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1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以川北某地區環境地質特征、巖土體組成及其工程性質研究為基礎,從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互饋作用分析入手,探討區域環境工程地質作用規律,對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及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研究表明,對地質生態環境防護和塑造人地和諧的人類生存環境及
摘要:以川北某地區環境地質特征、巖土體組成及其工程性質研究為基礎,從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互饋作用分析入手,探討區域環境工程地質作用規律,對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及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研究表明,對地質生態環境防護和塑造人地和諧的人類生存環境及保證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環境地質;地質災害;滑坡;災害防治
0 引言
滑坡是山區和丘陵地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發育常常與區域巖土分布有關,如我國西北地區的黃土滑坡、西南地區和皖南山區的層狀巖體滑坡、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膨脹土滑坡及華南地區風化巖體的滑坡[1-2]。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環境地質條件的惡化,近年來我國滑坡地質災害越來越嚴重,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川北某地區由于工程挖方而引發許多工程滑坡,本文主要針對該區環境工程地質問題、滑坡影響因素及綜合治理措施等進行探討。
1 川北某地區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川北某山區由于地形切割強烈,山高坡陡,層狀巖體以及風化巖體發育,雨量充沛。因此,崩塌、滑坡、泥石流發育,水土流失嚴重[3-4]。特別是在加快廣元地區的交通網絡建設中,由于工程切坡破壞了邊坡內部應力的平衡,公路沿線誘發大量的山體滑坡。如2009年5月3日廣元市中青川縣鎮發生200萬方的滑坡就是由于道路挖方而引起的,造成公路被迫改線而延誤工期和增加投資。國道212南山隧道在施工中發生冒頂,進硐邊坡坍滑,拖延工期數年。G542國道廣元市某路段,1991年7月出現長1500m、4萬余方的山體滑坡,使交通中斷,經濟損失巨大。每年的雨季是崩塌、滑坡的多發期,粗略估計,1989年以來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億元人民幣以上,其間接的經濟損失更是巨大。
2 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和影響因素
地質災害的發育和分布受區域地貌特征、巖土性質、水文條件的制約 。地質環境是地質災害活動的背景和基礎,不同的地質環境決定了地質災害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和地區性特點,同時受水文、人類經濟和工程活動因素的影響,綜合分析皖南地質災害發育和分布特點,有以下規律。
(1)地域性規律。地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反映為地質災害類型的差異。如新近淤積的軟弱土層以振動液化、流砂以及松軟土的沉降變形為主;紅色泥巖分布區主要為軟巖的泥化、崩解和作為路基填料的壓實性等引起的建筑物基礎變形、路堤和道路邊坡失穩;七里峽和唐家河等石灰巖分布區常常發生巖溶塌陷、采空塌陷和露采礦坑邊坡失穩等;由淺變質巖組成較為陡峻的中、低山丘陵區以崩塌、順層和風化層的滑坡為主;而早期花崗巖盆地則是由于花崗巖體風化引起的地(橋)基強度、變形和壩基穩定性問題。
(2)相關性規律。主要指氣候相關性,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和水土流失都和降水密切相關。而地質災害的類型、發育程度都和地貌特征、巖土類型密切相關。
(3)誘發性規律。人類不規范的經濟和工程活動是引發或加重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
(4)多發性和群發性規律。外生地質災害一般較分散,多發而不集中造成特大災害,不易引起社會的重視;另一方面,由于地質災害因素之間有共生、伴生、因果、誘發的關系,而導致各種地質災害成群出現,連續發生,使災情擴大。
(5)緩變性和突發性規律。地質災害的發生是地質環境異常惡化的表現,不穩定因素的積累一般是較長期、緩慢的過程,而某些誘發因素,如集中的強降水等又常造成突發性災害;碌漠a生與組成斜坡的巖土類型和性質、地貌作用、自然作用及人為作用等因素有關。
3 滑坡治理的原則與措施
滑坡治理原則主要是針對滑坡原因采取措施,以制止滑坡或控制滑坡。另外,針對滑坡危害采取的措施,要經受住滑坡的作用或避免危害。兩者均需將滑坡變形產生的基本條件、主要原因和變形過程分析清楚,然后才能針對滑坡原因采取整治措施。治理現有滑坡或預防即將發生的滑坡是一個降低滑動力或增加抗滑力的過程。具體治理措施見表1所列。
相關知識推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論文發表期刊推薦
在滑坡治理中,這4類措施各有特點,需要根據滑坡的具體情況合理采用,而綜合利用上述方法,采取綜合治理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排水是治理滑坡的主要措施,改變滑坡形態是第2種常用的方法,它們是4類處理方法中最經濟的,而且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治理滑坡都需要涉及到排水和改變滑坡幾何形態等綜合治理措施。在高風險或狹窄場地的滑坡治理中常常采用攔擋構造措施,通過對滑坡的詳細勘測、構筑物的合理設計和精心施工而達到治理目的,這是工程建設中常用的工程處理措施,但在許多大型滑坡的治理中,效果不明顯且費用昂貴。
4 結束語
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則是“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地質環境的調查、評價和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特別是地質環境和人類活動的互饋作用研究,規范資源開發和工程活動,促進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人地協調的關系。采用地質工程措施和地質生態恢復相結合的治理方法,重塑人地和諧及優美的人類生存環境,加強普及宣傳工作,使廣大群眾懂得如何防治地質災害,化被動治災、救災為主動防災,以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論文作者:黃倫勝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