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綠色發展背景下的精準扶貧方法探究

發布時間:2018-02-2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精準扶貧這一脫貧戰略中指出,希望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精準扶貧在實踐中存在綠色發展原則沒有得到落實,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仍然十分混亂,精準扶貧缺乏生態要素,精準扶貧項目也有一定的負面生態影響。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帶領下,推動精準扶貧策

  精準扶貧這一脫貧戰略中指出,希望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精準扶貧在實踐中存在綠色發展原則沒有得到落實,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仍然十分混亂,精準扶貧缺乏生態要素,精準扶貧項目也有一定的負面生態影響。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帶領下,推動精準扶貧策略,主要展現在: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導向,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正確認識貧困區的優勢,保障生態資源物盡其用,注重精準扶貧項目實施中的生態保護,基于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從而培育出優質的產品。

  關鍵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綠色發展,頂層設計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一次飛躍,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精髓的綠色發展理念,將引領中國未來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吨泄仓醒搿鴦赵宏P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指出,到2020年要實現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目標,要堅持的6項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堅持保護生態,實現綠色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同時,該報告也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構建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經濟體系、技術創新體系、能源體系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對良好生態的需求是美國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因此,在實施精準扶貧進程中,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關注生態環境,提升貧困群體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滿足感,自然成為貧困地區破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在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中,要把堅持綠色發展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精準扶貧的全過程,牢牢守住生態底線,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產業發展,都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

  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理論與實踐:一個文獻綜述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扶貧開發以來,中國扶貧開發走過了30個年頭,在此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為世界扶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消除貧困的戰略目標,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這一方面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帶領全國人民奔向小康社會決心,另一方面也為各級政府全面推動扶貧開發工作指明了方向。

  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這無疑為如何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提供了路徑選擇。

  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學術界也從不同視角開展了研究。汪三貴等(2016)認為,精準扶貧作為中國扶貧的基本方略,不僅成為指導中國農村扶貧的基本方針,而且成為扶貧實踐的主要抓手[1];范和生等(2017)認為,農村貧困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議題,精準扶貧因其具有較強的實踐導向性和制度針對性,成為現階段農村貧困治理的根本之策,但需要對精準扶貧中的一些制度因素進行改革,進而形成“政府主導、市場推進、社會協同和民眾參與”的多元主體農村貧困治理體系[2];莫光輝等(2016)研究了精準扶貧與新發展理念的契合性,并提出了新發展理念視域下的精準扶貧實踐路徑。

  眾所周知,在新時代,中國的貧困問題表現出新的特點,突出表現在農村貧困人口規模大、分布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而且農村貧困人口主要集聚在中西部深石山區、高寒區、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等[3]。劉彥隨等(2016)認為,要實現全面脫貧的戰略任務,使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亟需創新扶貧工作體制機制,實施科學推進精準扶貧戰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貧困群體的識別到扶貧措施的精準等方方面面[4]。

  趙武等(2015)剖析了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需要探索精準識別、精準幫扶、 精準管理的包容性創新機制,形成可持續的扶貧長效機制,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5];針對精準識別、精準扶持和精準考核等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汪三貴等(2015)提出,應完善精準識別機制、精準扶貧考核機制、貧困戶的受益機制以及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以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實際成效[6];鄭寶華等(2017)研究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貧困群體識別,以及如何成為精準扶貧的主體、各級政府的責任邊界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問題[7]。

  更多的研究則集中在如何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方面,如楊宜勇等(2016)在對中國扶貧實踐中扶貧目標、扶貧對象、扶貧手段戰略調整的動態演變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需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不斷創新扶貧治理機制,切實踐行綠色減貧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8];宮留記(2016)則基于精準扶貧視角提出了構建政府主導下市場化扶貧機制的新思路,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9];翁伯琦等(2015)基于對基層案例的研究,提出在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中,應充分發揮科技興農與精準扶貧聯動發展的優勢,推動精準扶貧工作[10];李金祥(2016)認為,農業科技是精準扶貧的源動力、瞄準器、助推器,是貧困地區農牧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手段、貧困地區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11]。

  產業扶貧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精準扶貧的國家戰略下,產業扶貧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承擔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成為精準扶貧的核心。劉建生等(2017)認為,產業精準扶貧突顯了貧困戶的主體性作用,必須關注貧困戶的參與,建構多主體、多要素參與的長效機制,是實現貧困人口增收的有效路徑[12];吳靖南(2017)的研究表明,通過健全貧困人口參與受益機制、旅游扶貧聯動運行機制、旅游扶貧主體協調機制、旅游扶貧目標考核機制,可以優化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實現路徑,更好地發揮精準扶貧的功能[13]。

  基于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踐的分析發現,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貧困群體收入水平成為重要內容,而與此伴隨的生態環境問題則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但在學術界進行了一些探討。莫光輝等(2017)的研究表明,由于扶貧工作中缺乏綠色發展理念,導致了減貧脫貧的短期攻堅與生態扶貧長期發展的時間周期矛盾、“金山銀山”的經濟效益與“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的矛盾等問題,為此,需要在精準扶貧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注重產業扶貧與生態保護的有效結合,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重成效;全面分析精準扶貧的戰略目標可以看出,精準扶貧不僅是實現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更主要的是精準探尋貧困地區綠色發展之路[14]。

  陳巧玲等(2017)認為,新形勢下精準扶貧工作應樹立綠色減貧新理念,并通過創新綠色減貧的融資手段和渠道,將綠色減貧納入政府扶貧考核機制[15];林科軍(2017)認為,提高精準扶貧“綠色”含量,是推動縣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貧困地區群眾精準脫貧的需要,綠色發展理念為精準扶貧的推進帶來了新契機[16];劉流(2016)認為,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應融入綠色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提高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質量[17];楊文靜(2016)認為,生態扶貧可以實現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也是貧困地區實現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雙贏的有效途徑,更是綠色發展理念在扶貧開發中的體現[1819]。為此,應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做好生態扶貧頂層設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穩步實施生態治理,有效整合生態資源,一方面提高生態扶貧精準度,另一方面提升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王賓等(2017)基于對重慶市貧困山區精準扶貧實踐的調研,提出了如何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實施精準扶貧的路徑及相關政策建議[20]。

  檢索表明,已有文獻都是基于不同側面對精準扶貧開展研究,不但對推動精準扶貧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更給予本研究一些有益的啟發。但也不難發現,這些文獻也存在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對精準扶貧中出現的具體生態問題及其原因的剖析。正是基于如上考慮,本文重點剖析精準扶貧中已經出現或者潛在的生態問題,并據此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對于加強精準扶貧過程中生態保護力度,提升精準脫貧質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生態問題剖析

  在實施精準扶貧的實踐過程中,無論是所采取的扶貧舉措,還是具體的扶貧項目,一旦沒有充分考慮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就容易導致貧困地區生態破壞問題,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卻降低貧困人口的生態福祉,更破壞了些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進而影響精準脫貧效果的持久性、穩定性和全面性。

  1.綠色發展原則沒有得到落實

  在國家層面上,盡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中明確提出了“堅持保護生態,實現綠色發展”的原則,但缺乏有效的政策,更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特別是在對精準扶貧效果驗收方面,缺乏系統的生態考核指標。因此,在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過程中,各級政府把扶貧的重點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貧困人口危房改造以及貧困群體經濟收入增加等方面,并沒有將該原則真正落實到位,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在生態脆弱的貧困地區,如果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對區域的植被、生態環境造成的沖擊超過了該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將會導致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下降甚至喪失。這些區域自然生態系統一旦失去生態保障功能,從大的方面而言,會對國家生態安全造成重大影響;從小的方面而言,則會對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也降低了貧困群體的生態福祉,增加了區域再度返貧的風險。

  2.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沒有厘清

  眾所周知,山區是中國貧困問題的集聚區,不但貧困面廣,而且貧困程度深,實現精準脫貧的任務異常艱巨。雖然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我國實現了眾多山區貧困人口的脫貧,但是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態脆弱地區,特別是西部深石山區、高寒區的狀況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山區作為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沒有山區貧困群體的全面脫貧,中國到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就無法實現;沒有貧困山區貧困群體的全面小康,就沒有中國社會的全面小康。同時,山區又是生態保護、生態建設與生態恢復的主戰場,是生態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區,更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庫,也是實現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此外,廣大山區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較強,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從而。但從目前來看,由于國家戰略的導向,基層政府并沒有科學認識到二者之間的關系,更沒有協調二者之間關系的具體措施。

  3.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規劃缺乏生態要素

  根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總體要求,每個貧困村都制定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規劃;鶎诱{研發現規劃存在諸多問題。從規劃的目的來看為了響應上級號召,也為了應付各級檢查;從規劃的形式來看,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從規劃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圍繞著“五個一批”工程進行,將重點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如何增加貧困群體的收入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區域的生態要素;從規劃實施的可行性來看,很多規劃內容難以實施。以規劃中的生態易地搬遷工程為例,僅僅對需要進行生態易地搬遷戶的數量、完成時間等進行了規劃,但對生態易地搬遷的空間布局缺乏詳細的規劃,隨機性較大,從而導致了易地搬遷安置之后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的增加,以及對沿途生態資源造成破壞。

  4.精準扶貧項目實施的負面生態影響

  精準扶貧項目,特別是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往往需要開山、砍樹,勢必造成山區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尤其是農村道路建設,對山區的生態破壞更甚。道路修建完成之后,對道路邊坡沒有進行及時的生態修復,一旦遇到較強降雨,則容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導致山體碎石、泥沙等的滑落,對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為了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目標,各級政府更關注基礎設施建設及其成效,而對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帶來的生態破壞、以及建設之后需要進行的生態修復都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更缺乏有效的生態措施。在東部一些平原地區的“扶貧車間”等工程建設,也往往會砍伐本來就不多的樹木,產生一定的負面生態影響。此外,一些地方在產業扶貧中,沒有充分考慮生態資源的承載能力,從而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生態影響。

  三、以綠色發展理念引導精準扶貧的策略

  1.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導向,做好精準扶貧頂層設計

  (1)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國家政策應充分體現綠色發展理念

  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要求,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這里的“全面”不僅僅涵蓋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貧困群體經濟收入增加兩個方面,而具有豐富的內涵,當然包括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針對上述問題分析,建議在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政策中,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其全過程。同時,建議開展“國家綠色生態扶貧發展示范區”評選工作,發揮示范區帶動示范效應,積極引導精準扶貧工作中沒有關注生態保護的地區。

  (2)將生態建設成效作為精準脫貧考核的重點內容

  目前的精準脫貧考核指標中,主要關注貧困人口的滿意率。為此,貧困村所在的鄉鎮政府幾乎出動所有的力量,動員貧困人口,甚至采取“收買人心”的方式,旨在提升滿意率,以便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在國家層面,應對精準脫貧考核指標進行完善,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重要內容,特別是將精準扶貧中生態建設的成效作為考核的重點內容,以便更加符合基層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真正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正確認識貧困區優勢,保障生態資源物盡其用

  (1)山區是大自然留下的“寶貝”,而不是精準扶貧的包袱

  過去,山區因為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影響了經濟發展,成為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區域。但也正是發展相對不足,這些區域留下了豐富而且優質的生態資源,成為未來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生態休閑度假等新業態的基礎。特別是在優質生態資源日益稀缺,消費者對良好生態及其產品需求市場日益旺盛的宏觀背景下,山區將成為最具有競爭力的區域。

  (2)山區可以實現精準脫貧與生態保護的有效統一

  充分利用山區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有機農業、鄉村生態旅游等新業態,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貧困群體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在增加貧困群體經濟收入的同時,又保護了生態環境。特別是在此過程中,貧困群體的生態保護意識得到加強,逐漸認識到“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未來5-10年內,貧困群體的收入將會得到較大提高,山區經濟將會提升到一個新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障。

  3.注重精準扶貧項目實施中的生態保護

  在廣大的貧困山區,居民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居民點,而且彼此相距較遠,在實施村組道路建設時,工程量較大,而且需要開山的面積大、砍伐樹木多,對生態環境影響與破壞較為嚴重。目前,村莊道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破壞已經成為事實,不能有所改變了。但在未來道路建設、生態易地搬遷中,要做好規劃,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做到工程施工與生態恢復同時進行。同時,按照生態規律及生態破壞的程度,盡快對道路邊坡、山體邊坡進行生態恢復,還原良好生態環境。特別應關注那些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易地搬遷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的地方。

  4.依托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積極培育地理標志產品

  (1)產業發展新業態的選擇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

  從消費市場來看,生態消費將成為未來消費的重點領域。在此背景下,廣大的貧困地區應立足于自然生態資源優勢,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探索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最為可行的就是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鄉村生態旅游等,并依此帶動農家樂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貧困群體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從根本上、長遠考慮上鞏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

  (2)產品生產應實現生態化、綠色化

  產業選擇之后,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環境,生產綠色、無污染、原汁原味的“土特”產品,實現產品的生態化、綠色化;并加快培育地理標志產品,依靠品牌優勢提升產品競爭力,提高貧困區域優質農產品的商品化率。

  參考文獻:

  [1]汪三貴,劉未. “六個精準”是精準扶貧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精準扶貧系列論述探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1):4043.

  [2]范和生,唐惠敏.農村貧困治理與精準扶貧的政策改進[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1):4552/75.

  [3]莫光輝,陳正文,王友俊.新發展理念視域下的精準扶貧路徑[J].中國國情國力,2016(4):1012.

  [4]劉彥隨,周揚,劉繼來.中國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特征及其精準扶貧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269278.

  [5]趙武,王姣玥.新常態下“精準扶貧”的包容性創新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S2):170173.

  [6]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47150.

  [7]鄭寶華,晏鈴.精準扶貧需要高度重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農村經濟,2017(1):1116.

  推薦閱讀:農業經濟論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下的精準扶貧

  在國家經濟的發展中,農村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通過國家的扶貧政策,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才能從整體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本文是一篇農業經濟論文,主要論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下的精準扶貧。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