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0-2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50%以上,農業經濟的發展決定了我國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地區的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生活水平有所增加,但受管理思想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經濟管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50%以上,農業經濟的發展決定了我國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地區的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生活水平有所增加,但受管理思想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經濟管理水平仍然很落后,甚至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诖耍疚木托罗r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展開研究,相應提出了幾點管理對策,從而為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做貢獻,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農民問題,經濟管理
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的問題非常突出,城市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是這一問題的突出表現。一直以來,農村地區環境閉塞,人口不集中,基礎設施差,吸引投資能力也差,種種因素都導致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活質量較城市居民差。新農村政策后是黨和政府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也切實拉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此,建立并完善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非常必要。
1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1.1農業經濟管理思想落后。
在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以現代化、產業化、可持續化為指導思想。對此,中央政府也出臺了很多文件用于配合和指導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我國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科學素質不高,對這些方針、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導致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貫徹落實。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也不高,執行能力不足,簡單地認為發展農村經濟就是生產和經營,沒有樹立管理意識,在實際管理中出現了原本可以避免的漏洞,這就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2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在短期內,農業經濟帶來的收益遠小于工業經濟。因此,長期以來農業經濟管理都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農業經濟管理的體制也非常落后。很多農村地區仍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沿用以往的經濟管理模式,一些地方的農村經濟還沒有擺脫家庭作坊模式,相互間競爭激烈,沒有實現合作共贏,導致農村經濟的發展沒有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甚至又出現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管理模式不匹配的問題。
1.3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偏低。
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是落實各項農業政策的主體,其業務素質也決定了農業政策的實施效果。目前,很多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業務素養不夠高,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農村經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要求經濟管理人員要具備更高的信息技術素養、現代經濟管理經驗,但很多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沒有跟上這一轉變,開始跟不上農村經濟發展轉型的速度;(2)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個人素養問題,很多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態度不端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甚至不按上級要求落實各項工作,這就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完善對策
2.1更新農業經濟管理思想。
針對農業經濟管理思想落后的現狀,必須要盡快做出轉變,以適應社會經濟變化的需求,主要應促使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樹立以下思想:農業發展要轉變觀念,建立新型農業經濟結構,把農業經濟發展從以往的經濟、糧食作物交易轉變為各種附加產品、初級加工等綜合性農業經濟模式,實現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農產品的多元化發展。要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使農業經濟的發展質量符合市場經濟建設的要求。
2.2優化農村經濟管理體制。
農村經濟管理體制的優化,是農業經濟管理的重點,從我國農村經管理的現狀來看,其管理體制的完善須從生產、加工和經營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生產,現代化是主要方向。在當今社會,任何行業的發展都要以技術為支撐,而在農業領域,大型農業企業將對農村生產進行集約化管理是必然趨勢。如生產設備的現代化,這是生產現代化的最直接體現。在美國,農作物的種植、施肥、噴藥等都實現了機械化,少量農業人員依靠先進機械管理大片土地。我國農業現代化起步較晚,但絕大部分地區也已擺脫了人鋤牛耕的生產方式,實現了機械化耕種、收割等,在將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仍是一個重要方向,當然,這也需要土地制度的配合,首先形成大規模種植的局面。區域聯合化生產也是生產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例如,將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整合,實施聯合生產、一體化生產,從整體上提高生產質量。
最后,生產必須滿足市場的需求,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必須深入了解市場需求,把商業經營和農業生產相結合,實現訂單式生產,避免產品過剩。其次是加工,創新化是主要方向。目前,各行各業都在強調創新,農業經濟也不例外。農產品加工的創新方向是深加工,賦予產品更多的附加值,進而提高產品利潤。例如,利用農產品的獨特性打造特色品牌,或對農產品的包裝精細精細化設計,提高農產品的格調。但需注意的是,農產品的價格應與其質量相符合,避免進行一些浮夸卻不符合農產品定位、特質的創新設計。農產品的加工還要講求技術性,例如,可以將大米加工成米糕、糕餅等提高其附加值。再次是經營,現代化是主要方向。經營的現代化就是將傳統的經營方式進行現代化轉型,例如,把農業生產和商業經營結合起來,帶動區域餐飲業、旅游業、運輸業的發展,進而又帶動區域農業的發展。又如,實施網上經營,把線上訂單和線下配送結合起來,帶動物流管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2.3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分工也越加細致,因此,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也要分以下幾點進行。首先是最廣大勞動力隊伍的建設。對于一線勞動力而言,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表現為農產生產科技含量的提高,這就要求廣大勞動力必須熟悉現代農業生產裝備的操作。因此,相關機構要對廣大勞動力進行系統培訓,使其了解和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掌握先進設備的操作方式,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可靠基礎。其次是技術員隊伍的建設。相比于一線勞動者,技術員必須更加深刻地了解農業生產新模式的原理,各項科技設備的使用、維修。
可以從各高校的對口專業引進專科人才,并對現有的技術員進行培訓,共同充實技術員隊伍。同時,技術員隊伍也是經常接觸一線勞動者的群體,也要接受一定的溝通、服務教育,以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勞動人員。最后是管理型人員的建設。管理型人員應具備良好的經濟管理能力、經濟分析能力、生產分析能力等,有較高的素質要求。管理隊伍的建設,要以能力為主、學歷為輔,將高素質人才充實到管理隊伍中,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
2.4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轉型。目前,各個行業都在強調信息化轉型,農業因生產方式的局限,在信息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勢,其信息化程度也不高。農業信息化轉型的實施,首先要利用信息技術對市場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對市場動向進行分析,了解市場需求及變化趨勢。其次,要對農業資金進行合理分配,根據各個生產環節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資金。最后,運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革新,如利用互聯網了解最新的飼養技術、種植技術,根據區域情況進行調整,然后運用到實踐上等。
3結語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仍存在很多問題,對此,我們應對這些問題進行理性認識,從轉變思想、優化體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市農業經濟沿著高效、穩定的方向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切實推動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冀海燕.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3(15).
[2]王麗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之我見[J].現代經濟信息,2013(02).
[3]楊愛民.影響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資本深化因素實例探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07).
[4]張輝.淺論我國現代經濟發展的意義及途徑——基于農業發展論述[J].現代商業,2016(06).
[5]王軍,王夷平,許春艷,等.農業經濟轉型背景下復合型農經人才培養探討——基于職業能力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15(26).
[6]劉文峰.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6(42).
相關閱讀:比較好發農業類核心期刊有哪些呢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