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12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改革開放來,我國農村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遷,人口流動呈現家庭化的勢頭,他們為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農村流動家庭也在受到影響,流動家庭內部夫妻之間所面臨的角色、責任以及相處模式都在接受沖擊與重構。本文對農村流動家庭內
【摘要】改革開放來,我國農村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遷,人口流動呈現家庭化的勢頭,他們為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農村流動家庭也在受到影響,流動家庭內部夫妻之間所面臨的角色、責任以及相處模式都在接受沖擊與重構。本文對農村流動家庭內部的夫妻關系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從夫妻之間的情感以及權力與地位的再分配等方面進行考量,農村全流動家庭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這些改變既解決了很多農村家庭面臨的問題,同時又衍生出很多新的挑戰,夫妻關系關乎家庭的發展,所以要坦然接受改變,本著平等和尊重的理念進行溝通,正確面對夫妻相處模式的重構。
【關鍵詞】全流動家庭;夫妻關系;性別分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社會轉型階段,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城市化和工業化推進,社會結構和人們的思想以及行為方式發生了改變,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于是開始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進程,20世紀90年代后,農民外出務工已經是一種新的潮流,且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近些年農村核心家庭流動的比例逐年增加,農村人口流動呈現家庭化的趨勢,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1]
人口流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現象,流動人口也是我國特有的一類群體,主要由現有的戶籍制度及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所造成。我國人口流動現象從根本上來說與人口遷移現象不完全相同,人口遷移是戶籍登記地發生長期性或永久性的改變,人口流動是指由于種種原因所造成的人戶分離的情況,也就是非戶籍登記地或居住地非永久性的改變。[2]
人口流動是人口在地區之間所作的各種各樣短期的、重復的或者周期性的流動,基本可以分為長期人口流動、暫時人口流動、周期性人口流動及往返性人口流動,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農村流動人口群體主要指長期流動人口,也就是離開戶籍所在地1年以上且在外居住,但戶口仍在原籍的人群。[3]家庭是以姻緣和血緣關系為基礎、人類共同生活的初級社會群體,家庭在不斷變遷,現在家庭也指居住、生活在一起,并實現經濟財產共享的初級社會群體,[4]總之家庭是集責任、感情、生育、經濟于一體的。
流動家庭這個概念現在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被大家認可的定義,在本文中流動家庭是指“全流動家庭”或者“雙流動家庭”,在本文主要包括“夫妻與子女分居”型和“全家流動型”,[5]具體是指農村已婚夫妻,雙方先后或一同流動,夫妻二人或一家三口共同居住,在城鎮中務工的家庭。本文著重對流動家庭夫妻之間的感情交流和夫妻間權力地位再分配等方面進行分析。
1農村流動家庭的特點與現狀
對農村流動人口進入城鎮影響最大的是經濟因素,農村生存模式單一且落后,剩余勞動力多,他們流動到經濟發達的城市中,尋求更好的機會,改善家庭生活狀況。對于上一代在城市務工的農村人口由于其學歷普遍偏低,一般選擇生產、建筑等偏向于體力勞動的工作,而新生代農村流動夫妻較上一代來說接受過相對更高的教育且有相對更高的目標,他們的選擇和機會也更多。
對于新生代農村流動男性來說,除了選擇個體、生產、裝修等需要體力的行業外,還可以選擇在工廠務工、從事服務業等,而農村女性多是從事餐飲、保潔等在內的服務行業,還有的是以家庭為單位,這樣的流動家庭一般都具有“家店一體”的特點,[6]兩個人共同經營生意,且多是小本買賣。流動人口因其流動的特點,一般工作都不穩定,其中農村男性還是家庭收入的支柱,農村流動家庭的總收入普遍不算高,生活水平雖然比在農村有所提高,但是與城鎮人口相比還是普遍比較低的。
農村流動夫妻進入城鎮居住工作以后,周圍生活的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家庭的穩定性遭到破壞,夫妻雙方間的關系面臨著外界環境給予的沖擊并且急需重構新的家庭運行模式。對于大家庭來說家庭結構的變化是直接受到人口流動和遷移的影響的。
對于農村來說一般是以復合家庭或直系家庭的形式存在,但流動家庭因其流動的特性,多是夫妻二人或者一家三口共同居住,形成核心家庭流動的現象,并且使原來鄉土社會存在的親緣關系受到沖擊,關系網面臨重組。他們正在完成從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轉變。由于家庭結構的簡單化,家庭中心和重心下移,家庭的主導角色轉變為年輕夫妻,他們獲得更多權力和話語權,女性由“從夫居”過渡到“同夫居”。費孝通先生曾提到,婚姻和共同居住、一起生活是不可分離的,進入城市務工的家庭多是以已婚夫婦兩口之家或者是三口之家的家庭形式存在。出于經濟因素的考慮,一般流動家庭都是采用租房居住的模式,居住在比較老舊的城區、城中村或遠離市區的郊區,均位于相對落后的區域,且所在社區聚集很多流動人口。
相對于以前的半流動家庭來說,核心家庭舉家遷移,脫離了大家庭共同生活的傳統,婦女在流動的核心家庭中承擔更多的角色和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傳統的“從夫居”模式開始向更加符合現代化家庭發展趨勢的“同夫居”過渡,家庭的流動使得傳統的男尊女卑留下的出嫁從夫的觀念在一點一點淡化,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夫妻關系,還對于改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家庭內部的男女平等。
2農村流動家庭夫妻間關系的變遷
所謂夫妻關系不僅僅指雙方間的情感方面的關系,還包括了家庭角色、經濟地位、權力關系、性別分工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關系,夫妻間的關系存在于家庭生活的相處過程中,從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本文著重從夫妻間感情交流、角色重構、權力地位再分配、經濟地位變化以及社會交往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2.1感情交流
進城務工的夫妻間的感情交流并沒有發生太多實質性的變化。農村家庭流動的目的大多都是謀生或獲取更多的生存機會,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養家糊口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家庭變成了具有明確經濟目標的小的生產單位,基于忙碌的生活和工作現實,一部分夫妻之間形成一種默契,他們以獲取更多經濟利益為家庭的共同目標,不謀而合地選擇更加偏向于生活化而非情感化的語言去進行溝通和交流,雙方將感情交流放在日常生活中,以孩子或者生活瑣事、工作瑣事為話題,而不是刻意用表達感情的語言或者肢體語言去表達出來。
另一部分夫妻之間是得過且過的狀態,彼此并不愿意主動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意愿,感情靠孩子和工作維系,幾乎不存在夫妻間的情感溝通。而在流動家庭中的夫妻之間會有更多發生矛盾與沖突的點,一般不會因為原則性的問題產生分歧,多是因為孩子的教育和一些瑣事,對于具有“家店一體”特點的家庭,還包括對于自家生意的分歧所引起的爭執,但是他們的關注點都聚集在如何掙錢謀生,使家庭可以更好地發展,孩子更好地生活,并不會太在意這些摩擦,所以基本上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家庭內部夫妻間的感情。
2.2夫妻權力地位再分配
2.2.1女性角色變化——家庭內部重新分工
傳統社會和家庭對于女性的評價標準比較單一,女性在家庭這個私領域中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優先于一切,而男性的角色多是存在于公領域的,且一般認為公領域創造的價值遠大于私領域,進而在家庭中產生性別不平等。雖然后來經歷了女性意識的覺醒,要求男女平權,也不斷有聲音對這些傳統守舊思想進行否定與批判,但是這種思想對于我國農村社會的影響依舊存在。在本文中,所謂家庭分工就是指家庭內部的成員根據性別、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對家庭領域的事務進行不同的分工,通俗說來就是,在潛移默化中規定了哪些領域應該由男性來主導,哪些事務應該由女性來完成。
在農村,男性一般從事農業種田、建筑等行業,女性的活動范圍一般局限于家庭,洗衣做飯、照顧老人孩子等,對于雙流動農民工家庭來說,家庭分工模式發生了改變。雖然大多數流動家庭還在延續著我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但是夫妻雙方在進入城市以后對家庭經濟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貢獻,雖然一般男性收入會高于女性,但是在夫妻都參與勞動的前提下,雙方在家庭內部和外部的分工界限開始模糊,而且由于一部分流動家庭具有“家店一體”的特征,所以這些家庭內部的生意是夫妻二人共同經營的,在日常生活和經營過程中更是會采取較為平等的方式進行溝通和處理事務。
而在家庭領域,男性開始承擔更多的勞動和事務。這是由于傳統思想下養家糊口的重任向來都是落在男性肩上,而女性在隨丈夫流動時承擔了沒有經歷過的辛苦和壓力,被視為是“受累”的一方,在種種原因的作用下,促進男性進入私領域承擔更多責任,[7]夫妻雙方在家庭勞動分工和生產領域的分工更平等,夫妻雙方之間從帶有“男尊女卑”色彩的傳統關系轉變為帶有“合作”意味的親密合作伙伴的關系。
2.2.2經濟地位變化——男為主女為輔
經濟因素一直都是促使人口流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掌握更多家庭資源的人會有更高的地位,所以從家庭內部的經濟結構變化來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家庭內部夫妻之間關系的變化,從家庭經濟地位的角度來看,能體現出夫妻間經濟地位所發生的變化。
家庭化的流動是為了使家庭的既得利益能夠達到最大化,為了更好的完成養家糊口的責任,男性依舊在家庭中承擔“頂梁柱”的角色,在全流動家庭的收入方面,進入城市以后夫妻雙方均會從事有收入的勞動,但是男性的收入一般會高于女性的收入,基本上還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女性的收入會略少,基本會作為日常開銷的來源;家庭財產一般由妻子來保管,但是在家庭面臨重大開銷時,一般會經過正式的商量與決策,統一意見以后再進行支出。
2.2.3家庭決策參與的性別改變——趨向平等
隨著流動進入城市,妻子開始進入經濟領域,在家庭中掌握更多的資本和資源,促使女性在流動家庭中地位的提高,同時女性在家庭掌握一定的主動權,逐漸開始扮演決策者的角色。馬克思曾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夫妻雙方在家庭中各自擁有的資源會影響在處理家庭事務中的話語重量,在傳統農村家庭中男性或者其原生家庭通常作為資源和權威地位的擁有者,家庭內部一系列的重大決策通常由丈夫本人或者丈夫的家庭做決定,而女性在家庭中多是承擔家庭決策執行者的角色,過程中得不到太多的權力。
在流動進入城鎮以后,夫妻雙方均進入經濟領域,在城市更開放的思想的影響下,農村流動家庭內部的決策地位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雖然男性在關鍵事務上依舊具有更多的決策權,但是家庭內部的瑣事多是由妻子直接做決定,而重大事務一般由夫妻雙方共同商量,女性在家庭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而非一味被動接受。
3影響農村流動家庭夫妻關系的因素
保持夫妻關系的質量是家庭在流動過程中得以發展的基礎。在傳統農村家庭中,家庭和婚姻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進入城市以后家庭和夫妻二人在不同方面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沖擊,“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運行模式也發生改變,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會影響全流動家庭的夫妻關系呢?夫妻之間又靠什么來維系關系?
3.1主觀因素
1)家庭內部關系主要與兩個人的性格合不合適、相處融洽與否有關系。家庭生活中,可能會因為不同的問題產生意見上的分歧,此時能否及時溝通并且解決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不能順利解決存在的問題,矛盾積少成多最終會使夫妻關系產生裂痕,而如果能順利解決矛盾,則不僅不會影響夫妻間的關系,還能對夫妻關系產生促進作用。
2)通過鄉—城間的流動,家庭成為城市與農村有機結合的場所,是現代價值觀與傳統思想碰撞的地點,也是最有可能產生矛盾的地方。夫妻所固有的行為習慣和傳統思想可能會在融入城市生活過程中產生不同程度的障礙,不同的家庭成員對城市生活的適應程度不同,此時家庭成員在融入過程中產生的水土不服就會率先反映在他們每天生活的場所——家庭中,有可能會爆發矛盾,子女的教育、家庭的收入與消費、家庭的發展等問題都會產生沖突,如果可以處理好這些問題,那么會使家庭的在陌生的城市中更加順利的發展,如果處理不好,則會激化夫妻間的矛盾,損壞家庭關系。
3)農村經濟落后、剩余勞動力多,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農村人口多采取進城務工的方式,出于照顧家人并且家庭既得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流動逐漸呈現家庭化的特點,流動家庭相對穩定,夫妻間會形成一種穩定的“親密合作伙伴”的關系,家庭內部為了實現共同的經濟目標而形成一個團結協作相互扶持的整體,外部的壓力會促使家庭內部明確共同的生活和發展目標,從而會促進夫妻間的關系。但是由于流動家庭收入并不會太高,所以如果處理不好經濟方面的影響和壓力,對于夫妻關系會形成反方向的拉力,對夫妻關系造成破壞。
3.2客觀因素
1)傳統農村多以大家庭的形式生存,流動家庭從農村來到城市后,家庭結構與傳統相比發生變化,多是核心家庭,只有夫妻雙方共同居住或夫妻與子女共同居住,增加了夫妻雙方感情交流的機會,促進夫妻關系的發展。而且新一代務工人員已經與傳統農民工在本質上發生了變化,新生代受城市生活、思想與生活行為方式的熏陶與影響,與父母的傳統思想會產生一定的分歧,流動的核心家庭在空間上的遠距離隔離避免了在生活、子女教育、收入、消費等問題上與家里老人的矛盾,減少了不必要的爭吵。但是即使沒有與老人生活居住在一起,由于家庭經濟并不富裕,核心家庭中資本向下流動的現實狀況,在雙方老人的贍養等問題上如果處理不好依舊會爆發矛盾,破壞夫妻間的關系。
2)農村流動家庭和城鎮家庭一樣,除了經濟上的煩惱,家庭里的瑣事以及各種摩擦也會對夫妻間的關系產生影響。費孝通先生曾經提出了“家庭三角形理論”,他認為在中國傳統社會夫妻和孩子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親子關系對于夫妻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個理論在不斷發展的今天仍舊有它適用的地方。對于每個家庭來說,子女承載著流動家庭改變命運的全部希望,子女的撫養與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孩子作為家庭三角形中的第三點對于夫妻關系是有促進和穩定作用的,家庭中大部分的資本更偏向于向下一代流動,孩子是家庭中的希望,是夫妻二人共同奮斗的共同目標,也是整個家庭共同追求的事業,但是孩子的生活照料和教育一般都由女性來承擔,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會因為孩子的問題產生分歧,如果丈夫能夠適當體諒妻子的心情,在家庭中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關心,這些反而會促進夫妻間的感情,反之會造成夫妻關系的疏離。
家庭是組成社會整體的一個細胞,社會的發展和變遷會影響家庭的變化,而反過來家庭的和諧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同樣有重要的意義。對于特殊的家庭——全流動家庭來說,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是非常艱難的,需要克服很多來自社會、家庭等方面的困難,夫妻關系的質量也與這個家庭在城市中的發展息息相關。對于夫妻雙方來說,應該以更加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在流動過程中的矛盾。總之,夫妻的感情和生活一定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只有用心才能營造一個溫暖幸福和諧美好的家!
農村刊物推薦:《新農村》(月刊)創刊于1983年,科普類期刊。該刊以浙江大學為依托,著力報道我國東南沿海的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生產技術,迅速反映浙、滬等地當代農村的嶄新風貌。信息量大,文章實用,是廣大讀者建設新農村、致富奔小康的好幫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