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8-0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下面是兩篇林業科研高級職稱評審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退耕還林推動農業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探討了大力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發展策略,第二篇論文介紹了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針對當前存在的思想認識不足、退耕農戶對退耕林地管護不力等問題給
下面是兩篇林業科研高級職稱評審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退耕還林推動農業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探討了大力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發展策略,第二篇論文介紹了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針對當前存在的思想認識不足、退耕農戶對退耕林地管護不力等問題給出了對策。
《退耕還林推動農業經濟長期穩定增長》
摘要:自我國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在生態環境以及農民經濟收入方面均獲得了一定成效,但退耕還林仍然是一項政策性的工程。為了更好地解決退耕還林區域長遠的經濟發展問題,必須在政策落實的同時,大力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的產業。就目前而言,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此,本文詳細分析了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問題;思考
通過多年的實踐證明,退耕還林工程是優化生態環境的最直接、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時也是幫助偏遠貧困山區的人民群眾真正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伴隨退耕還林工程的深入開展,廣大群眾干部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升,這也促使農業結構有著明顯的改善和優化,間接提升了農民的收入。但是,近些年因退耕還林補助的相繼到期,后續產業問題顯得越發突出。對此,本文以貴州省為例,闡述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策略。
1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問題
1.1文化程度偏低,其他產業發展能力較弱
大多數農村地區的農民文化程度偏低,導致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最終形成一個貧困發展循環圈[1]。因為農村人口數量龐大,再加上許多農村居民文化程度較低,這一現象也充分證明了當前農村地區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不理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會向農村提供任何的幫助都顯得非常局限,另外因為農民文化水平較低的緣故,導致許多村民對于新鮮事物的理解存在偏見,對于一些前期需要投入的產業認為無參與價值,導致在退耕還林之后,許多村民無其他產業可以參與,最終經濟效益不斷降低,從而呈現后續產業發展問題。
1.2思想保守,很難取得突破
受文化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許多的貧困地區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小農意識,在思想觀念方面落后,并且非常保守。在傳統理念的影響之下,許多的農民仍然堅持著一門一戶的生產生活格局,導致許多農村缺乏團隊協作意識。因為當前退耕還林的許多產業都屬于團體性的產業,這樣必然導致許多農村地區無法有效的開發產業,最終形成嚴重的經濟發展阻礙[2]。另外,因為退耕還林開始時有政策方面的補助,導致一些群眾習慣性形成了“等、靠、要”,突然因為補助政策到期,導致思維層面的慣性,最終無法突破保守思想,導致存在著嚴重的經濟收益問題。
1.3資金的來源單一
我國政府所實行的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大型、系統性工程,需要龐大的經濟基礎作為基本保障,假設沒有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便無法保障工程的順利進行。我國退耕還林的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的財政支出,但因為我國人口基數過于龐大,導致人均占比并不高,再加上資金是由上至下進行分配,最終農戶并不能獲得充足的資金,這也導致許多想要創業的農戶缺乏創業資金,再加上退耕還林之后補助有一定的時限,國家補助到期后導致大部分林農生活方面都存在困難,最終無法參與到各種后續產業當中。
2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問題的具體對策
2.1加強教育建設,改變思想觀念,積極響應政府號召
我國一直在針對農村地區的現狀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并且在退耕還林政策到期時也出臺了一些持續性幫助的政策,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但就當前的實際狀況而言,這一項任務仍然相當艱巨。對此,需要充分展現土地的資源優勢,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統一性協調原則,應用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的持續發展,最終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性目的。退耕還林的后續產業必須結合農村發展工程而定,需要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而選擇。例如,可以將退耕還林和林下種養殖相結合,推廣林下養殖、種植的新型生態農業模式,不僅增加了林農的收入,同時還可以穩住民心。保住綠水青山,也就保住了金山銀山。
2.2加強監督力度,讓退耕還林落到實處
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需要大力發展紙漿、木材等加工生產業,并為退耕還林之后的后續產業提供有力的支撐。但在其發展過程中,政府應當加大監督力度,尤其是在森林開發的合理管理當中,務必保障森林資源的可循環、持續性開發,而不是隨意亂砍濫伐。另外,還可以選擇適當的地段由政府主導建設相應的加工市場,提升林業副產品的銷售途徑,促使退耕之后農民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途徑,并消除各種后顧之憂。政府還需要適當加大針對性的資金投入,而不是廣泛性的普及補助,例如可以將資金投入到市場的開發以及建設當中,從而保障整個地區農業市場空間。
2.3理清思路,尋找后續產業切入點
針對貴州省各地實際情況,需要針對性的開展退耕還林的后續產業工作。貴州省具備發展特色旅游的優勢,所以各地可以結合當前退耕還林工程的大發展環境,大力推廣特色果園、特色旅游區等經濟項目,并借助龍頭企業,大力扶持當地的退耕農戶長遠發展,加快后續產業發展效率。
3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當前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尋找問題的本質與根源,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做到真正的退耕還林,為參與退耕還林農戶提供更多的商業機遇,從而真正推動我國農業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皓,王偉,朱永明,等.退耕還林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河北省以保定市淶水縣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04):263-267.
[2]丁娜,張紹文,程寶棟.國有林場后續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6,36(07):149-154.
作者:劉邦發 單位:大方縣六龍鎮六龍林業站
《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概述安康市漢濱區早陽鎮退耕還林概況,針對當前存在的思想認識不足、退耕農戶對退耕林地管護不力、缺乏統一的整體規劃布局、鎮(村)2級工作力度不足等問題,剖析原因,并進一步提出對策,包括加強早陽鎮整體規劃;加大技術指導和宣傳;加強區、鎮2級林業干部隊伍建設等,以供借鑒。
關鍵詞:退耕還林,陜西安康,漢濱區,早陽鎮
近年來,城鎮化、建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速度也不斷加快,人口增長速率降低,老齡化加J陜。隨著脫貧計劃的實施,如何調整漢濱區兩山區域產業布局、發展規劃,是影響當前以及今后兩山區群眾生活和發展的大事。作為山區,退耕還林是首要選擇。早陽鎮地處漢濱區東部,產業結構落后,與實際地理環境不協調,導致經濟發展緩慢。本著促進本轄區協調林業產業發展與適合當地群眾生存、解決致富脫貧之路的精神,在轄區退耕還林工作現場和群眾中調查的基礎_卜,經深思熟慮之后總結分析出早陽鎮退耕還林項目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看法。
1漢濱區早陽鎮退耕還林概述
1.1早陽鎮概況漢濱區早陽鎮由原前進鄉、共進鄉合并而成;位于漢濱區東部,南鄰漢江、316國道穿境而過;轄區204.skm=,22個行政村31000人,典型的山區鄉鎮,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早陽鎮自古以林業,特別是以核桃、拐棗、積殼、蠶桑種植業經濟為主體。受山大人稀、南北跨度大、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區域經濟文化落后貧困村巧個,卻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階梯分布。大體可分為鄰漢江的7個村經濟發展較好、中段10個次z,s個北部落后。早陽鎮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勢起伏,溝壑縱橫,造成交通不便。由于山大坡陡,耕地坡度大耕種落后,較好的多墾于山頂。田地坡度較陡,不積水;土地整修之后也因無地表徑流,地下水位深,而無法實施灌溉。該區主要分布著砂土,其有機質含量及養分貯藏量低,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如今當地居民多種植玉米、油菜、魔芋和烤煙,立業主要是核桃、拐棗、積殼、蠶桑等,大多數居民生活糧油以購買為主,但仍有部分人仍然在溫飽線附近徘徊,生活困難。
1.2早陽鎮退耕還林現狀1999年西部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啟動,為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早陽鎮全鎮1999年、200s年2個年度實施退耕還林生態林122hm=、經濟林24.02hm=,大多以側柏、速生楊、桑樹為主,實施生態林政策兌現每年度兌付金額達到22877s元;經濟林每年度政策兌現每年度兌付金額達到47s0。元;全鎮涉及10個村1000多戶農民,但是其現狀未達到逾期經濟和生態效益。200s-201s年,全鎮實施漢江綠化和經濟林果園建設共計逾1333.33hm=,以側柏、核桃、積殼、油桐、油橄欖為主。截至2015年,實施的退耕還林實現了改善環境的目標,沒有實現經濟效益的目標。2016年,隨著國家脫貧計劃的啟動,相關政策要求,政策的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僅2016年全鎮實施退耕還林和經濟園建設逾666.67hm=,達到了以前面積總和的500Io,以核桃、拐棗為主。截至2016年底,全鎮綠化和經濟建園逾2000hm=。大面積實施經濟建園和退耕還林,缺乏整體布局和規劃,存在盲目、跟風栽植現象。
2早陽鎮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
2.1思想認識不足一是由于農民的知識結構不同,覺悟不同,對退耕還林的政策了解不透徹,主要依靠政府推動;二是部分年輕人所處的實際環境不同,對退耕還林的理解、預期和各自對未來的規劃不同,從而在工程實施中表現各異f31。三是多數家庭或因家中沒有勞力管護林地,在退了很多地后仍不經營管理。
2.2退耕農戶對退耕林地的管護不力一是多數農戶對退耕林地抱以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二是退耕后產生經濟效益周期長,年輕勞動力轉移輸出,導致當地勞力不足。三是退耕還林初期不合理的間作套種,很多人將樹栽植于樹檔中間,從而無法對苗木進行管護,導致苗木生長慢甚至大量死亡。四是大面積的鋤草、施肥、防病蟲害增加了農民的林地管護工作量,群眾不愿意投資投勞增加成本f}l。五是缺乏有效的灌溉系統設施,遇_卜氣候干旱,導致林木的成活率降低,群眾反復補植補栽使群眾缺乏信心。六是缺乏長遠、可持續、可循環的規劃。
2.3缺乏統一的整體規劃布局一是沒有根據實際的地理環境選擇適合的樹種,導致病蟲害的發生率提高,經濟效益低下;二是放任群眾的自我選擇,缺乏全鎮性質“一村一品”的具體規劃,導致栽植的盲目性、跟風性;三是缺乏集約經營理念,導致管護的時間、質量、標準不統一;四是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人投資種養結合、種游結合、種銷結合的合理規劃。2.4鎮、村2級工作力度不足一是鎮政府林業工作者錯位和缺失。在退耕還林工作中,鎮從事林業工作人員少,既要忙業務工作又要忙包村工作,由于指導和督促不到位,導致各村在退耕還林工作中出現技術指導不到位、敷衍了事等問題。二是政府工作的態度和方法導致自身工作的被動和對村級工作指導的缺位}s}三是由于各村村委班子素質和責任心不同,缺乏能動性和自主性。四是自然災害嚴重。對于退耕還林最大害莫過于自然災害。由于連片還林,尤其是經濟林,在天干雨澇不均勻的時候,直接危害到幼林的成活和生長。
3存在問題的原因
3.1農民整體素質不高一是當地留守農民多為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缺乏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的發展意識;二是大部分農民迫于生計,將大量現金投向耐用消費品領域,不切實際,不利于農業林業發展;三是即使政府發放了政策宣傳資料,當地農戶仍對政策及政府宣傳的無法理解;四是缺乏對目前生活的規劃,大多農戶退耕只是為了拿到補助金,沒有做好當前與今后的有效銜接,對后期的生產和發展更是沒有進行規劃;五是受傳統觀念束縛嚴重,嚴重依賴土地,甩不掉傳統思想包袱f}l3.2村干部隊伍良蕎不齊一是村干部受教育程度較低。全鎮22個行政村,村黨支部班子成員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年齡偏大,35歲以下的占100Io,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90I0。二是對政策的理解不夠。有相當一部分鄉村干部對退耕還林政策不理解,不明白今后的建設發展方向。三是村干部為民服務的意識不足。因政府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導致村干部在為民辦事時有心無力。四是退耕還林工作缺乏靈了舌h},種苗的統一調運和植苗的時間不一致,造成干苗、死苗的情況嚴重。
4對策
4.1加強早陽鎮整體規劃加強產業整體布局規劃,是決定一個地方當前乃至以后很長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關系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群眾安居樂業和轄區的穩定f}}l。因此,在規劃布局_卜,首先一定要做到實地調研選擇適合當地種植有發展前景的苗木,結合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的市場需求,結合各村的實際情況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產業的合理布局,切實做到不能讓產業重復建設,導致供大于求現象、勞民傷財現象。其次做好遠景規劃還要加大土地流轉集約經營,成熟一塊建一塊,做到統一管理、統一質量。最后布好后續產業對退耕還林的支撐,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4.2加大技術指導和宣傳一是加大技術指導。一方面是曰司管理在栽植苗木時栽植技術指導和栽植后苗木階段性管護指導,解決重栽輕管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加強病蟲害防治、自然災害預防指導。二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對退耕還林的認識和理解,明白目的意義;提高群眾的參與性、自覺性和重視程度。4.3加強區、鎮林業干部隊伍建設一是區、鎮2級林業干部隊伍建設是決定此項工作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此項工作林業專職干部的增加,是保證該工作好壞的基礎。二是完善體制是保證工作科學性、有序性、嚴謹性的基礎。一,”,用兼職干部管理此項工作,造成工作_卜的顧此失彼,導致崗位缺失、工作延誤。三是完善嚴格的相關檢查驗收機制,提高退耕質量,達到建一片成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的目的。
作者:唐偉 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早陽鎮農業綜介服務站
推薦閱讀:《世界農業》World Agriculture(月刊)1979年創刊,是一本集綜合性、時效性、實用性為一體的刊物,及時追蹤國內外農業領域的熱點、焦點問題,全面分析各類農產品供求形勢及價格走勢。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