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漁業產業發展及十四五產量預測

發布時間:2021-04-06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漁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糧食安全、社會經濟發展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以來取得的成績,客觀分析其產業發展與結構演變過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是新時代漁業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根據19782017年我國漁業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漁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糧食安全、社會經濟發展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以來取得的成績,客觀分析其產業發展與結構演變過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是新時代漁業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根據1978—2017年我國漁業生產統計數據以及國家漁業政策,對中國漁業發展劃分不同發展階段,利用灰色關聯對中國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產業結構分析,建立多種灰色預測模型GM(1,1),并利用最優模型對十四五中國漁業產量進行預測。研究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漁業發展可分為5個階段,即恢復發展期(1978—1984年)、快速發展期(1985—1994年)、擴量發展期(1995—2005年)、穩步發展期(2006—2011年)和轉型發展期(2012年以來),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發展特點,不同漁業產業對漁業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間中國漁業總產量將穩定在6600萬~7100萬t,其中近海捕撈在1000萬~1080萬t,海水養殖為2120萬~2370萬t,淡水養殖為3040萬~3260萬t;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漁業堅持了生態與漁業協調發展的理念,確立了廣大漁民的主體地位,制定了與不同發展階段相匹配的產業政策,建立了與產業現狀相適應的管理制度,開發了與行業需求相適應的新興技術,這些經驗和政策為中國漁業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研究也提出了未來中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漁業產業發展及十四五產量預測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中國漁業產業發展;十四五產量預測;灰色系統理論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漁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創造了世界漁業發展奇跡。長期以來,國內外對中國漁業取得的巨大發展成績給予了高度關注,許多學者[1-9]對中國漁業發展與結構演變特征進行了研究。例如,卓友瞻[1]認為我國漁業取得高速發展,其最根本原因和最大動力就是明確并堅持“以養殖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放開漁業經營管理體制,放寬水產品購銷政策,開拓遠洋漁業、增殖放流和休閑漁業3個漁業發展空間。徐杰等[3]基于灰色關聯方法分析和研究了我國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操建華等[8]對中國漁業政策演變與綠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研究,周洪霞等[9]對我國漁業產業結構現狀進行了分析。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以來取得的成績,客觀分析其產業發展與結構演變過程并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為此,本研究系統闡述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漁業發展歷程及其經驗,科學劃分發展時期,分析主要產業的漁業發展特征和趨勢,以及漁業政策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應用灰色系統理論和方法分析其產業結構組成并預測十四五中國漁業產量發展趨勢,為未來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和FAO漁業統計數據。時間為1978—2017年,內容包括近海捕撈、遠洋漁業、海水養殖、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等產量。

  1.2研究方法

  利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灰色關聯對中國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產業結構分析,同時利用灰色預測模型GM(1,1)對未來中國漁業產量進行預測[10]。

  1.2.1灰色關聯分析

  以中國漁業總產量為母序列,以近海捕撈、遠洋漁業、海水養殖、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等產量為子序列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獲得影響漁業總產量的主要產業。分辨系數取0.5,采用均值化進行數據預處理。

  1.2.2灰色預測模型GM(1,1)

  為科學預測十四五中國漁業產量發展趨勢,選擇了2組預測模型數據,分別是2006—2017年和2012—2017年。預測的產量包括了近海捕撈產量、遠洋漁業產量、海水養殖產量、淡水捕撈產量和淡水養殖產量以及漁業總產量。

  2結果

  2.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漁業發展階段特征分析

  綜合分析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中國漁業發展狀況,并結合國家漁業產業政策,初步將40年來我國漁業發展分為5個階段,即恢復發展期(1978—1984年)、快速發展期(1985—1994年)、擴量發展期(1995—2005年)、穩步發展期(2006—2011年)和轉型發展期(2012年以來)。各階段的漁業發展特征分析如下:

  2.1.1恢復發展期(1978—1984年)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紀元,極大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水產總局于1979年2月召開了改革開放第一次全國水產工作會議,提出水產工作重點的轉移,要從調整入手,集中力量,積極發展養殖,提高水產品質量。

  據統計,1978—1984年中國漁業總產量從465.35萬t增加到619.34萬t,年均增長4.88%,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從44.95萬t增加到63.15萬t,年均增長5.83%;淡水養殖產量從76.23萬t增加到181.11萬t,年均增長15.51%;海洋捕撈產量從314.52萬t增加到394.37萬t,年均增長3.84%;淡水捕撈產量從29.64萬t增加到43.86萬t,年均增長6.75%。該階段中國漁業總產量、捕撈產量、養殖產量在全世界的比重分別從1978年的7.21%、5.94%和18.38%增加到1984年的8.00%、6.52%和23.97%。見圖1。

  灰色關聯分析表明,漁業總產量與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9119、0.8190、0.7850和0.5905,由此可看出:在這一發展階段,海水養殖、海洋捕撈的年增長趨勢與漁業總產量基本一致,其灰色關聯度值處在前二位;而淡水養殖的年增長趨勢與漁業總產量差異較大,其灰色關聯度為最低。

  本階段的主要特征:一方面,由于國家鼓勵漁業生產,水產品產量逐步恢復,海水養殖、淡水養殖、海洋捕撈、淡水捕撈產量都出現一定程度增長,特別是淡水養殖增速較快。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對水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價格被限定,銷售被限制,市場不活躍,供不應求,制約了發展漁業生產的積極性,水產品生產潛力未被充分挖掘,吃魚難的問題還普遍存在。

  2.1.2快速發展期(1985—1994年)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放寬政策、加速發展水產業的指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一次專門就加速發展水產業發出的指示,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指導我國漁業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之一。該文件確立了水產品率先實行市場放開的一項根本性變革,漁民可以就地生產、就地銷售,也可以長途運銷,不受行政區域約束,并從戰略性高度提出把發展水產工作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糧食轉化的一個戰略措施來部署,確立了“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1986年《漁業法》頒布實施,確立了我國漁業的基本制度,為漁業發展和漁民權益維護提供法律保障。

  據統計,1985—1994年我國漁業總產量從705.18萬t增加到2515.69萬t,年均增長15.17%,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從71.23萬t增長到604.8萬t,年均增長26.83%;淡水養殖產量從237.92萬t增加到789.66萬t,年均增長14.26%;海洋捕撈產量從419.75萬t增加到994.44萬t,年均增長10.06%;淡水捕撈產量從47.51萬t增加到126.79萬t,年均增長15.32%。其間,中國漁業總產量、捕撈產量、養殖產量占全世界的比重分別從1985年的8.78%、6.78%和27.23%增加到1994年的20.79%、12.03%和50.16%。見圖2。

  灰色關聯分析表明,漁業總產量與海水養殖、近海捕撈、遠洋漁業、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8741、0.8908、0.5144、0.8741和0.9457,由此可看出:在這一快速發展階段,淡水養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灰色關聯度處在第一位;其次為近海捕撈、淡水捕撈和海水養殖,其灰色關聯度都在0.82以上;而遠洋漁業由于剛剛起步,對漁業總產量的貢獻度不大,其灰色關聯度為最低。

  本階段主要特征:一方面,調動了廣大漁民從事水產品生產積極性,海水養殖、淡水養殖、海洋捕撈、淡水捕撈產量都有較大幅度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水產品產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1991年,水產養殖產量首次超過海洋捕撈產量,標志著中國漁業發展成功實現了從狩獵型向養殖型轉變,初步解決了吃魚難的問題;另一方面,近海捕撈產量由400多萬t增加到近900萬t,捕撈能力快速增長,捕撈強度超過漁業資源承載能力。此外,1985年我國遠洋漁業正式拉開序幕。

  2.1.3擴量發展期(1995—2005年)

  1997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批準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快漁業發展意見的通知》,提出要牢固樹立大農業、大糧食概念,把漁業作為農業中的一個大產業,擺上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抓好。文件要求,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水域的治理和開發利用,積極發展淡水和近海養殖,加強對近海漁業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從而推動我國漁業和漁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據統計,1995—2005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從2953.04萬t增加到4419.86萬t,年均增長4.12%,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從721.51萬t增加到1210.81萬t,年均增長5.31%;淡水養殖產量從940.76萬t增加到1733萬t,年均增長6.3%;海洋捕撈產量從1139.75萬t增加到1255.09萬t,年均增長1.21%;淡水捕撈產量從151.02萬t增加到220.97萬t,年均增長3.88%。見圖3。

  灰色關聯分析表明,漁業總產量與海水養殖、近海捕撈、遠洋漁業、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6619、0.5329、0.6231、0.7615和0.7121,由此可看出:在這一擴量發展階段,淡水養殖、淡水捕撈的灰色關聯度處在前兩位,增長趨勢與漁業總產量的基本一致;其次為海水養殖和遠洋漁業,其灰色關聯度都在0.62以上;而近海捕撈對漁業總產量的關聯度最低,其灰色關聯度只有0.5329。

  本階段主要特征:一是水產養殖業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水產養殖潛力得到進一步挖掘。水產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比重從1995年的56.29%上升到2006年的66.60%,其中淡水養殖比重從1995年31.86%上升到2006年39.21%。二是更加重視漁業資源養護和利用。國家先后啟動實施海洋伏季休漁、長江禁漁期和海洋捕撈漁船控制等保護管理制度,實施減船轉產。捕撈產量快速增長趨勢不斷減緩,海洋捕撈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從1995年的38.6%下降到2006年的28.4%,淡水捕撈產量比重下降到5%以下。

  2.1.4穩步發展期(2006—2011年)

  2006年,國務院印發《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明確提出堅持科技創新,完善管理制度,強化保護措施,養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全面提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水平,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水產收入各項稅收全面取消,減輕了漁民生產生活負擔,再次調動了廣大農漁民生產積極性。2007年,《物權法》“用益物權篇”規定了“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和捕撈的權利”,為保護漁民水域灘涂使用權提供了法律依據。

  根據統計,2006—2011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從4583.6萬t增加到5603.21萬t,年均增長4.1%,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從1264.16萬t增加到1551.33萬t,年均增長4.17%;淡水養殖產量從1853.59萬t增加到2471.93萬t,年均增長5.93%;海洋捕撈產量從1245.47萬t增加到1356.72萬t,年均增長1.08%;淡水捕撈產量從220.38萬t增加到223.23萬t,年均增長0.26%。見圖4。

  灰色關聯分析表明,漁業總產量與海水養殖、近海捕撈、遠洋漁業、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9508、0.6592、0.4991、0.4965和0.6941,由此可看出:在這一穩步發展階段,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的灰色關聯度處在前兩位,養殖對漁業總產量的貢獻度最大;其次為近海捕撈;而遠洋漁業和淡水捕撈對漁業總產量的關聯度為最低,其灰色關聯度均處在0.50以下。

  本階段主要特征:一是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成為國家戰略,漁業資源養護力度空前加強,海洋捕撈強度上升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海洋捕撈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比重進一步下降到24.21%。二是水產養殖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水產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比重超過70%,是世界唯一水產養殖產量超過漁業捕撈產量的國家。

  2.1.5轉型發展期(2012年以來)

  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以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生態優先、養捕結合和控制近海的生產方針,著力加強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提升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捕撈業方面,堅持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嚴格控制并逐步減輕捕撈強度,積極推進從事捕撈作業漁民轉產轉業。在養殖業方面,制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科學發展海水養殖。

  相關期刊推薦:《上海海洋大學學報》(雙月刊)1992年創刊,是以水產科學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在反映學校各學科科學研究的同時,兼收國內外水產行業最新科學研究動態和成果,促進了學術與教學研究的交流與繁榮。主要刊載漁業資源、水產養殖與增殖、水產捕撈、水產品保鮮與綜合利用,漁業水域環境保護、漁船、漁業機械與儀器、漁業經濟與技術管理以及水產基礎研究等方面的論文、調查報告、研究簡報、綜述與評述、簡訊等。

  據統計,2012—2017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從5502.14萬t增加到6445.33萬t,年均增長3.21%,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從1575.2萬t增加到2000.7萬t,年均增長4.9%;淡水養殖產量從2408.51萬t增加到2905.3萬t,年均增長3.82%;海洋捕撈產量從1314.42萬t增加到1321.04萬t,年均增長0.1%;淡水捕撈產量從204.02萬t增加到218.3萬t,年均增長1.36%。見圖5。

  灰色關聯分析表明,漁業總產量與海水養殖、近海捕撈、遠洋漁業、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8194、0.6974、0.4773、0.7512和0.9272,由此可看出:在這一穩步發展階段,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的灰色關聯度處在前二位,養殖對漁業總產量的貢獻度最大;其次為近海捕撈和淡水捕撈處,其灰色關聯度均在0.69以上;而遠洋漁業對漁業總產量的關聯度最低,其灰色關聯度處在0.50以下。

  本階段主要特征: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持續推進,一方面加大減船轉產力度,海洋捕撈產量穩中有降,海洋捕撈產量占總產量比重下降到20%,另一方面推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水產養殖產量平穩上升,水產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比重上升到75%以上。

  2.2十四五中國漁業產量的趨勢預測

  2.2.1基于2006—2017年產量建立GM(1,1)模型

  利用2006—2017年漁業總產量,以及海水養殖、近海捕撈、遠洋漁業、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分類產量,分原始數據和一階弱化數據,分別建立GM(1,1)模型,其相對誤差和灰色預測統計參數見表1。由表1可知,漁業總產量、海水養殖產量、淡水養殖產量的GM(1,1)模型的C值均很低(P=1),其建立模型都很好。淡水捕撈、近海捕撈產量的GM(1,1)模型均表現不佳。遠洋漁業產量的GM(1,1)模型則是一階弱化數據建立的模型優于原始數據建立的模型。

  2.2.2基于2012—2017年產量建立GM(1,1)模型

  利用2012—2017年漁業總產量,以及海水養殖、近海捕撈、遠洋漁業、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分類產量,分原始數據和一階弱化數據,分別建立GM(1,1)模型,其相對誤差和灰色預測統計參數見表2。由表2可知,漁業總產量、海水養殖產量、淡水養殖產量的GM(1,1)模型的C值均很低(P=1),其建立模型均很好;谠紨祿⒌牡稉啤⒔2稉坪瓦h洋漁業產量的GM(1,1)模型均表現不佳,而基于一階弱化數據建立的GM(1,1)模型較優,可以用于預測。

  2.2.32018—2019年實際漁業產量與預測值比較及十四五產量預測

  利用上述建立的GM(1,1)預測2018年和2019年漁業總產量及其各類產量,并與實際生產產量進行對比發現,漁業總產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12—2017年數據經過一階弱化后建立的模型為最優,其相對誤差分別為1.36%和2.17%,其預測模型表達式為x(t+1)=532893.18exp(0.011528t)-526845.84。

  海水養殖產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06—2017年數據經過一階弱化后建立的模型為最優,其相對誤差分別為0.18%和0.66%,其預測模型表達式為x(t+1)=74282.95exp(0.021415t)-72696.66。

  近海捕撈產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12—2017年數據經過一階弱化后建立的模型為最優,其相對誤差分別為6.26%和9.38%,其預測模型表達式為x(t+1)=-83515.90exp(-0.014383t)+84699.00

  遠洋漁業產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06—2017年數據經過一階弱化后建立的模型為最優,其相對誤差分別為0.33%和8.40%,其預測模型表達式為x(t+1)=3852.92exp(0.037978t)-3707.99

  淡水捕撈產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12—2017年數據經過一階弱化后建立的模型為最優,其相對誤差分別為11.14%和20.31%,其預測模型表達式為x(t+1)=13448.75exp(0.014948t)-13243.95。

  淡水養殖產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12—2017年數據經過一階弱化后建立的模型為最優,其相對誤差分別為-0.002%和-0.45%,其預測模型表達式為x(t+1)=202709.40exp(0.013552t)-200012.42。

  上述預測模型中,除了淡水捕撈的預測產量(2018和2019年)存在較大誤差之外,其他模型的誤差均相對較小。為此,可以利用上述模型預測2020—2025年漁業總產量、海水養殖產量、近海捕撈產量、遠洋漁業產量和淡水養殖產量。十四五期間中國漁業總產量將穩定在6600萬~7100萬t,其中近海捕撈在1000萬~1080萬t,海水養殖為2120萬~2370萬t,淡水養殖為3040萬~3260萬t。到2025年,中國漁業總產量將達到7095.43萬t,其中海水養殖2364.09萬t,近海捕撈1003.56萬t,淡水養殖3254.33萬t。——論文作者:魯泉1,2,陳新軍1,3,4,5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