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術期刊之使命與學術生態危機的碰撞
發布時間:2013-04-0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216次
摘 要: 學術期刊不同于非學術期刊,它有它的光榮使命,它不應該是艱深晦澀又枯燥無味的純理論,可以清高但不能高不可攀,更不可以孤芳自賞,它應該像沙漠里的一股清泉,給人清新的感覺,讓人們看到生機與未來。
學術期刊不同于非學術期刊,它有它的光榮使命,它不應該是艱深晦澀又枯燥無味的純理論,可以清高但不能高不可攀,更不可以孤芳自賞,它應該像沙漠里的一股清泉,給人清新的感覺,讓人們看到生機與未來。
先來大概了解下學術期刊與非學術期刊的區別:
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以學術論文為主,而非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則以文件、報道、講話、體會、知識等只能作為學術研究的資料而不是論文的文章為主。由于《總覽》選刊的依據是 “ 載文量多 ” 、 “ 收錄量大 ” 和 “ 被引次數多 ” ,并不強調學術期刊與非學術期刊的界線,對此自然也就沒有進行嚴格區分。具體說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學術與非學術不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
即使學術期刊面對學術生態危機,作為學術成果刊發與傳播的重要平臺的學術期刊當然不能冷靜旁觀,而應有所堅守、有所作為。
人們往往將學術機構喻為“象牙塔”,意謂其純凈高遠。然而近年來持續出現的諸如學術論文抄襲、數據造假、科研基金腐敗等學術亂象,不斷沖擊著世人對學術的敬意與想象。我們周遭的學術生態直線下滑,以至于清華大學劉東教授感嘆當今的學術生態有時候“簡直就被污染得讓我們透不過氣來,簡直就被損害得讓我們椎心泣血”。
當下的學術生態危機首先表現為學術目的危機。對學術的向往,本應源于對真理的追求、對社會的關懷。大學里,并不缺少心懷教育理想與學術志向的學者,然而,他們的處境卻令人堪憂。迫于科研考核的壓力和各項量化指標,青年教師往往成為“工蜂”,甚至相當一部分高校教師著書立說時只有“課題意識”而無“問題意識”。現在的年輕人學歷越來越高,但其求學、做論文往往出于當下的利益驅動,內心并無對學術的向往,對科學的殿堂、真理的殿堂不存敬畏,對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毫無擔當。
其次表現為學術道德危機。堅守學術道德是維護學術生態環境的根本,是抵御金錢與權力的最后一道防線。章太炎先生曾論及兩種社會腐�。阂环N是外在的“土崩”,另一種是內在的“魚爛”。表面光鮮、內臟腐爛的“魚爛”較之“土崩”更為可怕,它產生于人們內心道德天平的失衡。學術道德失衡是最可怕的學術生態危機,它會蔓延為學術生態的“魚爛”,從而徹底毀滅學術發展。
再次表現為學術評價與管理危機。過去的學術評價主要是同行評價,同行對文章質量大都心中有數,評價過程不煩瑣,結果大體公正,真正高水平的學者可以破格提拔,脫穎而出。而現在的學術評價往往以權力為本位,各種學術資源,包括學術榮譽、職稱評審、學位授予權等,均掌控在各級行政部門手中,而各級行政部門對學術評價往往采用量化管理的辦法,把著作和論文按出版單位分為不同級別進行打分。甚至,誰能拿到政府的社科基金項目,誰得高分。其結果是項目活動家吃香,認真治學者反被冷落。
面對學術生態危機,作為學術成果刊發與傳播的重要平臺的學術期刊當然不能冷靜旁觀,而應有所堅守、有所作為。事實上,學術生態危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學術期刊顯露出來的,如一稿多發、論文剽竊、低水平重復等。而要重構學術生態秩序與學術尊嚴,學術期刊責無旁貸。
首先是引導學術方向。學術期刊往往通過其辦刊宗旨與用稿取向來體現其學術傾向和學科特色,并由此直接影響學者的研究方向。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加強選題策劃,引導學者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突出問題意識,尤其要直面重大現實問題。
其次是弘揚學術道德。學術期刊對學術成果的問世往往擁有最終裁決權,甚至可以說,學術期刊操控著整個學術生態環境。弘揚學術道德是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學術期刊應當恪守學術良心,加強自律。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發出了《關于加強學術期刊從業人員自律的倡議》,筆者深以為然。如果所有的學術期刊都能負起責任,對凈化學術生態環境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最后是匡正學術評價。學術期刊,尤其是專業性學術期刊具有學術成果評價的功能。當前絕大多
數學術期刊從形式上都遵循了所謂的學術規范,然而,形式上的規范化只是判斷學術水準的最低標準,內容上的言之有物和觀點上的真知灼見,才是學術期刊對學術論文水準的判斷依據。學術期刊應該堅守學術為本的理念,一本優秀的學術期刊,必須具備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培養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是涵養學術公信力與影響力。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