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1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糧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耕地紅線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對于耕地保護越來越重視,對于耕地紅線必然做到嚴防死守,以此來提高糧食的產能,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文中分析了耕地資源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對新形勢下耕地資源保護工
摘要:糧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耕地紅線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對于耕地保護越來越重視,對于耕地紅線必然做到嚴防死守,以此來提高糧食的產能,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文中分析了耕地資源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對新形勢下耕地資源保護工作的創新發展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耕地資源,保護,制度,監管,理念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由于人口基數較大,存在人多地少的問題,這也促使耕地保護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近年來國家針對于耕地資源的保護和占用耕地的補償問題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以此來實現對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耕地資源被征用的情況還十分常見,這就導致耕地資源保護工作受到較大的威脅。因此在當前新形勢下,需要對耕地資源保護工作進行不斷創新,確保耕地紅線。
1耕地資源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1耕地資源保護監督工作和動態監測不及時
在當前耕地資源保護工作中,通過實施監督和動態監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當前我國針對于耕地資源的監測還沒有形成動態資源檢測系統,因此在耕地資源保護監督過程中無法有效的發揮監測的重要作用,一些違法用地和閑地擱置等問題經常發生,導致無法及時實現對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致使耕地資源數量不斷減少。
1.2耕地資源保護制度未充分發揮作用
國家為了加大對耕地保護的力度,實施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這些制度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針對于土地資源的管理制度中,由于區域不同,在具體規劃建設過程中存在較強的地域特點,各個區域的耕地資源保護制度內容還存在一些缺陷,這對于耕地資源的保護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制約。
1.3耕地資源總量片面強調數量的平衡
在當前耕地資源保護工作中,每個區域側重于強調耕地資源總量的平衡,但在這種情況下,可用耕地則逐年降低,雖然確保了耕地資源總量的平衡發展,但土地的質量和地力則大幅度降低。土地占補平衡制度的實施,雖然在實踐過程中土地資源數量保持動態的平衡狀態,但耕地資源卻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這也導致糧食產量也逐年下降,對糧食安全帶來較大的威脅。
2新形勢下耕地資源保護工作的創新發展策略
2.1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優化城市發展布局
由于基本農田是糧食生產的核心產能,通過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現對耕地優先保護,遵循數量和質量并重的原則,并對城鎮周邊的優質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將糧食主產區和現代農業發展基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通過確定城市發展邊界,利用耕地紅線來對城鎮過度擴張進行有效控制,進一步對城市發展布局進行優化,有效的對城市發展和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進行統籌協調。
2.2全面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是針對于工業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不斷擴大占用耕地的補救措施,也是守住耕地紅線的重要舉措。在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落實過程中,需要從規劃來對源頭進行管控,對于建設占用耕地要嚴格進行預審和審批,引導建筑用地少占或是不占耕地。對于建筑占用耕地的情況,需要剝離表土,并對耕地開墾費收繳標準進行調整。在土地整治項目中,需要先對耕地質量進行評定,然后才能開展具體的驗收工作,以此來為耕地占補平衡夯實基礎性工作。
2.3搭建耕地資源保護監管平臺
在當前大數據時代,各地區可以針對已有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等的大數據基礎,構建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平臺,并建立健全耕地數量和質量年度變更監測機制,強化對耕地保護的監管。通過對耕地資源保護工作中大數據的創新和深化應用,構建決策支持系統和智庫信息化平臺,進一步提高耕地資源保護服務水平。加大對耕地資源調查評價監測技術的研發力度,依托于互聯網來搭建耕地資源保護監管平臺,實現對耕地資源數量、質量和生態的全面監測。
2.4加大新形勢下土地整治的轉型升級
首先,重新定位土地整治發展戰略。在當前新形勢下,需要重新對土地整治進行定位,具體落實好空間規劃,助力于精準扶貧,實現土地的生態化建設。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需要參與到多類型的整治,并通過實施綜合性整治,進一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耕地資源的建設性保護,確保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和節約利用。
其次,轉變土地整治的理念。在當前土地整治工作中,需要樹立數量、質量、生態和人文四體一位的理念,并以促進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作為目標,以提升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治理作為核心導向,以此來改善民生條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以劃定的基礎農田為基礎,充分的結合區域的發展特點,對土地整治工作進行統籌布局,打造一套與城市發展相配套的景觀田和生態田,開創出開放的空間,建設一批耕地資源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鄉村休閑地。在耕地資源整治和恢復工作中,可以基于城市污染治理作為出發點,并運用海綿理念,以此來提高耕地的質量,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確保耕地產出的穩定性,為國家糧食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
最后,創新土地整治設計。目前土地整治設計主要包含田間道路工程、排灌工程及土地平整工程。按照土地整治新的戰略定位及理念,現行的三大工程難以滿足需求。土地整治新設計支撐新理念,增加柔性設計,增加符合農業之美的工程。同時變革設計理念,差別整治設計,擺脫同質化趨勢,從而實現整體提升耕地資源生態價值、文化價值,促進耕地資源可持續整治和恢復。
3結語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數量眾多,因此一直以來存在人多地少的情況,而且人均耕地面積嚴重不足,這對于農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制約。針對于這種情況,需要加大對耕地資源保護的力度,確保耕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生態,進一步提高耕地的生產產量,這不僅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且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十分有益。
參考文獻:
[1]張滿紅.廣東省耕地資源保護利用現狀和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0(02).
[2]周健民.我國耕地資源保護與地力提升[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02).
[3]任平,吳濤,周介銘.基于耕地保護價值空間特征的非農化區域補償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4(2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