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26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節水型農業建設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诖,分析了我國節水型農業建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從加強管理機構建設、加強節水農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出發,為構建和發展節水型農業提供可行之策
摘 要 節水型農業建設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分析了我國節水型農業建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從加強管理機構建設、加強節水農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出發,為構建和發展節水型農業提供可行之策。
關鍵詞 節水型農業;建設思路;發展
1 節水型農業建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我國既是農業大國,又是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 100 m?,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5%。此外,我國徑流量僅占世界徑流量的7%,耕地所擁有水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5%。中國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形結構特殊,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具體表現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水資源分布特征也與耕地、人口、產業、資源等的分布極不協調,具體見表1。我國長江流域以南河流徑流量在全國徑流量總量中占比超80%,但耕地面積卻僅為全國耕地總面積的40%,西北內陸地區及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耕地占全國耕地總量的45%,水資源量卻只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2%。水資源在時空方面分配不均勻主要由于我國降水季節性分配不均、北方存在區域性旱澇現象。當前,各種原因的綜合作用導致我國水資源匱乏程度不斷加劇。
相關期刊推薦:《南方農業》(月刊)創刊于2006年,是由重慶市農業委員會主管,重慶市農業科學院主辦的農業學術刊物?d作物栽培及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園藝、蠶桑、茶園、畜牧、水產、農機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報告、綜述和實用技術,以及農業經濟、農業發展戰略、農產品加工及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研究論文、調查報告和對策性文章。
此外,受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我國水文情勢也不斷改變,降水區域性差異特征更加明顯,季節性分配差異逐漸拉大,大雨暴雨頻繁出現,對地下水補給和水資源蓄積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導致人們對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缺水程度更加嚴峻,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顯[1]。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水資源是重要的投入性資源,在需水總量中,農業需水量占比在70%以上,水資源日漸短缺的局勢對農業生產的打擊非常致命,為此,建立節水型農業迫在眉睫。
2 節水型農業建設思路
2.1 加強管理機構建設
我國節水型農業的建設涉及部門較多,如農業部、水利部、各流域管理局、國土資源部等,由于歷史原因,上述管理部門之間事權交叉、條塊分割,導致具體管理問題難以展開統一指揮和統一行動,監管效率低下。為保證節水型農業統一建設與統籌規劃,必須盡快建立專門的節水型農業監督管理機構,同時取消上述涉及部門現有的管理職責權限,確保理順水資源開發利用及節水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從而有效解決各部門事權交叉、職責權限模糊的問題。
2.2 加強節水農業發展規劃的制定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各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灌溉農業等的發展也參差不齊,節水型農業的建設屬于系統性、綜合性很強的工程,必須加強總體規劃才能確保節水型農業建設成功實施。節水型農業建設的實施涉及全國各大灌區,規模宏大,其建立必須充分考慮各地復雜的自然環境、不同的地域條件及當地農業發展水平。因此,應充分組織農業專家對不同灌區進行深入調研,加強節水農業實施區劃,制定出系統、科學的節水型農業發展戰略規劃,保證節水型農業建設有步驟、有規劃地順利推進,避免重復投入和低水平建設。
.3 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
節水型農業的建設發展必須以投資為基礎,而且其投資規模遠遠大于傳統的灌溉農業,為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節水型農業,所需的前期投入較多,籌建成本較高。但是當前,就節水型農業的構建,國家尚未出臺有關的投融資指導政策,而地方政府和農戶可提供的資金數額相當有限,加大了節水型農業建設的資金缺口,農戶負擔加重,雖然一些灌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已經建成了一批“小農水”設施,但缺乏后續運行資金的支持,導致節水型農業的建設無法有效實施。因此,應充分發揮國家投資具有的導向功能,努力構建以國家投資為導向,以信貸資金為主體,以合作經濟為主要形式,以農戶家庭經營為細胞,以民間資金和外資為補充的多元化融資格局[2],充分發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機構、農戶等主體在節水型農業建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2.3.1 通過宏觀約束規范政府投入行為
國家應制定相關法律規定各級財政對節水型農業的投資比例,并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及地方稅務機關在建立專項節水基金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農業信貸功能,確保政府資金投資渠道順暢。此外,還應進一步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節水型農業發展方面的事權支出范圍,嚴格按照公共產品的層次性和受益范圍的層次性,對于跨流域、大型主干節水工程項目,應以中央財政投資為主,地方財政投資為輔,加強統籌規劃、統一領導、集中建設。
2.3.2 激勵和引導農戶投入
地方政府可通過實行區域性水價政策助推節水型農業的發展,對于水資源短缺的西部地區,可同時實行配額制和階梯水價。此外,在我國節水型農業發展的初期,應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并組織相關專家為農戶提供無償技術指導,以引導和鼓勵農戶進行節水型農業建設。
2.4 加強國際合作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節水農業起步晚、發展緩慢,在節水灌溉技術、工程材料、自動化控制等方面十分落后,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節水灌溉專業人才缺乏,節水型農業發展的經驗嚴重不足。為此,除加強農業生產部門、科技研發部門等的通力合作,選派農業科技人員及農業專家到發達國家考察、學習、研修、培訓外,還應積極聘請國外農業專家到我國進行技術指導,建立節水農業研發機構和示范區,加強合作研究,推進我國節水型農業發展。——論文作者:程光遠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