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2-18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現如今我國的糧食產量出現了快速增長的趨勢,然而糧食產后服務發展和糧食產量快速增長并不匹配,并且出現很多的矛盾,因此,建設完善糧食產后體系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下面文章為此提出了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新概念,論述了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發展的必
現如今我國的糧食產量出現了快速增長的趨勢,然而糧食產后服務發展和糧食產量快速增長并不匹配,并且出現很多的矛盾,因此,建設完善糧食產后體系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下面文章為此提出了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新概念,論述了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發展的必要性,分析當前中國糧食產后服務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糧食產后服務,服務體系建設,糧食生產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歷史性的十二連增,雖然糧食產量得到了快速增長,但倉儲容量嚴重不足、優質品種相對缺乏、儲備規模比例失衡、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糧食進口量逐年增加等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國糧食安全依然面臨諸多問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把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工作,明確了在糧食數量安全自給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糧食產業的“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去庫存”。
糧食產后服務作為糧食產業鏈中的最后一環,也是糧食業務的核心環節,更是服務“三農”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國糧食種植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戶日益增長的產后服務需求與當前糧食產后服務不能滿足的矛盾不斷凸顯,嚴重制約了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建設好我國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的問題亟待解決。
1糧食產后服務體系
1.1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的概念
糧食產后服務體系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根據其業務范圍,可以總結為糧食生產以后,利用流通領域的各種資源,有償為種糧農民提供清理、烘干、儲存、加工、銷售等業務的服務系統,其實體的表現形式可以是一體式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具備清理、烘干、儲存、銷售、物流、加工等基本業務功能,并可逐步延伸信息、種子、擔保、融資等經營業務管理功能,也可以是具備上述一個或多個基本業務功能的服務性個體。
1.2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的必要性
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有利于減少糧食產后損耗,穩定糧食品質,保障豐產增收。糧食收割季節,種植農戶收割時間高度集中,受環境氣候條件變化的影響,糧食無法及時晾曬,極易霉變發熱,加大了糧食產后損耗,導致豐產不豐收、增產不增收。據報道,在糧食收割期間,由于谷物不能及時干燥,造成霉變、蟲害和發芽的損失率約5%,以江蘇省泰州市為例,該市一年由此損失的糧食高達16萬噸,僅此一項損耗可供88萬居民食用一年,若遭遇連續陰雨災害天氣,其損失更甚。同時,糧食損耗的增大,必然減少種糧農民收益,挫傷農戶的種糧積極性。
另外,糧食霉變發熱后,糧食加工品質、食用品質大大降低,進一步影響了產業鏈下游的加工和消費。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糧食行業發展,提高宏觀調控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糧食收購期間,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存在“收糧難、儲糧難”的現象,產業鏈上下游聯系不緊密,國有糧食資產分散,服務鏈條脫節,導致糧食產業發展不平衡。通過體系建設,可以系統地了解收購、儲藏、交易、物流、加工等多個環節的流通狀態,逐步實現產業鏈流通信息的全盤掌控,進一步提升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2我國糧食產后服務現狀與問題分析
近幾年,隨著國家陸續出臺了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土地經營權可以實現轉讓,發展規模經濟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已成為糧食種植的主要力量。規;a后,糧食收獲期更加集中,短期內糧食產量急劇增大,導致糧食的晾曬、收儲問題日益突出。一方面,種植戶由于沒有烘干機械設備,絕大部分糧食仍采取傳統方法晾曬,而缺乏足夠場地,人工成本偏高,在反復晾曬收儲過程中,由于家庭儲糧設施簡陋,加劇了糧食的產后損耗,這些因素導致農戶在糧食收割之后急于出售。另一方面,以國家倉庫為主的糧食收購企業,由于資源有限,雖然具備一定的糧食烘干處理能力,但是在短時間內無法滿足數量巨大的糧食處理需求,同時面對農戶自行處理的質量不一的糧食,有限的倉容也無法滿足不同糧食的存儲,“收糧難”“賣糧難”“儲糧難”現象頻頻發生。
2.1倉儲容量嚴重不足
當前,我國糧食市場高產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玉米市場呈現階段性明顯過剩,稻米市場供大于求,銷售不暢。糧食產量增加了,收購量增加了,當新的糧食生產之后,現有的倉庫里仍然裝滿了糧食,后續生產的糧食無倉可放。另外,有效倉容區域布局不合理,更加劇了區域糧食倉儲的困難程度。從倉容布局來看,糧食生產和糧食倉儲布局不協調,部分糧食主產區倉容嚴重不足,目前,東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主產區,特別是黑龍江、吉林、湖南、湖北、江蘇等省倉容不足問題突出。2013年,黑龍江、吉林省的倉房不能滿足新收糧食的儲藏需要,臨時采用露天或者罩棚等進行存放,在此類儲存條件下,糧食極易發生腐爛變質,無法保證糧食質量,加大了糧食的產后損耗。
2.2糧食干燥能力嚴重不足
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于2016年糧食產量公告》指出,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1623.9萬噸,其中谷物產量56516.5萬噸。其中烘干處理的比例僅占10%~15%,較歐美90%的平均水平以及日本92%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另外,我國烘干發展起步較晚,技術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沒有市場規范且同質化競爭嚴重,設備處理量多為0.5~25噸/小時,缺乏30噸/小時以上處理量的特大型干燥機。
2.3糧食物流發展相對滯后
相比其他行業,糧食物流發展相對滯后,已不能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節奏。首先,糧食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糧食物流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受鐵路運力十分有限且運輸效率較低,水路運輸價格偏高且港口設施不足,公路運輸成本更高且無法大批量跨區域運輸等物流渠道的不同程度限制,導致了主產區有糧運不出,主銷區無糧進不來的狀況,嚴重制約了糧食產后的加工銷售。另外,糧食物流成本高,進一步影響了糧食產業鏈末端的加工消費能力,加劇了主產區倉儲容量常年偏緊,無法滿足新糧存儲的境況。據調查統計,我國糧食從產區到銷區的物流費用占糧食銷售價格的30%~35%,而美國的糧食物流成本僅為我國的40%,由此可見,我國糧食的物流成本遠高于國外。
2.4糧食加工產業簡單粗放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對糧食的消費要求正在發生巨大轉變,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吃得安全的意識逐漸增強。目前,我國糧食加工企業仍停留在傳統的加工發展模式上,僅生產加工簡單的預包裝大米、面粉等產品,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中高端產品嚴重缺乏,整個糧食行業的產品結構不合理,無法滿足當前人民對糧食產品提出的新要求。據報道,2015年,我國糧食需求缺口約為200億公斤,而進口量卻在1247.5億公斤,進口量遠超需求缺口,其根源在于我國糧食行業產品結構的失衡。
國外糧食的進口量逐年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內糧食消費能力。且我國糧食加工技術相對簡單,傳統的加工理念仍占主導地位,注重產品外觀,過度加工,加工副產物開發利用率低,擴大了糧食的產后損耗。以稻谷加工為例,從初篩到拋光,需要經過16道工序,損失率高達20%,營養流失也很嚴重。
2.5糧食科技支撐能力不足
我國糧食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糧食科技人員匱乏,科技貢獻率較低,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仍比發達國家低20%左右。糧食行業現有從業人員專業業務能力欠缺,技術裝備欠缺、資金投入力度不足,糧食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落后、信息化水平較低,都制約著糧食產業現代化發展。雖然經濟發達省份和中央地方的儲備糧庫在倉儲保管上普遍使用了一部分新技術,并進行了示范推廣。但大部分基層糧庫仍沒有采用科學保糧技術,難以滿足當下安全儲糧的基本要求,無法保證糧食品質,糧食作為食品加工的源頭,質量安全更無法保證。
3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3.1完善配套服務政策
目前,隨著糧食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頂層設計框架已基本形成。在政策制定時,應該充分分析國內外糧食市場形勢和未來發展趨勢,聯系糧食市場出現的新問題、新變化,結合科技發展的新技術、新機遇,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逐漸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整合現有資源,向倉儲、物流、加工等環節適度傾斜,重點解決糧食產后配套所需的烘干處理、加工生產等配套基建用地指標,以及烘干處理設備、物流基礎設施資金補貼等急需解決的問題,大力推進多種形式的聯合協作模式,激發種糧農戶和社會相關企業的參與熱情;完善產后服務保障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更好地為實體糧食產業服務,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確保國家的頂層設計得以全面實施。
3.2發展糧食烘干機械產業
糧食烘干機械產業直接影響糧食產后體系的穩定健康發展,是解決糧食“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環節。結合糧食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研發力度,發展多品種烘干設備,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的多元化烘干要求,優先發展移動式或牽引式烘干處理設備,解決農村場地限制,充分利用新能源,開發環保節能型糧食烘干機械,降低使用成本,使糧食烘干設備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利器。
3.3提升倉儲物流能力
著力解決倉儲容量缺口問題,結合目前規模化種植的糧食生產實際,繼續新建國家庫容,挖掘現有國家糧食倉庫和民間倉庫儲存潛力,積極爭取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建設,支持自建烘干清理設施和糧食儲運、裝卸設施[11]。建設產后服務中心,實現規;惺諆,提高糧食倉儲設施的綜合利用效率,減少糧食流通環節,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大力發展糧食物流業,加快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培養糧食物流人才,借鑒國外糧食物流先進經驗,逐步建立完善糧食現代化物流體系,重點解決糧食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切實發揮好政府的宏觀管理和組織引導作用,形成以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為基礎的糧食儲運機制。
3.4加大產區加工轉化能力
當前,國內糧食市場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的情況,推進糧食就地精深加工,可以增加糧食附加產值,消化產區庫存糧食,緩解倉儲緊張現狀,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緩減地方財政壓力。特別是東北三省每年“北糧南運”的糧食數量巨大,可以適度發展糧食加工轉化產業,比如發展畜牧業,引導種糧農民實現種植、養殖一體化經營,集約化經營,可以有效提高糧食的綜合利用效率和增值,形成循環經濟,促進產業和諧發展。
3.5創新糧食產后服務模式
當前,信息技術已成為許多行業快速發展的“加速器”。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要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形成“互聯網+糧食”“大糧食+云計算”產業新格局。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預約服務業務,延伸服務鏈條,提前收購銷售,實現糧食定向流通,減少流通環節,實現糧食專業化定向服務;大力發展“糧食銀行”,幫助種植大戶解決糧食儲藏方面不科學問題,以“代農儲存、代農加工、品種兌換”等形式提供產后增值服務;大力推進糧食互聯網貿易,建設糧食網絡銷售平臺,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廣泛開展自主經營業務;發展糧食連鎖經濟,開展糧食設備租賃服務,開辦糧食網絡超市,推進“放心糧油”工程,積極培育糧食流通新業態,構建產后便民服務體系,打造糧食品牌經濟;加強大數據、物聯網服務體系建設,圍繞氣象、檢驗等方面發展智慧糧食服務,提升糧食產后信息化水平。
3.6提高糧食科技貢獻率不斷推廣糧食科技創新,重點圍繞產后服務體系中烘干設備、物流管理、精深加工、智慧糧食等關鍵領域,建設糧食科技創新工程,加大科研資金投入,逐步推進糧食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加大糧食科技人才建設,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承擔重點項目,支持基層技術人員參與小型科技項目,完善薪酬激勵制度,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自下而上解決產后服務體系中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繆磊.泰州市糧食機械烘干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機科技推廣,2017(6):40-42.
[2]任正曉.在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上的報告[EB/OL].(2015-01-08)[2017-08-10].
[3]趙予新.我國產糧大省實施糧食全產業鏈管理的途徑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6):650-653.
推薦閱讀:糧食加工農業科學類論文投稿
《糧食加工》(西部糧油科技;陜西糧油科技)1976年創刊,20多年來,始終圍繞著辦刊宗旨,向全國糧食戰線的廣大職工和科技人員傳播信息,提供相互交流,共同探討糧油工業發展的園地。在西部大開發中,緊緊圍繞國家政策,及時報道西部糧油工業的新動態、新發展、為我國糧油工業的發展做貢獻。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