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3-1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也是質量上的。如何加強山西省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等耕地質量建設,是確保山西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產品可持續供給的根本措施,也是推進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和發展的保障措
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也是質量上的”。如何加強山西省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等耕地質量建設,是確保山西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產品可持續供給的根本措施,也是推進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和發展的保障措施。筆者試圖通過對山西省中低產田現狀研究,分析問題成因,為各級農業部門領導決策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1現狀與問題
1.1現狀
山西省是糧食供求平衡省,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據“十三五”規劃期初統計數據表明,全省耕地面積6088.18萬畝,墾殖指數38.95%,人均耕地1.66畝。耕地灌溉面積為2230.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6.64%;其余63.36%的耕地均為旱耕地。據土壤肥力動態監測,全省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5.6g/kg,比全國平均水平24.65g/kg低9.05g/kg。
按《全國中低產田類型劃分與改良技術規范》劃分,山西省中低產田面積為4543.9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4.64%。其中,中產田面積為1676.6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7.54%;低產田面積為2867.3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47.10%。主要劃分為坡地梯改型、鹽堿耕地型、灌溉改良型、障礙層次型、瘠薄培肥型、沙化耕地型六大類型。全省115個農業縣中,有近60%的縣中低產田面積占到耕地面積的80%以上,此類中低產田基礎設施薄弱,肥力水平低,抗災能力差,作物產量低而不穩,是制約山西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主要瓶頸,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是山西省農業發展的長期戰略選擇。
1.2問題
1.2.1旱耕地。
全省旱地占耕地面積的63.36%,受氣候條件影響,十年九旱,春旱、秋旱、伏旱常發,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全省水資源總量為123.8億m3,其中,地表水83.8億m3,地下水資源量40億m3。2015年實際用水量75億m3,水資源用量只占資源總量的60%,且多分布于盆地及省境四周。用于農業灌溉的水資源量40.75億m3,占水資源總用量的54%,并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1.2.2坡耕地。
全省6°~25°的坡耕地面積達2184.95萬畝,占中低產田面積的48.08%,占旱地面積的48.73%。未建成梯田的坡地面積1204.39萬畝,包括6°~15°坡地448.06萬畝,15°~25°坡地362.87萬畝,25°以上坡地393.46萬畝。此類坡耕地田面不平整,雨季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已建成的梯田面積980.56萬畝,包括6°~15°梯田600.23萬畝,15°~25°梯田252.2萬畝,25°以上梯田128.13萬畝。由于大多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年久失修,地埂塌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除此之外,本省尚有溝壩地193.35萬畝,溝川地449.55萬畝。特殊的自然狀況導致這些溝壩地、溝川地土壤侵蝕、土壤貧瘠與土壤干旱等問題依舊突出而嚴重。
1.2.3鹽堿地。
本省鹽堿地屬內陸盆地的鹽堿地類型,鹽分種類多而復雜,改造難度相對較大。一是鹽堿地面積大,分布廣。山西鹽堿地在盆地各大河流及支流均有分布,涉及52個縣區。二是類型復雜,局部礦化度高。鹽堿土壤普遍含有碳酸鹽、硫酸鹽、氯化物鹽,特別是碳酸鹽、重碳酸鹽及氯化物等混合型鹽分存在,極難改造。三是表層含鹽量高,危害嚴重。土壤含鹽量在土體內呈T形分布,耕層土壤含鹽量超過一定的范圍,對作物造成危害。四是土壤鹽堿與瘠薄并存,水資源缺乏,治理難度大。
1.2.4礦產開發次生災害。
豐富礦藏資源帶來的礦產開發,造成山西采空區面積逐年增大,由此帶來一系列問題:農田坍陷、農田損毀,地下水資源破壞,農田基礎設施破壞,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原因分析
2.1地形地貌因素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地形地貌復雜多變,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全省的山地、丘陵占80.3%,適于農作物生長的土地有限,制約了農耕業的發展。二是地表黃土廣布,地面侵蝕嚴重。山西地處黃土高原,黃土集中成片分布在呂梁山脈以西的晉西沿岸,黃土覆蓋厚度大多在100~150m。此外黃土還散布于山麓洪積臺丘、洪積扇、山間盆地、臺地、山間寬谷等處,一般厚度30~50m。黃土分布地區,水土資源大量流失,地力減退,耕地縮小,給當地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
三是整體地形南低北高,呈階梯狀抬升。緯度地帶遞變與垂直地帶遞變在順向上的疊加,加強了自然景觀、氣候、土壤的演替變化,從南到北氣候、土壤變化迥然不同。四是山巒重疊,山脈走向斜斷。此類山勢恰與夏季東南季風的來向相垂直,或成斜交,形成天然屏障,阻擋著潮濕氣團,不易向內陸伸入,造成山西干旱半干旱的氣候特征。
五是山地高差懸殊挺拔高聳。地勢的巨大高差是各個山地形成自然景觀、氣候、土壤垂直分異的重要原因。六是山脈交錯,構成山結,從而造成地貌、氣候、土壤多變。七是兩大分水嶺,河流周邊輻射。省境西邊及南面,為黃河圍繞;東面及東南面向華北平原陡斜;除盆地區和寬谷地段能引用河水灌溉外,地表水大量輸出省境,造成山西嚴重缺水。
2.2氣候因素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直接影響到水文、氣候,影響到水資源分布,影響到耕地質量。山西的氣候特征為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
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21~26℃。全省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臺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中低產田多數地處丘陵山區,氣候冷涼,日照時數短,晝夜溫差大,有效積溫少,無霜期短,適合種植的作物多為耐寒晚熟品種。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
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mm,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0%以上。山區降水多、徑流大,造成的水土流失也嚴重。特別是呂梁山區,因瘠薄松軟立狀結構的黃土覆蓋,更易造成水土流失。
2.3土壤因素
山西土壤表現為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分為地帶性土壤、垂直帶土壤、區域性土壤3種類型。一是地帶性土壤。北部桑干河以北、洪濤山以東的大同盆地,為溫帶干旱草原栗鈣土區;恒山以南、呂梁山以東的中南部廣闊地區,為暖溫帶森林草原褐土區;呂梁山和洪濤山以西、恒山以北至桑干河、晰水河與芝水河分水嶺以北廣闊地區,為具有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過渡的栗褐土區。二是垂直帶土壤。
在不同緯度和基帶土壤條件下,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隨之各異,形成不同類型土壤。五臺山從高到低依次有亞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棕壤—淋溶褐土—褐土性土;中條山從高到低發育了山地草甸土—棕壤—淋溶褐土—褐土性土—石灰性褐土;呂梁山從高到低發育了山地草甸土—棕壤—淋溶褐土—栗褐土性土。三是區域性土壤。由于區域地形、氣候及水文等變化,各區域土壤類型變化復雜。
大體分3種情況:恒山以北的晉西北高寒地區,水熱條件較差,年平均氣溫5~6℃,年降水量370~400mm,多風雨,干旱、炎熱與多雨處于同一時期,風蝕、水蝕均較嚴重,植被稀少,以草灌為主,因而發育了栗鈣土。在山區發育了栗鈣土性土;平原地區發育有栗鈣土、淡栗褐土、潮栗褐土;盆地低洼處發育潮土,堿化、鹽化潮土,草甸鹽土、堿化鹽土;平原與山地交接處的洼地有沼澤土分布。
忻定、太原、晉中、臨汾、運城、晉東南盆地及呂梁山以東廣大地區,年平均氣溫10~12℃,年降水量450~600mm,水熱條件受地形影響差異較大,發育為程度不同的褐土和其他土壤。在山地則主要分布著褐土性土為主的各類土壤,還有部分石質土、粗骨土;丘陵區域分布著廣泛的褐土性土,晉東南還有部分紅黏土;河谷階地及平川分布著石灰性褐土、潮褐土、潮土、脫潮土、濕潮土等,盆地局部低洼處,分布鹽化潮土、草甸鹽土、沼澤土、水稻土等。
黑駝山以南、呂梁山以西及芝河、昕水河以北的狹長地帶,年平均氣溫7~8℃,年降水量400~500mm,分布著具有過渡性的栗褐土。山地區為栗褐土性土,黃土丘陵區分布著大量黃綿土,紫金山以北地區受風沙影響,土壤性質接近栗鈣土,還有部分風沙土。山地丘陵地區土壤普遍發育不良,土壤瘠薄,極易造成土壤侵蝕、干旱等現象發生。
2.4人為因素
一是耕地資源利用不合理。高產田高負荷運行,中產田單一糧食種植模式,致使耕地土壤養分不平衡現象凸顯;低產田撂荒棄耕現象也極為突出,靜樂縣74.5萬畝耕地中,有20萬畝以上的丘陵山地撂荒,占耕地的1/4以上。二是耕地建設發展不均衡。多年來,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多側重集中連片的高中產田;而地處邊遠的、條件較差的低產田無人問津。三是耕地后備資源明顯不足。部分生態脆弱的荒山禿嶺和坡度較大的坡地過度開墾為耕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農業生產不可持續,一定程度破壞了生態平衡。
四是工程措施與農藝培肥結合不緊密。多數耕地建設重工程改造,輕土壤改良培肥,重基礎設施建設,輕農業科技應用,致使建成后的農田科技承載能力差,滿足不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五是千家萬戶的農業種植模式,耕地保養措施不易落實。由于現行的農業種植模式以農民自主的經營模式為主,耕地千差萬別,傳統的耕地培肥、養地、輪作倒茬等保養制度趨于弱化,新的耕地保養制度尚未建立?傮w上看,山西省中低產田尤其是低產田區域普遍存在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較低,農業生產與開發導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退化等問題仍然嚴重,守住耕地數量紅線、逐步提高耕地質量的壓力仍然巨大。
3工作建議
3.1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山西省正處于跨越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處于資源環境約束力加劇的矛盾凸顯期。各級領導應高度重視,親力親為,舉全省之力,實現耕地資源合理利用和永續利用,逐步實行“省負總責、市級指導、縣為主體”的工作機制。一是建立省政府領導下的部門分工負責制,省各相關部門根據各部門職能分工負責中低產田改造利用試點工作。二是對應省級各部門職責,市級負責本轄區內年度計劃的制訂、轉報、轉發,指導和督促縣級部門實施。三是縣級政府為項目的實施主體,縣(市、區)長為第一責任人。省對縣實行“任務、資金、管理、責任”四到縣的管理辦法,且強化縣級政府的統籌協調整合作用。
3.2建立技術支撐體系
中低產田改造利用是一項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規劃、協調落實、有序推進。一是要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各地要根據試點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編制縣級中低產田改造利用規劃及年度實施方案,確定本區域內中低產田改造利用的具體項目、布局和時序安排,細化明確相關配套措施和工作制度,確保各類項目落實到地塊。
二是做好規劃銜接,統籌兼顧。各地在編制中低產田改造利用規劃和方案時,在建設目標、任務、布局以及重大項目安排上,要充分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特色農產品發展規劃及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經批準的相關規劃的銜接,避免出現重復建設。三是要制定完善建設標準,強化技術創新。各有關部門要緊密結合山西省農業生產實際和耕作制度改革,制定適合山西省的中低產田改造標準和相關技術規程,為規劃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四是加強素質培養,加大成果的轉化及示范應用。要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吸收引進和大力推廣中低產田改造與利用先進實用技術,加強工程建設與農機農藝技術的集成和應用,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要不斷加強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隊伍素質,為加速耕地質量建設成果的轉化,全面提高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水平創造條件。
3.3建立資金統籌整合平臺
一是加大地方政府投資力度。以各級政府投入為主導,在加大省級政府投入的同時,市、縣政府也要相應增加此方面投入,并納入各級預算。二是積極引導社會投資。制定積極的財政補貼等扶持政策,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調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農田建設的積極性;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和吸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投入中低產田改造。三是積極推進大專項資金整合。各地要按照“規劃標準統一、資金渠道不變、相互協調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積極推進整合、共同完成目標”的原則,有效整合各類農田建設項目資金,合力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4建立項目規范管理程序
要實行“任務、資金、管理、責任”四到縣的工作機制,強化縣級政府的統籌協調整合作用,強調任務在縣級統籌安排、資金在縣級整合使用、目標落實在縣域規劃及年度實施方案中。嚴格執行有關建設程序,堅持完善和落實覆蓋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和管護各個環節的項目管理制度。
一是做好項目前期工作。項目主管部門要組織好勘察設計和調研論證工作,落實項目建設條件,強化項目前期工程,合理確定項目建設范圍、內容、規模、標準,保證前期工作質量和進度。二是加強年度計劃管理。各地要根據項目前期工作完成情況,編制中低產田改造利用年度計劃,并加強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的評估和考核。
三是落實工程建設管理各項制度。對大中型工程要全面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等“六制”管理制度,嚴格項目竣工驗收制度,強化督查檢查和考核。
3.5建立考核激勵機制
一是健全考核評價制度。省政府要將中低產田改造利用納入對各市、縣政府年度目標考核范圍,各地也要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和績效考核制,將各縣(市、區)實施情況與年度安排建設任務和資金掛鉤,對不重視的縣進行定期淘汰,促進項目高效實施。二是完善監管制度。省各牽頭部門要加強農田建設資金使用、項目進展、工程質量等監督檢查,各部門都要制定定期督查制度;工程竣工后,項目主管部門要按照規定及時組織驗收、開展績效評價,并于每年年末將結果逐級上報。
3.6建立保障約束機制
一是探索建立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護目標責任制。強化耕地質量提升各項措施的監督考核,督促地方各級政府和農業經營主體依法保養耕地,防治農田荒漠化、鹽漬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增施有機肥,提高地力;引導農民科學種植高效作物類型。二是完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補助政策。
支持各類農業經營者因地制宜采取增施有機肥、保護性耕作、機械深耕(松)、秸稈還田、輪作等措施,積極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等工作。落實中央退耕還林還草補助政策,輪作休耕補助等。支持試點地區農民轉移就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開辟新的增收渠道,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批認定的學術期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國家級農業與農業工程類科技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