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22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業科學領域不斷涌現出新的科研成果,使農業種植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用水量增加。如何減少農業用水,保護淡水資源,成為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分析了發展節水型農業技術的意義,研究了優化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方法。 關鍵詞:節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業科學領域不斷涌現出新的科研成果,使農業種植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用水量增加。如何減少農業用水,保護淡水資源,成為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分析了發展節水型農業技術的意義,研究了優化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方法。
關鍵詞:節水型農業;結構優化;研究;種植
我國近些年不斷加強保護耕地的措施,但是依然存在侵占農業用地、大水漫灌浪費水資源等現象。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不但要合理調配水資源,還要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和合理規劃農業用地。
1 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的重要性
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是一種能夠調節和優化資源的種植結構,發展節水型農業的目的就是科學高效地進行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生產,促進資源合理分配。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要合理調配水資源,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要對農業用地進行合理布局,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還要考慮土地本身的肥力和作息,交叉種植不同的農作物,恢復土地營養。分析不同植物的覆蓋和種植情況,規劃種植面積,綜合確定最終的農業種植結構。針對農業用水方面,要完善不同的用水系統,減少水資源浪費,最大程度優化資源配置[1]。
2 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措施
2.1 科學選擇農業種植作物
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應該在合適的區域科學地挑選農業作物,使之符合當地的氣候條件。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種類、不同型號的農作物都對自然環境有著不同的需求,例如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等。因此,自然環境的實際狀況是挑選農業種植作物的決定性因素。在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過程當中,應該結合當地的地域背景,考慮種植區域的地勢環境、土壤種類、濕度和溫度等,然后綜合分析這些因素,劃分土地種植結構,科學地種植農作物。除此之外,還要合理分配農業種植用水,掌握不同農作物對水資源的需求和季節差異,做好農業用水的規劃和分析工作;選擇最合適的灌溉方式,例如噴灌、滴灌等,最大程度減少農業用水的浪費和損耗,提高農作物的灌溉效率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2]。
2.2 規劃農業用地區域
農業用地的劃分也是發展節水型農業結構需要考慮的因素。在發展節水型農業結構時,應該對當地的農業用地進行規劃,優化農業用地結構。在農業種植區,如果有自然的湖泊河流,或者人工修建的水庫,應該根據這些便捷的水利條件規劃用地。在河流和湖泊附近種植需水量大的農作物,并且分析和培養周圍的土地,掌握該區域的水利條件,完善農業用地灌溉方案。另外,還要從農作物需要的其他條件入手,例如光照等,合理規劃農業種植結構[3]。
2.3 分層次種植
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時,要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客觀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必要的時候可以采用分層次交叉種植的方法,為農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長環境。例如有些農作物怕太陽直曬,可以將這些植物種植在有樹的區域,利用樹木為其遮擋一部分陽光,樹木本身也能涵養水源,落下的樹葉還能為土地積聚養分。因此,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要綜合利用土地和水資源,讓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4 發展農業科技
要想讓農業種植結構更加科學,就要不斷改進農業科學技術,強化農業種植技術手段,科學研究農作物的品種,升級和優化農作物,通過科學的方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節水性,提高我國農作物的種植水平和種植技術。目前,噴灌和滴灌技術及覆蓋地膜的方式,都能提高農業灌溉用水的效率,減少水資源的損耗。在我國農業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科學技術的作用功不可沒,很多新型的農作物品種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成活率,并且其節水特性也在不斷提高,病害率更低。從農業技術的發展和作用來看,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必然要運用更加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生產出更加優質的作物品種。
2.5 發展農業設施
從根本上來說,我國的農作物都是由農民種植,但是很多農民的農業生產知識還存在不足,例如選什么樣的農作物、選擇怎樣的方式等。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加強農業設施的建設,尤其是農業灌溉設施,建立更多的供水站,優化農業供水體系;修建噴灌和滴灌等灌溉設施,為農民提供便捷的生產條件。除此之外,還應該向農民普及種植知識,讓農民了解發展節水型農業的實際意義和必要性,讓節水農業更好地發展。
3 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意義
3.1 綜合不同方面的效益
發展節水型的農業種植結構關系到不同方面的效益,節水不僅僅是農業生產的問題,更是所有社會生產都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能夠兼顧多方面的效益,形成一個全面的結構體系。在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節水型農業能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減少資源浪費,協調生態水系統、生產生活水系統、農業水系統,還能保護環境。在經濟效益方面,節水型農業通過優化土地和資源,提高了農作物的質量,采用更加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了經濟效益[4]。
3.2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發展是重要的民生問題,無論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還是其他新型的農業種植結構,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目的都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相關期刊推薦:《農業與技術》雜志創刊于1980年,由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主要報道國內外農村科技研究與生產技術動態,如新成果、新理論、新經驗、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有關熱帶可持續農業理論和實踐研究論文,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保鮮加工等科學試驗報告;農業經濟管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新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圖書信息情報學,科研體制改革和管理等原始論文,以及考察報告、綜述、人物介紹等。
目前,我國水資源問題和土地問題都非常嚴峻,而農業用水用地又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應該不斷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尋找新的農業生產種植方式,保護耕地,提高耕地的種植效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不僅能優化配置資源,還能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提高農業種植的科學性。
4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加,農業的發展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國對作物的需求量增加,農業的種植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水資源問題。
為了提高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需要推廣和普及節水型農業種植和灌溉方式,運用更加節水的方式進行澆灌,但是這種方法的節水效果并不是很明顯,因此需要發展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建立節水型的農業種植體系,科學劃分農業用地,采用更加全面的農業節水方法,在保證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合理使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論文作者:郝慧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