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有機農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發布時間:2018-12-14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有機農業的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效益的協調統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與經濟發展系統相匹配的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在我國仍然欠缺。該研究以層次分析法為工具,構建有機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在描述指標體系建立原則與注意問題的基礎上,參

  摘要:有機農業的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效益的協調統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與經濟發展系統相匹配的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在我國仍然欠缺。該研究以層次分析法為工具,構建有機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在描述指標體系建立原則與注意問題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典型方法,建立有機農業發展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為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有機農業,指標體系,評價研究

農業發展與金融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常會造成環境破壞與資源的浪費,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需同時進行。第一產業農業與環境資源的關系尤為緊密和特別,因為農業既可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也可以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打破生態平衡[1]。

  過度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會對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代價,世界各國均在積極探索既能實現發展目標,又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途徑,有機農業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途徑。有機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還可以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目前,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和農產品品質結構不太完善,與其他國家相比,競爭力不強,影響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而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則能成為改善這種局面的很好的選擇。

  此外,3個方面的原因使有機農業的發展成為必然趨勢。首先,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帶來了購買力、支付能力的提升。其次,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促進了人們對綠色產品的追求。最后,中國加入WTO,將拓展我國有機蔬菜市場,使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要生產出高品質的有機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然而,無論是對環境的影響,還是對經濟的貢獻度,或是對有機產品的評價,在現階段尚鮮見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所以,為了讓有機農業更好地發展,有必要針對整個系統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指標評價體系。

  1有機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1.1客觀性原則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因為有機農業的終端產品是通過消費來完成的有機食品,因此必須取得消費者的認可。此外,因為生產有機食品除正常成本之外還有外部成本,有機食品成本高于普通食品成本,生產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生產積極性。評價的質量高,生產者樂于生產,消費者樂于接受。反之,不僅效果相反,還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影響有機農業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團隊組成時,要注意對專家的選擇及安排,他們不僅要具有代表性,還要減少自身的主觀性,這樣對有機農業的評價才能保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價值觀零和原則

  該原則體現在有機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中,就是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堅持采用科學方法。構建有機農業評價體系,應避免個人不同的價值觀,而導致提取指標的偏差。在選取評價體系時,用科學的農業發展理論作指導,抓住最核心、本質和有代表性的影響因素,使有機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在邏輯上縝密、嚴謹。

  1.3系統性和層次性原則

  對某一對象進行評價時,不能只依靠單一的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所選用的一系列指標要動靜態結合以互補,要全面但不繁雜,在數量及結構形式上做到有系統和分層次。為了達到此體系在總體上最優并滿足要求的目的,應使指標的使用量盡可能低,同時對評價對象的反映程度盡可能高。指標體系的系統性與層次性在于建立樹狀的體系,使其中的每個元素及整體結構均能滿足測量需要。評價體系應組成樹狀的指標結構,使評價測量滿足信度與效度的要求,同一層次的指標間相互獨立[2]。

  1.4現實可操作原則

  運用指標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正確客觀的看待事物,并指導人們實踐。測量指標來源于實踐,是現實事物的高級抽象形式,具有代表性。指標應該是可得、可算、可比,易于量化,計算方法統一[3]。

  2有機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應注意的問題

  2.1直接指標和間接指標相結合

  直接指標是指通過實地調研直接統計分析的指標。運用直接指標就要求調研人員進入當地實地考察,經過基礎的數據統計分析而確定。針對區域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如何衡量的問題,目前沒有權威的評價體系。

  因此,要深入實際研究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實踐和調研獲取第一手的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的篩選與分析,從而獲得對區域有機農業發展狀況評價的直接數據。間接指標是指可從已有的文獻、年鑒等統計資料上獲取的指標。

  我國已經有相對完整的統計體系,內容涉及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可以將這些已有的指標下的統計數據進行搜集,按照特定的評價對象與評價要求進行重新界定與排列,有的指標還需進一步計算才能運用。直接指標與間接指標各有特點及相應的功能。如果一味的追求直接指標和忽視間接指標,那么就容易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重復利用,進而導致浪費。一些特定情況下,間接指標就可以承擔其相應的功能,無需在重新耗費資源去獲取了。

  然而,如果偏重使用間接指標而忽視使用直接指標也會造成種種后果。首先,統計出來的指標,可能就無法體現出當地的實際情況,在時間上就顯示出滯后性。其次,過多的選擇原有的二手數據和指標體系,則新建立的指標體系可能與原有的指標體系相差無幾,新的指標體系的特色、側重點和優越性就無法體現。由此可見,直接指標和間接指標各有所長,二者宜相互配合使用,針對不同的評價對象進行動態調整。

  2.2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

  評價某一對象時,定量指標能提供直接的數字,定性指標則能提供客觀的描述與分析。二者相結合,才能得到更合理準確的評價結果。另外,等級比重法、專家評分法等可對定性指標進行評價。

  2.3綜合考慮各方面利益

  2.3.1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生態3項利益

  評價指標體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在構建的時候,大致考慮經濟、社會、生態3個方面。3項效益之間的關系,可知,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能只考慮其中某1個或2個因素。否則,勢必會制約其它因素的發展。因此,正確處理三者的關系,使之達到協調統一,對于區域有機農業發展狀況的評價是十分重要的。

  3有機農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3.1有機農業評價的步驟

  對區域有機農業發展現狀的綜合評價是一個復雜過程,為了保證評價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有必要對有機農業的評價步驟加以明確。

  1)準備階段。確定評價的目標和意義,結合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結合專家的意見設計出評價體系及指標模型。2)調查階段。進行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的收集、篩選和整理工作。3)評價階段。將手中篩選出來的數據,輸入評價系統中,通過評價模型對調查對象進行評價。4)總結階段。對評價階段得出的結果加以評價和分析,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共同討論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案。

  3.2指標體系的建立

  單個指標是構成指標評價體系的元素,選擇過程要符合全面、實用等要求。為保證對有機農業進行科學的評價,應合理的選擇評價指標,使其具有代表性。構成有機農業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應選擇典型的有機農業發展系統特征值指標。

  4有機農業的評價模型的建立

  4.1指標數據的采集

  根據指標數據的形成過程不同,把有機農業的評價指標分為3類,即客觀指標、主觀指標和主客觀結合指標?陀^指標的數據可從各區域的年鑒和各個公開的調查結果獲得。通過設計一組可以操作的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取得原始數據。對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來的一手數據可作為主觀指標數據。主客觀結合指標,是以一定的事實資料為基礎,進行專家主觀評估形成原始數據。

  4.2指標數據的處理

  有機農業評價指標的量綱不同,因此要對這些指標進行處理,所有的指標數據均要進行無量綱化的處理。

  1)客觀指標的無量綱處理客觀指標又分為單一客觀指標和綜合客觀指標。對于單一客觀指標,該研究主要采用標準化處理方法來進行無量綱處理。對綜合客觀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該研究采取標準化和指數化2種方法,先對構成綜合指標的各單個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再用加權法加權求得綜合的指標值。

  2)主客觀結合指標的無量綱處理該研究在確定了主客觀結合指標后,先根據指標收集有關背景資料,再請專家根據背景資料和自己掌握的情況,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指數化打分,取得數據。

  3)主觀指標的無量綱處理該研究在處理主觀指標的數據時采取模糊綜合判斷法。即利用德爾菲法,請有關專家用填表的方式評分而得到該指標的模糊得分。

  5有機農業評價體系的特點

  該研究設計的有機農業評價體系具有如下特征。

  1)體系的全面性。該模型體系試圖從一個比較全面的角度反映有機農業的發展成果。因此,在指標的選取上,綜合考慮了經濟、社會、生態多方面的因素,希望能綜合地反映出區域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

  2)體系的靈活性。為了反映有機農業的重要而基本的方面,該指標模型體系設計了一些不能直接取得數據的指標。這些指標以綜合的或主觀的形式出現,其內涵并不是十分的明確,但是使用起來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變通性。這些指標也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量化而變得清晰。

  3)體系的先進性。該指標模型體系在指標的選取上既吸取了現有指標體系的優點,又超越了傳統的指標體系。將傳統與現代評價指標系統結合起來,從而既能夠體現原有的評價特征,又能夠體現前沿的評價主流。

  4)體系的系統性。整個指標模型體系是一個包含社會、經濟、資源、人文及生態環境的大系統。因此,通過所設置的指標,可以反映出有機農業系統中的內在聯系。

  參考文獻

  [1]胡素華.循環經濟發展評價體系的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28(7):61-66.

  [2]崔木花,侯永軼.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構建初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6):58-65.

  [3]姜薇,馮大領.農機流通企業物流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農機化,2007(3):10-13.

  [4]劉璐琳,李雪強.江西有機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其產業化發展的優勢[J].求實,2007(10):54-57.

  [5]許樹柏.層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88:1-230.

  [6]楊其元.旅游城市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8:67-108.

  [7]LEUNGLC,CAOD.OnconsistencyandrankingofalternativesinFuzzyAHP[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4(1):102-113.

  [8]王紹風.綠色種植業經濟發展系統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8:89-96.

  農業方向期刊推薦:《農業發展與金融》主管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主辦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內統一刊號:11-3635/D,國際標準刊號:1006-690X,《農業發展與金融》欄目設置: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