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農業技術進步視角下我國玉米生產增長路徑選擇——基于2004~2016年的省際面板數據

發布時間:2021-04-2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通過運用E-S模型與C-D生產函數,利用2004~2016年我國玉米三大優勢區13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從年際變化、發展階段和區域差異等3個層面,對我國玉米生產的主導技術進步模式進行分析與研判。結果表明,機械投入對勞動投入的替代作用日漸增強,生物化學投入

  摘要:通過運用E-S模型與C-D生產函數,利用2004~2016年我國玉米三大優勢區13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從年際變化、發展階段和區域差異等3個層面,對我國玉米生產的主導技術進步模式進行分析與研判。結果表明,機械投入對勞動投入的替代作用日漸增強,生物化學投入對玉米生產的促進作用相對有限,F階段我國玉米生產是以機械型技術進步為主。三大玉米優勢區之間的技術進步模式存在顯著差異,北方春玉米區和黃淮海夏玉米區的機械投入彈性系數要明顯高于西南玉米區,北方春玉米區的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要相對低于黃淮海夏玉米區和西南玉米區。

農業技術進步視角下的中國玉米生產增長路徑選擇——基于2004~2016年的省際面板數據

  關鍵詞:玉米;農業技術進步;生物化學型技術;機械型技術

  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自身具有能源屬性、金融屬性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屬性,在我國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和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玉米播種面積和生產總量連續調減。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玉米消費需求特別是飼用消費和工業消費一直保持著持續較快增長,2018年全年玉米消費量約為2.85億t,同比增長5.6%,從而導致我國玉米供求關系始終處于緊平衡狀態。在耕地供給彈性不斷減小、水資源日益匱乏等多重約束條件下,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代表的農業技術進步已經成為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增長的主要動力[1~3]。本文從年際變化、發展階段和區域差異等3個研究層面出發,對我國玉米生產的主導技術進步模式進行深入測度與分析,進而提出促進我國玉米生產增長的路徑選擇,對新形勢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玉米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參考。

  1模型構建

  生產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僅影響著農業生產成本的高低,而且決定著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路徑模式。對于農業生產而言,主要存在兩種技術進步模式,一種是用生物化學技術代替土地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的生物化學型技術進步(BC型技術),隨著土地成本—生物化學技術投入價格比率的不斷上升,土地成本的增加會誘致出“土地節約型”的生物化學型技術進步;另一種是用機械動力代替勞動力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機械型技術進步(M型技術),隨著勞動力投入和機械成本投入之間“剪刀差”不斷擴大,勞動力價格的上升會誘致出“勞動節約型”的機械型技術進步[4,5]。

  相關期刊推薦:《玉米科學》(雙月刊)1992年創刊,著重報道有玉米科學等經濟作物的研究報告、試驗簡報、綜合評述、經驗交流、應用技術、科技簡訊、信息研究及有關其他生物、綠色食品和環境保護等科技文章。

  本文通過運用E-S模型與C-D生產函數對我國玉米生產的主導技術進步模式進行測度與分析。在玉米生產中,其生產要素投入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力、農業機械和生物化學投入,其生產函數形式為

  2數據來源與指標選取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均來自于《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等官方統計資料。為了保證數據的代表性、可得性和完整性,根據《玉米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中的劃分標準,選取了2004~2016年我國玉米三大優勢區,北方春玉米區包括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甘肅、新疆,黃淮海夏玉米區包括河南、山東,西南玉米區包括重慶、四川、云南、貴州,共13個主產省份的玉米生產面板數據,具體指標主要包括玉米產量、玉米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用工人數、生物化學投入(種子費、化肥費、農家肥費、農藥費、農膜費)、機械投入(機械作業費、排灌費、燃料動力費)等。與此同時,為了消除價格變化因素的影響,以2004年為基期,使用農業生產資料綜合指數對生物化學投入和機械投入數據進行平減。

  3模型估計與分析

  3.1玉米生產技術進步模式的年際性判別

  從玉米機械型生產函數(M函數)回歸結果來看,2004~2016年期間機械投入彈性系數總體呈波動式上升的發展態勢,在2015年達到最高值0.516,整體上升趨勢明顯,表明隨著機械投入的不斷增加,其對產出的貢獻也越來越大,機械投入的邊際產出效應也隨之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勞動投入彈性系數總體則呈波動式下降趨勢,表明機械投入對勞動投入的替代作用日漸增強。從玉米生物化學型生產函數(BC函數)回歸結果來看,2004~2016年期間玉米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和土地投入彈性系數均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土地投入彈性系數要明顯高于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而且近年來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下降較為明顯,說明生物化學投入對玉米生產的促進作用相對有限。

  3.2玉米生產技術進步模式的階段性判別

  由于面板數據時間跨度較長,可能會丟失一些機械型技術進步和生物化學型技術進步的變化信息。因此,本文根據農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將2004~2016年具體劃分為2004~2007年和2008~2016年兩個階段,并對各個階段機械型生產函數和生物化學型生產函數進行分析。從回歸結果來看,機械型生產函數(M函數)和生物化學型生產函數(BC函數)的顯著性檢驗都較為理想。兩階段彈性系數相比,機械投入彈性系數由0.235增長到0.348,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由0.134增加到0.251。由此可見,從階段性分析結果來看,現階段我國玉米生產是以機械型技術進步為主。

  3.3玉米生產技術進步模式的區域性判別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優勢區域之間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因而在對我國玉米技術進步總體情況分析的基礎上,對三大優勢區玉米機械型生產函數(M函數)和生物化學型生產函數(BC函數)進行回歸分析,進而比較不同優勢區域之間技術進步模式的差異。從三大優勢區玉米機械投入彈性系數來看,北方春玉米區的機械投入彈性最高,黃淮海夏玉米區次之,西南玉米區最低。這主要是由于北方春玉米區和黃淮海夏玉米區地勢平緩,有利于機械化生產,因此其機械化投入相對較大,機械化水平較高,相對應機械投入的邊際產出能力也較強。西南玉米區由于地勢不利于機械化生產的推進,其機械投入較少,機械投入的邊際產出能力也相對較弱。從三大優勢區玉米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來看,黃淮海夏玉米區最高,西南玉米區次之,北方春玉米區最低。

  4結論與討論

  從玉米生產技術進步模式的年際性判別結果來看,2004~2016年期間,機械投入彈性系數總體呈波動式上升的發展態勢且整體上升趨勢明顯,勞動投入彈性系數總體則呈波動式下降趨勢,說明機械投入對勞動投入的替代作用日漸增強。與此同時,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和土地投入彈性系數均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土地投入彈性系數要明顯高于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而且近年來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下降較為明顯,說明生物化學投入對玉米生產的促進作用相對有限。從玉米生產技術進步模式的階段性判別結果來看,現階段我國玉米生產是以機械型技術進步為主;從玉米生產技術進步模式的區域性判別結果來看,由于三大優勢區域之間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導致不同優勢區之間的技術進步模式也存在顯著差異。北方春玉米區和黃淮海夏玉米區的機械投入彈性系數要明顯高于西南玉米區,而北方春玉米區的生物化學投入彈性系數則要相對低于黃淮海夏玉米區和西南玉米區。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4.1不斷提高玉米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

  第一,從玉米產業發展鏈條的角度出發,不斷加大農機具自主研發力度,深入聚焦玉米生產的各個環節,優化調整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努力提高大中型農機與小型農機的配套效率;第二,從玉米生產區域結構的角度出發,結合各個不同玉米優勢區的地形與種植結構特點,優化調整各區域機械生產資源,合理安排農業機械化生產布局,并根據不同優勢區特點制定適宜的機械化發展方向和措施;第三,加快健全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快培育機械化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服務方式,提升玉米生產機械“規;鳂I”的能力和水平。

  4.2進一步提升玉米生產科技支撐能力

  依托國家玉米現代產業技術體系,通過引進吸收、自主開發和聯合攻關等形式,提高關鍵技術的研發水平,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玉米新品種,同時加大優質高產青貯玉米、鮮食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專用品種選育和推廣力度[7]。不斷創新玉米生產發展途徑,積極推廣免耕直播、大壟雙行栽培、秸稈還田利用等一系列玉米節本增效關鍵技術。加大對無公害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生物農藥等生物化學技術和器械的研發,以減少剩余勞動力需求瓶頸的約束。促進農機與農藝的有效結合,提升整體作業效率,緩解我國玉米生產與勞動力、耕地稀缺的矛盾。推動信息技術與機械化生產的有機結合,促進智能機械化農業發展。

  4.3健全完善玉米生產政策支持體系

  以農業企業為帶動,以玉米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積極探索“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行業協會+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不同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玉米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深入融合。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強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和玉米種植大戶的技術培訓,積極引導農民推廣和應用優質高產品種及其配套種植技術,提高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不斷提高玉米生產技術成果轉化效率。按照“農民自愿、政策支持、方便高效、安全環保”的原則,適當加大玉米耕種收等環節機具購置、報廢、更新的補貼力度,加快推廣先進適用的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及裝備,不斷促進玉米機械化生產轉型升級。王志丹1,李干瓊2,潘榮光1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