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科技創新——以新疆農業科學院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為例

發布時間:2021-05-2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在推進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和國家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發展的背景下,文章以新疆農業科學院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近5年運行管理、科技創新、成果產出與轉化為例,探討如何利用區位優勢,完善優化重點實驗室平臺環境,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科技創新,以期為更好

  摘要:在推進“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和國家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發展的背景下,文章以新疆農業科學院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近5年運行管理、科技創新、成果產出與轉化為例,探討如何利用區位優勢,完善優化重點實驗室平臺環境,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科技創新,以期為更好地服務新疆“三農”工作提供思路。

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科技創新——以新疆農業科學院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為例

  關鍵詞:重點實驗室;運行管理;基礎研究;科技創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科學探索加速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更加緊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強化基礎研究戰略部署,全球科技競爭不斷轉向基礎研究。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分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國務院于2018年1月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強調,加強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建設,打造引領行業發展的原始創新高地;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建設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新疆也于2018年發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項目部署行動方案》,全力推進、強化新疆基礎科學研究。

  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實驗室是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科學家、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1-4]。因此,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國家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發展的契機下,要利用地緣優勢,緊抓發展良機,改造和升級全院重點實驗室平臺環境,形成具有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營造富于激勵的學術環境和科研氛圍,更好地服務于新疆“三農”工作。

  1新疆農業科學院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現狀

  新疆農業科學院現建有農業部區域性重點實驗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各3個(見表1)。近5年來,新購置儀器設備272臺(套),總值2737.57萬元。固定人員207人,培養博士、碩士、本科科技人員550人,年均110人;已形成九大學科、28個研究方向,建立22個研究團隊。另外,承擔的各類項目424項,到位總經費1.34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1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7項。設置開放課題66項,投入總經費485萬元。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共1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3項、突出貢獻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534篇,其中,SCI收錄70篇;授權專利110件,其中,發明專利60件;主編及參編著作22部;發布地方標準39項,審定品種14個,獲得軟件著作權29個。

  2新疆農業科學院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發揮的主要作用

  2.1爭取重大項目的能力不斷提升近5年來,全院6個重點實驗室共承擔各類項目424項,到位總經費1.34億元,分別占同期全院項目總數和到位總經費的14.3%和23.2%。其中,國家級、自治區級、院級項目分別為113項、220項、71項,分別占同期院總數的13.1%、28.6%、33.4%;百萬元以上項目29項,占全院總數的29.6%;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數量占全院總數的45.1%,經費占比為33.2%。從數據可以看出,重點實驗室承擔的國家級、自治區級、院級項目數量、經費占同期全院的1/4左右,尤其是反映基礎研究水平、能力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數量占比接近一半,經費占比超過30%。

  2.2人才培養、團隊建設不斷加強重點實驗室以“開放交流、合作共贏”為宗旨,良好地開放實驗平臺,為人才培養與交流提供了保障。重點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207人,其中,博士42人、碩士127人、本科38人,博、碩人數分別占全院總數的62.6%、28.8%;高級職稱143人(占全院總數的32.6%)、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3人;35歲及以下人員45人、35~45歲人員(含45歲)87人、45歲以上人員75人,分別占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總數的21.7%、42.1%和36.2%。

  相關期刊推薦:《農業科技管理》設有:科技體制改革、發展戰略、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科教興農、科研管理等欄目。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融探索性、理論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始終把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管理水平,推動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強農業科技管理學科建設奉為最高宗旨。

  近5年來,設置開放課題66項,投入經費485萬元;引進、派出1392人次,年均278人次。通過開放課題與橫向課題,加強了人員交流,實現了人才的送出去培養到自己培養的轉型,已成為博士、碩士和本科學生培養基地,5年來,共培養博士71人,碩士131人,本科348人,人才儲備充足。同時,在優勢專業方面加強了與國內相關單位的交流合作,提高了重大項目研究水平,科研實力整體得到提高。

  2.3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核心。作為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重要承擔載體,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已逐漸成為全院科技創新、成果產出的孵化基地。近5年來,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7項,數量占全院總數的45.1%,經費占比為33.2%;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共16項,占全院總數的25%;發表學術論文534篇,占全院總數的63.9%,其中,SCI收錄70篇,占全院總數的69.3%;授權專利110件,其中,發明專利46件,占全院總數的45.5%;發布地方標準39項,占全院總數的24.4%;審定品種14個,占全院總數的12.2%;獲得軟件著作權29個,占全院總數的29.8%。

  2.4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為支持重點實驗室發展,全力打造和提升實驗室實力,新疆農業科學院于2013年起設立了10個有發展潛力的院級重點實驗室,將其重點培育和打造成自治區、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并從2016年起,每年支持各重點實驗室20萬~30萬元用于實驗室運轉、開放課題等。經過5年發展,新增農業部區域性重點實驗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各1個。現已形成生物技術、育種學、農作物化控、栽培、農業農村污染防控與安全生產、農業農村環境管理與政策、微生物、植保、農產品質量安全9個學科、28個研究方向,基本涵蓋新疆農業發展各個領域。

  3新疆農業科學院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3.1重點實驗室總體數量偏少,組織架構需進一步優化作為科研創新平臺,全院重點實驗室總體而言數量偏少,僅占全院現有各類平臺總數的5.8%,沒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部級及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均占全院平臺總數的2.9%。全院科研平臺90%是基地、工程中心等,基礎性研究平臺占比不足10%,整體呈現“倒金字塔”形。

  3.2重點實驗室建設投入不足,運行經費匱乏從重點實驗室承擔的項目來源和數量來看,承擔的自治區級項目數量最多,占51.89%;國家級項目數量次之,占26.65%;院級項目最少,占16.75%;其他項目占4.71%。從到位經費來看,自治區級項目經費最多,占53.20%;國家級次之,占40.38%;院級最少,僅占3.46%;其他項目占2.96%。雖然近5年6個重點實驗室承擔的各類項目到位總經費達到1.34億元,每個實驗室年均達到446.67萬元,但主要用于科研方面的投入,而對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建設方面的投入則相對較少。同時,也反映了該單位對重點實驗室的投入嚴重不足。

  3.3儀器設備更新慢,高端大型儀器缺乏全院重點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老化落后、高端大型儀器設備少。50萬元及以上儀器設備9臺(套),僅占全院總量的3.3%;20萬~50萬元的設備35臺(套),占全院總量的12.8%;20萬元及以下儀器設備228臺(套),占全院總量的83.9%,大型儀器設備少,大部分為20萬元及以下儀器設備。據了解,每年儀器設備的維修費用為儀器設備原值的2%~3%,這意味著全院6個重點實驗室每年需要至少55萬元用于儀器設備的維修,還不包括儀器設備的升級、更新等的費用,而全院實際每年支持重點實驗室運行費用僅能滿足儀器設備的維修,儀器設備的改造升級、更新及實驗室日常運行方面的費用仍有較大缺口。同時,高端大型儀器設備的嚴重匱乏產生了研究能力難以提高、重大項目難以爭取、高水平成果難以形成等連鎖反應,也成為制約全院科研實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3.4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需進一步加強從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來看,5年來,6個重點實驗室中僅有1個實驗室進行成果轉化,轉化總金額230萬元,平均每個重點實驗室每年的成果轉化金額為7.7萬元,投入產出率僅為1.15%。同時,從發表SCI文章、地方標準、品種審定等形成的成果占全院比重可以看出,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果相對較少,且分布不均,呈現“重基礎研究,輕成果轉化”的趨勢(見圖1)。

  3.5相對固定人員總量不足,學歷、職稱等結構需進一步優化重點實驗室有固定人員207人,占全院科技人員的52%,但博、碩、本比例為1.1∶3.3∶1,本科學歷比例偏低;高、中、初級職稱比例為47∶20∶1,高級職稱比例偏高。同時,固定人員中有些身兼數職,有些以推廣研究為主,實驗室實際的、穩定的從事基礎研究的固定人員相對較少,總量不足。這導致相關領域的研究不夠深入,進而造成全院在相關領域的學術影響力不大。

  3.6實驗室運行管理思維模式需進一步創新因歷史原因形成的“重外輕內”的科研思維慣式,影響了以室內研究為主的實驗室運行管理和科技創新,形成了對重點實驗室管理運行規律、經驗缺乏總結,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界線、定位不明確的現狀,造成了激勵作用不大、學術氛圍不濃、科研思路不清、開放合作不夠的局面,在目前國家全面加強基礎研究的背景下,以及重點實驗室體系不斷完善,主管部門對重點實驗室運行成效的要求日益提高的環境下[2],新疆農業科學院重點實驗室運行、管理的創新思維亟待加強。

  4思考與建議

  重點實驗室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5-7]。在“十四五”即將到來,以及國家、自治區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大背景下,亟待加強重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學科統籌協調,應以“促進科技進步,服務產業發展”為初心,以“服務新疆‘三農’、服務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為使命,定位于新疆科技引領和科技支撐,強化“條件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機制是保障”的思想,加強對重要科學領域的前瞻性研究,整合優勢資源,認真謀劃、精準發力,力爭占領新疆未來農業科技發展高地。

  4.1做好頂層設計,提高整體實力據報道,未來10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顯著提升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農業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明顯進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取得重大成效,農業強國地位逐步顯現[8-10]。結合國家、自治區相關政策,充分發揮新疆“一帶一路”核心區位優勢作用,圍繞國家、區域和自治區農業科技需求,著眼于穩步提升新疆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做好頂層設計,重點在農作物品種分子遺傳改良、特色資源活性物質開發與利用、農產品加工工藝與技術裝備、智能化農業四個方向上實現突破,為未來8億中產群體服務。

  4.2加強多元投入,完善資源配置資金的有效投入是重點實驗室平臺硬件條件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動基礎研究更深入、更具創新性的有效保證。結合區域農業科技發展的現狀和特點,應努力爭取相關支持政策和專項經費,形成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保障體系;同時,探索建立重點實驗室多元化投入方式、機制,推動實驗室依托單位、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發展投入力度,以解決重點實驗室運行經費短缺、儀器設備更新及維護不及時等問題。

  4.3加強重點實驗室管理思維及理念創新一方面,加強重點實驗室制度建設和分類管理,創新管理模式,加強分類管理和分類評估考核,制定修訂符合各類重點實驗室管理特點的辦法;建立完善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評價機制,引導實驗室在學科目標上更加聚焦原始創新,增強學科影響力,實現重點實驗室的優化調整、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激勵機制,營造重點實驗室創新文化,推動實驗室建立容錯機制,形成鼓勵爭鳴的學術氛圍,保持實驗室創新活力。

  4.4緊抓基礎研究發展機遇,努力打造農業技術創新平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要想打通我國向西開放的通道,就必須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11]。作為新疆最大的綜合性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新疆農業科學院應以“一帶一路”建設及國家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為契機,努力打造和完善以重點實驗室為技術核心的科技支撐、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推廣服務平臺體系,提高全院科技創新水平,優化科技資源與創新平臺配置,激發、激活現有科研平臺的潛力和效能,促進新疆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使之能夠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面向中亞地區的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輸出地,為維護我國西北邊陲安全穩定與發展貢獻力量。——論文作者:房世杰1王成1杜偉1杜潤清2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