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1-3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農村,土地和土地制度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和經濟制度,規范土地流轉行為不僅可以推進農村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基本途徑,還是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科學、合理的土地流轉行為可以使不同主體之間的權利(包括土地所有權
摘要:在農村,土地和土地制度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和經濟制度,規范土地流轉行為不僅可以推進農村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基本途徑,還是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茖W、合理的土地流轉行為可以使不同主體之間的權利(包括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占有權以及收益權等)分布得到優化,還能進一步推動農村資源的有效配置。當下,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已成為破解農村勞動力缺失,推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促進脫貧攻堅問題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就全縣農村的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調研。
關鍵詞:土地,流轉,保障
1基本情況
全縣轄9個鄉(鎮)、271個行政村、4.3萬農戶,總人口13.7萬,其中農業人口11.8萬,占總人口的86%。建檔立卡貧困戶1.9萬戶,4.8萬人,占農業人口的40.7%。二輪家庭承包耕地面積1.5萬hm2,承包農戶3.35萬戶,農業人均耕地0.13hm2。
截止2016年6月底,全縣農村承包耕地流轉面積5萬hm2,涉及農戶1.96萬戶,流轉面積占承包耕地面積的33.4%。流轉農戶占總農戶的45.5%。按流轉方式分:轉包土地1%333hm2,占流轉面積的28%,涉及農戶0.57萬戶;轉租666hm2,占流轉面積的16%,涉及農戶0.34萬戶;轉讓253hm2,占流轉面積的5%,涉及農戶0.09萬戶;股份合作306hm2,占流轉面積的6%,涉及農戶0.14萬戶;互換670hm2,占流轉面積的17%,涉及農戶0.38萬戶;代耕代種1%333hm2,占流轉面積的28%,涉及農戶0.44萬戶。按流轉用途分:設施蔬菜種植900hm2、占流轉面積的18%,竹柳種植1%466hm2、占流轉面積的29%,退耕還林及苗木種植670hm2、占流轉面積的16%,養殖業133hm2、占流轉面積的3%,農作物種植業1%726hm2、占流轉面積的34%。在流轉面積中,達到規模經營面積2%240hm2,規模經營面積占流轉土地的47%。
2特點及成效
2.1流轉面積逐年增加,規模經營水平顯著提高
榆社縣土地流轉面積隨著第二輪土地承包責任制的推進正逐年增加,截止2016年6月底,土地流轉面積從2000年的593hm2左右已達5%040hm2,增長了約7倍,特別是近三年年均增幅達到了30%左右。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轉,改變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狀況,使土地向種養能手、大戶轉移。
如:柳灘農業科技公司(柳灘村田玉成)在柳灘村流轉土地10hm2從事設施蔬菜種植、養殖業發展,田鑫浩達公司(泥河掌吳奮明)在泥河掌村流轉土地13hm2從事設施蔬菜種植,太原鐵路局在云族鎮東莊村流轉土地20hm2種植設施蔬菜建設養殖場,晉中金糧農科公司在榆社縣流轉土地53hm2,榆社縣農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466hm2從事竹柳種植和林下經濟等等。既推動了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又帶動了貧困戶參與,促使作物品種質次提升,其配套技術以及農業機械等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也得到了有效推廣,為我縣的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了力量。
2.2流轉方式不斷豐富,產業結構調整快速推進
代耕是榆社縣最原始的土地流轉方式,發展到現在,諸如轉租、互換、轉包以及入股等多種土地流轉方式也逐漸得到普及。而種養大戶在租賃土地后,也不會選擇耕種傳統質次效低的農作物,而是從耕種規;⒆魑锒鄻踊霭l,逐步由種植效益較低轉向種植比較效益較高的作物,形成規模經營、特色突出的種植專業生產區。當前,榆社縣已涌現出一批支持土地流轉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排頭兵”,為全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榜樣。
如野狼山莊公司在西馬鄉新村村投資1%000余萬元建設養殖場以“農民出土地、公司建園區、農戶搞養殖、公司統管理”的合作理念經營生產;箕城鎮譚村蘆筍吸納農戶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然后以“農戶+合作社”的形式將20hm2蘆筍種植土地流轉出去;河峪小米在各基地鄉鎮組織農戶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從事小米生產等。初步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管理、規模化經營、企業與農民雙贏的目的,加快了全縣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有力地促進了榆社縣農業產業的發展。
2.3流轉規模漸成趨勢,貧困戶增收能力得到增強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進入“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引領經濟發展全局的大形勢下,國家的各種惠農政策變相的向貧困戶轉移。土地規模流轉使土地的巨大潛能得到有效釋放,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得到了有效解決,土地不再是限制農民發展的桎梏。同時,從土地中解脫出來的農村貧困戶開始向城鎮轉移,集中于二、三產業,成為新的勞務大軍和創業群體,進一步提高了貧困戶的收入。
貧困戶在土地租賃中每667m2均收入1%000多元,外出務工的收入真正的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有效避免了土地撂荒現象,增加了土地收益。村鄉鎮及村莊壓根就沒有體質測試站,這樣在健康服務上就提供不了保證。同時在池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17年)的通知中了解到,到2020年底,社區各晨晚點、各行政村至少擁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目前池州市農村在社會體育指導也提供不了保障。
通過實地走訪了解到池州市鄉鎮體育管理人員在系統培訓的次數上也是零,這樣使得他們在管理的過程中不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同時相關體育部門職責劃分不明確,相關體育組織之間聯系交流較少。對此需要對體育服務組織進行整合,使其能將綜合利用、協調配合,各部門之間能夠發揮其職能,形成優勢互補的體育服務組織,進而為農民參與體育鍛煉提供一個良好的體育服務組織保障體系。
對于良好體育服務組織保障體系的構建,主要從以下3各方面入手,首先要利用好體育職能部門的專業條件,健全公共體育服務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完善農村居民的體育活動場所,建立農村居民體育活動中心,構建市、縣-鄉鎮(街道)-村上下一體的農村居民體育服務縱向供給體系;其次,要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優勢,當前農村中小學都招聘了體育特崗教師,這些特崗教師都具有良好的社會體育指導能力,讓其充分發揮潛能,為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提供指導。最后則是要利用好社會體育社團和公益性體育組織力量,可以利用城市體育社團到農村進行公益性活動,通過以城帶鄉的形式來促進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劉青.江蘇省城市空巢老人體育健身調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6):43-45.
[2]劉明生.城市社會體育組織參與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模式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4):15-18.
[3]趙吉峰.新農村建設中我國農村體育資源的配置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3):16-18.
農業方向期刊推薦:《廣東土地科學》主辦: 廣東省土地學會,周期: 雙月,出版地:廣東省廣州市,語種: 中文;,開本: 大32開,創刊時間:2002,目前狀態:內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