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3-1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對水土資源保持措施進行合理配置,能夠有效地提高水土流失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水土治理工作的質量,進而促進當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視,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進而使得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運用。本文主要針對水土保持措施
摘要:對水土資源保持措施進行合理配置,能夠有效地提高水土流失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水土治理工作的質量,進而促進當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視,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進而使得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運用。本文主要針對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問題展開討論,首先從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水土保持優化配置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原則進行分析,最后對水土保持優化配置具體措施的成效進行介紹。
關鍵詞: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效果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工程、生物技術和農田耕作等內容。由于水土保持措施類型的差異,其在功能體現方面也各有優勢。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進而將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展現出來。
1現階段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水土保持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水土流失現象進行治理分析。在當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工程技術、生物技術、耕種技術是水土保持中常用的幾種技術手段。
3種技術的結合運用能夠有效地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效率,但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往往僅利用單一的技術進行治理,很少對3種技術同時運用,使得水土保持措施的綜合效益較低,達不到預期效果[1]。
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員不能及時地對水土保持措施進行優化配置。目前,人們對水土保持的認識還僅僅是植樹造林、修建水庫等,而對修建的方式并不了解。也正是因此,導致相關的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單純依靠經驗進行施工操作,施工的技術比較落后,使得水土保持措施不能夠符合環境的需求,進而導致水土保持建設過程存在較大的隱患。因此,加強對水土保持措施的優化配置,能夠將水土保持的優勢與作用最大化地發揮出來,進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率,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質量,促進水土保持工程的穩定發展。
2水土保持優化配置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
2.1因地制宜原則
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因地制宜原則主要就是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地域環境以及水土流失情況等進行充分的分析,對需要進行保護的主體進行全面的規劃,將工程技術、生物技術、耕種技術相結合,進而建立起完善的防護體系,從根本上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解決,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2.2綜合治理開發原則
在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要遵循綜合治理開發的原則,將水土保持與人民的利益相結合,進而使得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害[2]。綜合治理開發的原則在農村地區的運用比較廣泛,堅持綜合治理的原則,使得工作人員在進行水土保持的過程中能夠將農田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進而在水土保持的過程中對農田的結構進行完善,增加農民的收益。
2.3堅持防護為主的治理原則
在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堅持以防護為主、防治并重的治理原則,并以相關的法律為依據,加強對江河流域的監督管理,對濫砍濫伐的現象及時制止,提高水土保持的管理力度,進而防治水土流失現象的出現。
3水土保持優化配置措施
3.1加強梯田建設
在進行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的過程中,加強梯田建設是優化配置的主要措施。梯田建設需要工作人員對農田的環境進行合理地選擇,盡量選擇土質較好、坡度較小的農田。梯田的建設需要沿著等高線進行,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掌握充分的地理知識,進而使得梯田建設更加合理,能夠最大程度的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
3.2建立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的建立能夠最大程度的對水土流失情況起到防范的作用。在建立水土保持林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樹種類型、種植密度、種植方法進行合理的規劃[3]。水土保持林的建立一般是在地勢惡劣、可能會發生水土流失情況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土質較差,土壤中沒有充足的水分與養料,所以在進行樹種選擇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要做到因地制宜,選擇耐旱性強、存活率高的樹種進行種植,比如松樹等。
在確定樹木的種類后,還要對種植的密度以及種植的方法進行合理的計算。在種植密度方面,以松樹的種植為例,為了確保樹苗的茁壯成長,每棵樹苗之間的距離應該在2.5m左右,并且種植密度要控制在1580棵/hm2左右。在種植方法方面,首先工作人員應掌握種植的季節。據調查顯示,在雨水較多的季節,樹木的存活率普遍較高,工作人員應該盡量避免在冬季進行種植。在種植之后,要定期為樹木施加肥料,進而為樹木的成長提供足夠的養分。
3.3采用封閉治理的模式,促進自然環境的自我修復
封閉治理主要是對發生水土流失地區進行封閉,禁止非工作人員的進入,避免對草地以及樹木的生長造成影響,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自我恢復功能,使得被破壞的環境能夠逐漸地得到修復[4]。
3.4建立水利水保工程
在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治理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可通過修建蓄水池的方式,對雨水進行收集處理。蓄水池應盡量建立在地勢較低的區域,進而使得其能夠收集更多的雨水。另外,農民可以利用蓄水池中的雨水進行農田澆灌,這不僅能夠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防范,還能夠起到節約水資源的作用。
4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的成效
4.1生態效益
在對水土保持措施進行優化配置之后,我國的水土流失情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通過對水土流失情況的治理,我國每年的雨水保存量和土壤的保存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治理效果的提升使得我國的綠化面積以及植被的覆蓋量也都得到了改善,進而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4.2經濟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主要是通過梯田建設實現的。梯田的建設能夠確保農作物的安全與產量,降低水土流失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進而確保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害。根據對梯田使用情況的調查統計顯示,在梯田建立之后,我國每年糧食增產情況大約在60.8t左右,農民的人均收入據以往大約增加2500元左右[5]。
4.3社會效益
通過對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處理,能夠有效地提高自然環境抵御災害的能力,并且在進行水土保持的過程中,還對農田的基礎結構進行了完善,使得農田能夠為農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的重視,能夠有效的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治理與防范,進而確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對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可以從梯田建設、水土保持林的建立以及對水土流失地區進行封閉治理等方面進行,進而使得水土流失情況能夠得到全面的防范治理,減少水土流失現象發生的概率。
參考文獻
[1]白利萍.莊頭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及治理效果評價[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7,(2).
[2]徐偉銘,陸在寶,肖桂榮.基于遺傳算法的水土保持措施空間優化配置[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6,(6).
[3]李文俊,丁亞君.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保持措施的優化配置及效益分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
[4]陳占嶺,楊洪濤,郭靈敏.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及配置[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7,(8).
[5]高立衛.論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優化作用[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4).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水土保持》曾用名(水土保持)創刊于1980年,是水利部主辦的全國性水土保持業務與技術綜合性刊物。多年來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內容堅持“面向生產實際,面向基層,面向全國,服務與經濟建設”的辦刊方針,緊密圍繞全國水土保持中心工作,開設有20多個欄目,以融政策性、技術性、新聞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獨特風格,雅俗共賞的內容和精美的印刷質量,深受國內及世界25個國家和地區讀者的歡迎。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