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的相關對策

發布時間:2017-12-1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只有很好的解決三農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低,發展慢的問題,對于實現全面小康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就目前現狀來看,我國的農業資源絕對數量多,但人均數量少,人口基數大,人口膨脹形

  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只有很好的解決三農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低,發展慢的問題,對于實現全面小康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就目前現狀來看,我國的農業資源絕對數量多,但人均數量少,人口基數大,人口膨脹形勢嚴峻,生態破壞嚴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多方面的威脅。這些威脅因素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們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關鍵詞:"三農問題",全面小康,農村

  一、農村實現小康面臨的問題

  (一)人口問題

  中國全國十三億多人口有百分之七十居住在農村,農村人口的高速增長帶來的必然是糧食問題、耕地問題、環境問題。中國農業長期以來以相對緊缺的資源,承擔著巨大數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產。人均占有耕地僅為世界的二分之一,美國的九分之一,加拿大的二十分之一,澳大利亞的三十分之一,但卻擔負著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糧食供給[1]。

  (二)農業資源問題

  1.水資源水資源是制約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自然因素。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在短時間內難以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在正常情況下,全國年缺水總量為300至400億立方米,每年有1億至3億畝農田受旱[2]。

  2.土地資源建國后,我國人均耕地呈明顯的遞減趨勢,從五十年代的2.7畝降到六十年代的1.9畝,七十年代的1.56畝,八十年代的1.5畝,2005年的1.4畝。根據國家土地資源部門的專題調研報告,我國人均耕地已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其中,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人均耕地警界線的縣占全國的約百分之七十。土地的沙化速度雖然有所放慢,但每年因為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3]。

  (三)由于現行的農村土地政策使得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過小,導致農產品質量不穩定,中國剩余農產品只能一直處于初級產品的供需循環上,農產品的附加值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中國大部分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從而使中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許多農產品將失去競爭力。如果我們在生產規模和結構上不及時采取相應對策,我國的農產品市場將受到重大沖擊,從而可能引起農業生產的滑波和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力產生長期不利的影響。

  (四)農業生態環境問題

  1.森林資源。盡管中國森林總面積居世界第五,但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人均森林面積和儲積量均位于世界120位以后,森林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挑戰[4]。

  2.草地資源中國人均草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33.1%,而且由于超載過牧,亂開濫墾,草原破壞嚴重,生產力低下,草地資源的綜合優勢和潛在生產力未能有效發揮,牧區草原生產率僅為發達國家的5%到10%[5]。

  3.濕地面積不斷縮小三江平原五百萬公頃的自然濕地目前僅剩二百多萬公頃,且有瀕臨消失的危險。僅40年來,我國沿海地區大約喪失海濱灘涂一百萬公頃,相當于沿海濕地總面積的一半[6]。

  4.農業環境污染隨著人口增加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資源消耗加快,工業、交通、“三廢”及城市生活排污量日益增加,鄉鎮企業的興起和農業生產上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等,使我國的大氣、水質、土壤等農業環境大半受到污染。近幾年來,僅受到工業“三廢”污染,和受到酸雨危害,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數百億元。

  二、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應對之策

  以上分析表明,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已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為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1.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概況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現在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以夜記。八十年代以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大量的民工流向城市,特別是流向較發達的地區。要使中國農村人口分享到經濟增長的好處,就要降低農業人口,我國要實現現代化,首先必須大量轉移農村人口。

  2.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艱巨性由于傳統農業部門勞動力供給的近乎無限性及城市體制改革,城市也存在著大量的下崗人員和城市本身每年新成長起來的新的勞動人員,再加之“入世”后,相關行業受到沖擊,使得城市經濟的發展所能吸引的新增勞動力的余地極為有限。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措施。

  (1)打破現有的城市戶籍管理制度這種對農民“畫地為牢”的管理體制是對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嚴重扭曲。要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國際通行的慣例,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流動戶籍制度,即任何人,只要他在一地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就有資格辦理暫住或長住證,并依法享有當地城市居民應當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

  (2)在農業內部加速調整結構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土地集約型的農業產業。如目前我國有競爭優勢的養殖業、水產品、畜牧業、花卉、蔬菜業等,使農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首先在農業內部解決。

  (3)發展對外勞務輸出國際上的勞務輸出,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如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每年都從勞務輸出中獲取了巨額的外匯收入。而我國的勞務輸出近幾年快速發展,結構和地區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因此,努力擴大對外勞務輸出,是廣大農村轉移剩余勞動力的比較好的方式。

  (4)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積極推進當前鄉鎮企業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使目前的鄉鎮企業能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人員。

  (5)由于現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都轉移到城市不現實,因此,必須加快小城鎮建設,使農村千千萬萬小城鎮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基地。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

  1.建設小城鎮的意義小城鎮界于大中城市和鄉村之間,在城市的技術、信息、人才及其它生產要素的流動方面,可以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由于地緣關系緊密,農民進入小城鎮比進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及其它成本要低一些。更重要的是小城鎮發展有利于鄉鎮企業和農村人口的相對集中,較為迅速的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大量地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

  2.小城鎮建設的具體實施。

  (1)對小城鎮的發展要作出全面、科學合理的布局和規劃從宏觀上講,小城鎮的建設必須科學合理,應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如人口、資源、交通、通信、經濟結構特點以及市場發展前景等建設小城鎮。從微觀上講,還要做自身的科學規劃,新建小城鎮要功能完善,特色突出。

  (2)改革農村金融體制

  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明確提出縣域內銀行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在加強監管和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前提下,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

  (3)小城鎮的發展要同農村的工業化進程協調起來進行發展小城鎮是實現農村城市化的一種主要方式,而農村城市化和工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過程,因而必須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金秋時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圓滿閉幕。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新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及重大原則,制定的方針政策更加科學,更加契合8億農民的意愿,與十六大為二十一世紀頭20年中國發展規劃的美好藍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相輔相成的。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應該說我們已具備了向既定目標奮進的實力和能力,但同時也存在著種種困難與障礙,特別是“三農”問題,如不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低,增長慢的問題,那么十幾年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只是一個玫瑰夢了。

  我國人口絕大部分居住在農村,農業生產力落后,勞動生產率低,農民的生活水平明顯低于城鎮居民。我國的農業資源絕對數量多,但人均數量少,人口基數大,人口膨脹形勢嚴峻,生態破壞嚴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多方面的威脅。這些威脅因素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們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一、農村實現小康面臨的問題

  (一)人口問題

  中國全國十三億多人口有百分之七十居住在農村,農村人口的高速增長帶來的必然是糧食問題、耕地問題、環境問題。中國農業長期以來以相對緊缺的資源,承擔著巨大數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產。人均占有耕地僅為世界的二分之一,美國的九分之一,加拿大的二十分之一,澳大利亞的三十分之一,但卻擔負著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糧食供給[1]。

  (二)農業資源問題

  1.水資源水資源是制約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自然因素。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在短時間內難以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在正常情況下,全國年缺水總量為300至400億立方米,每年有1億至3億畝農田受旱[2]。

  2.土地資源建國后,我國人均耕地呈明顯的遞減趨勢,從五十年代的2.7畝降到六十年代的1.9畝,七十年代的1.56畝,八十年代的1.5畝,2005年的1.4畝。根據國家土地資源部門的專題調研報告,我國人均耕地已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其中,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人均耕地警界線的縣占全國的約百分之七十。土地的沙化速度雖然有所放慢,但每年因為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3]。

  (三)由于現行的農村土地政策使得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過小,導致農產品質量不穩定,中國剩余農產品只能一直處于初級產品的供需循環上,農產品的附加值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中國大部分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從而使中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許多農產品將失去競爭力。如果我們在生產規模和結構上不及時采取相應對策,我國的農產品市場將受到重大沖擊,從而可能引起農業生產的滑波和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力產生長期不利的影響。

  (四)農業生態環境問題

  1.森林資源。盡管中國森林總面積居世界第五,但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人均森林面積和儲積量均位于世界120位以后,森林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挑戰[4]。

  2.草地資源中國人均草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33.1%,而且由于超載過牧,亂開濫墾,草原破壞嚴重,生產力低下,草地資源的綜合優勢和潛在生產力未能有效發揮,牧區草原生產率僅為發達國家的5%到10%[5]。

  3.濕地面積不斷縮小三江平原五百萬公頃的自然濕地目前僅剩二百多萬公頃,且有瀕臨消失的危險。僅40年來,我國沿海地區大約喪失海濱灘涂一百萬公頃,相當于沿海濕地總面積的一半[6]。

  4.農業環境污染隨著人口增加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資源消耗加快,工業、交通、“三廢”及城市生活排污量日益增加,鄉鎮企業的興起和農業生產上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等,使我國的大氣、水質、土壤等農業環境大半受到污染。近幾年來,僅受到工業“三廢”污染,和受到酸雨危害,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數百億元。

  二、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應對之策

  以上分析表明,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已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為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1.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概況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現在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以夜記。八十年代以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大量的民工流向城市,特別是流向較發達的地區。要使中國農村人口分享到經濟增長的好處,就要降低農業人口,我國要實現現代化,首先必須大量轉移農村人口。

  2.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艱巨性由于傳統農業部門勞動力供給的近乎無限性及城市體制改革,城市也存在著大量的下崗人員和城市本身每年新成長起來的新的勞動人員,再加之“入世”后,相關行業受到沖擊,使得城市經濟的發展所能吸引的新增勞動力的余地極為有限。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措施。

  (1)打破現有的城市戶籍管理制度這種對農民“畫地為牢”的管理體制是對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嚴重扭曲。要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國際通行的慣例,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流動戶籍制度,即任何人,只要他在一地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就有資格辦理暫住或長住證,并依法享有當地城市居民應當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

  (2)在農業內部加速調整結構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土地集約型的農業產業。如目前我國有競爭優勢的養殖業、水產品、畜牧業、花卉、蔬菜業等,使農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首先在農業內部解決。

  (3)發展對外勞務輸出國際上的勞務輸出,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如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每年都從勞務輸出中獲取了巨額的外匯收入。而我國的勞務輸出近幾年快速發展,結構和地區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因此,努力擴大對外勞務輸出,是廣大農村轉移剩余勞動力的比較好的方式。

  (4)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積極推進當前鄉鎮企業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使目前的鄉鎮企業能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人員。

  (5)由于現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都轉移到城市不現實,因此,必須加快小城鎮建設,使農村千千萬萬小城鎮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基地。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

  1.建設小城鎮的意義小城鎮界于大中城市和鄉村之間,在城市的技術、信息、人才及其它生產要素的流動方面,可以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由于地緣關系緊密,農民進入小城鎮比進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及其它成本要低一些。更重要的是小城鎮發展有利于鄉鎮企業和農村人口的相對集中,較為迅速的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大量地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

  2.小城鎮建設的具體實施。

  (1)對小城鎮的發展要作出全面、科學合理的布局和規劃從宏觀上講,小城鎮的建設必須科學合理,應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如人口、資源、交通、通信、經濟結構特點以及市場發展前景等建設小城鎮。從微觀上講,還要做自身的科學規劃,新建小城鎮要功能完善,特色突出。

  (2)改革農村金融體制

  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明確提出縣域內銀行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在加強監管和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前提下,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

  (3)小城鎮的發展要同農村的工業化進程協調起來進行發展小城鎮是實現農村城市化的一種主要方式,而農村城市化和工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過程,因而必須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陳耀幫主編《可持續發展戰略讀本》中國計劃出版社

  [2]2007年11月19日中國發展門戶網

  [3]北青網,2007年04月13日6

  [4]CCTV.com,2007年11月19日

  [5]中國科技資源共享網

  [6]CCTV.com,2007年11月09日

  [7]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

  [8]2008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

  推薦期刊:比較好發農業類核心期刊有哪些呢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