷歐美市場。三是冷鏈物流服務標準化。小龍蝦產品的分揀、包裝、運輸、配送等實施標準化服務。四是生產環境的標準化保護。進行原產地稻田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形成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安全性評價等多項標準。為此,潛江市建成蝦稻生產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潛江蝦稻生產標準化是湖北省大力實施水產養殖標準化的一個典范。

  湖北省正搭上全國水產養殖機械化的快車,融合信息化,改進水產品的養殖模式,不斷總結經驗,助推水產養殖過程的標準化,使水產綠色健康食品走向國內外市場,由水產大省向水產強省進軍。——論文作者:張曉超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