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基于文獻計量的國內白背飛虱研究現狀分析

發布時間:2021-05-1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利用文獻數據庫分析國內白背飛虱研究現狀,為農業科研工作者和決策者提供數據參考。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19592019年國內發表的白背飛虱研究文獻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結果顯示:(1)60a共發表有關白背飛虱論文2286篇,發文高峰期在20112017年;(2)高

  摘要:利用文獻數據庫分析國內白背飛虱研究現狀,為農業科研工作者和決策者提供數據參考。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1959—2019年國內發表的白背飛虱研究文獻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結果顯示:(1)60a共發表有關白背飛虱論文2286篇,發文高峰期在2011—2017年;(2)高頻關鍵詞有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發生特點、若蟲、同型幼蟲、發生規律、蟲量、翅型、防治效果、水稻品種、天敵等;(3)在近10a的白背飛虱文獻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頻次排位提到了第四位;(4)在白背飛虱研究領域,高頻作者有程家安、胡國文、劉光杰、翟保平、俞曉平等專家;(5)《應用昆蟲學報》《中國植保導刊》《中國水稻科學》《廣西植!泛汀独ハx學報》等期刊是發表白背飛虱研究領域論文的主要期刊。研究表明,白背飛虱防治尤其是控制其傳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造成的危害是白背飛虱研究的重要內容。

基于文獻計量的國內白背飛虱研究現狀分析

  關鍵詞:水稻;白背飛虱;文獻計量;高頻詞

  白背飛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屬同翅目飛虱科,為長距離遷飛性昆蟲。該蟲以成蟲和若蟲群集在稻叢基部刺吸莖葉組織汁液,產卵時刺傷稻株莖葉組織,有利于水稻紋枯病等病害的侵染為害,是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傳播蟲媒[1-2]。呂進等人通過比較稻飛虱相關論文發表的年度時間動態以及稻飛虱研究各主要生物學領域論文數量的年代間動態,對2001—2011年在稻飛虱災變和治理研究中取得的主要進展進行了綜述[3]。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水稻主要害蟲演變及其主要影響因子、水稻害蟲的非化學防控技術和應急防控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4]。針對某一特定害蟲進行文獻計量學研究,能從多角度定量分析某一特定害蟲研究的整體布局和發展方向[5],讓農業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初入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快速了解該蟲的研究歷史和業內專家,從宏觀角度對研究內容和熱點動態有數據化的認識,期刊分布研究有助于科研人員的文獻查找、閱讀以及在論文投稿過程中選擇合適期刊,更快地進入科研工作狀態。為了更好地掌握白背飛虱的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本文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對國內發表白背飛虱論文的年代、期刊、作者和關鍵詞進行了統計,并選取了部分高頻關鍵詞做了論文主題時間動態分析,研究結果可為農業科學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提供數據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白背飛虱”有關的研究文獻作為數據源,搜索年份為1959—2019年(檢索時間為2020年4月)。為保證數據具有足夠的相關性,對數據進行了人工篩選,刪除了重復文獻、一稿多投、新聞報道以及與白背飛虱研究無直接關聯等不相關條目,篩選出2286條相關文獻樣本數據。

  1.2研究方法

  利用文獻管理軟件Endnote對這些文獻的年代、期刊、作者和關鍵詞進行了統計,并選取了其中的4個高頻關鍵詞做了論文主題時間動態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發文量年代分布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1980年以前有關白背飛虱研究論文年度發文量均為個位數;1980—2010年的年度平均發文量為39篇;2011—2014年和2016—2017年這6a的年度發文量均超過100篇(圖1)。

  2.2高頻關鍵詞分布

  在白背飛虱研究文獻中出現的高頻關鍵詞有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發生特點、若蟲、同型幼蟲、發生規律、蟲量、翅型、防治效果、水稻品種、天敵等(表1)。在近10a的白背飛虱文獻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頻次排位提到了第4位,僅在表示類群的白背飛虱、稻飛虱、水稻等3個共性詞后面,近10a的高頻關鍵詞還有發生特點、防治效果、防治、發生規律、軌跡分析、防效、發生、種群動態、蟲源地等詞(表1)。

  2.3論文主題時間動態分析

  2008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一詞開始出現在白背飛虱研究論文中的題目、關鍵詞或摘要部分。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別有53篇和46篇文獻標題中用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一詞,分別有48篇和47篇的關鍵詞出現了該詞,有50篇和51篇的摘要用了該詞。2013年和2014年,每年在關鍵詞或摘要中出現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研究論文仍然有40篇以上;到2015年和2016年這個數據還有20篇以上,到最近3a(2017—2019年)這個數據已經在20篇以下。

  “發生特點”一詞在白背飛虱研究論文中出現的年度間變化呈現出與年度發文量相似的動態走向。其中,在2013年分別有15、15和16篇論文的題目、關鍵詞或摘要部分出現了該詞。

  “防治效果”一詞在白背飛虱研究論文中出現的時間動態分布也與“發生特點”一詞類似,而且也是在2013年出現篇次最多,在題目、關鍵詞或摘要部分出現該詞的論文篇次分別為3、10和17篇。

  在白背飛虱研究論文中,“軌跡分析”最早于1998年出現在論文摘要部分。之后,在2010—2018年每年均有在題目、關鍵詞或摘要部分使用“軌跡分析”一詞的研究論文發表。

  2.4論文作者分析

  在白背飛虱研究領域,發文量最大的是浙江大學的程家安,自1989起共發文59篇;發文量排名前5的作者還有中國水稻研究所的胡國文和劉光杰、南京農業大學的翟保平以及中國計量大學的俞曉平;此外,祝增榮、程遐年、金道超、沈君輝、寒川一成、陳建明、葉正襄、馬巨法、秦厚國、謝雪梅、呂仲賢、周國輝、唐健、楊洪和張孝羲等專家都是白背飛虱研究領域的高頻作者(表2)。

  2.5論文期刊分布

  在白背飛虱研究領域,發文量最大的期刊是《應用昆蟲學報》(原《昆蟲知識》),發表了白背飛虱研究論文137篇,發文量較大的依次還有《中國植保導刊》《中國水稻科學》《廣西植!贰独ハx學報》《植物保護學報》《湖北植!泛汀墩憬r業科學》等期刊(表3)。

  3討論

  白背飛虱研究領域的發文量年代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現出植保科研工作者對該領域的關注度以及這一領域的發展情況。本研究顯示,2011年以后年度發文量激增,有6a的年發文量超過100篇。這一現象或許與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現與發展有關。本文的論文主題時間動態分析表明,2011—2014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一詞在文獻中頻繁出現。其中在標題中含有該詞的文獻量有171篇,以該詞為關鍵詞之一的有178篇,有194篇在文獻標題、關鍵詞或摘要部分用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一詞。本文的高頻關鍵詞分布分析結果也同樣支持了這一結論。與全部年份的文獻數據相比,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近10a文獻數據中的關鍵詞頻次排位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僅在表示類群的共性詞后面。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白背飛虱研究領域近10a來的一大研究熱點。

  如果說高頻關鍵詞分析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概覽該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那么對論文主題詞進行時間動態分析則可以對某一具體的研究點解析其歷史進程及縱向變化,更好地把握研究重點和研究熱點。白背飛虱的發生和防治這兩大內容是白背飛虱長期研究的重要內容。——論文作者:龍夢玲1,農保選2,陳玉沖3*①

  相關期刊推薦:《廣西植保》GuangxiPlantProtection(季刊)1987年創刊,以報道廣西植保、技術推廣的新成果、反映廣西農林病蟲草鼠害的發生動態及其分布,介紹糧食、經濟作物、果樹、林木、花卉等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術和經驗為主要內容,不僅適用于農業科研院校、各級農技推廣和植保部門的專業人員,也適用于生產資料、農藥經營者、廣西農村基層干部及農民朋友閱讀。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