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8-02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下面是兩篇植物保護類核心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植物保護研究,分析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第二篇論文介紹了病蟲害標本在園林植物保護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實現教學過程無界化。
下面是兩篇植物保護類核心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植物保護研究,分析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第二篇論文介紹了病蟲害標本在園林植物保護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實現教學過程無界化。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植物保護研究》
摘要: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很多生產者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利益,選擇使用高毒、高殘農藥,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嚴重威脅消費者身體健康和壞境可持續發展。植物保護(以下簡稱植保)作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博弈也越來越明顯,只有植保措施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友好了,才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才能保障農業生產及其產品質量安全。闡述了通過植保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措施及其他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植物保護;措施
植物保護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保障,在現代農業已離不開農藥的情況下,科學、綠色的植保技術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必要要求。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等法律法規的目的一致,就是要減少不科學用藥,從農業生產源頭防止農用化學品及植物病源毒素對農產品的污染,保障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1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
1.1生產者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偏低,偏愛高毒農藥
雖然農業部在高毒農藥的售賣、用藥量、用藥次數、用藥方法上有嚴格限制,但有些生產者為了追求短期利益,違規使用高毒、高殘甚至禁用農藥,而且很多生產者多年只使用一種農藥,使病蟲害產生抗藥性,想要繼續控制病蟲害就只能不斷加大用藥量,加之現在農藥品種繁多,一種藥劑多種商品包裝,生產者沒有專業知識很難辨別,施藥沒效就又不斷加大藥量和施藥次數,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
1.2現有種植模式導致污染惡循環
現代種植農藥的使用貫穿于整個作物栽培的全過程,尤其是反季節蔬菜和設施蔬菜,其實就是由農藥、化肥、農膜組合成的“有毒”微環境。大量的農膜、農藥、化肥的使用不僅造成土壤、水體的污染,而且使得新的病蟲害不斷出現,蔓延更快、危害更重、從而又不得進一步加大農藥的用量,形成“鴉片式治療”的惡性循環。
1.3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與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之間的矛盾
標準化生產要求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從種苗的選用、作物的栽培、田間的管理再到產品的收獲、儲藏、運輸都有統一的標準,這樣才能生產出高標準、高質量的農產品。然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民經營的土地規模小,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模式不僅很難滿足農業生產標準化、科技化的要求,而且也在無形中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提升。
1.4非化學防治,成本太高
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包括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農業防治利用栽培措施或選育抗病、抗蟲作物品種防治有害生物,歷史悠久,無需勞動力以外的其他投入,但單一使用效果不佳;物理防治利用電、光、輻射、力、溫濕度等物理因子對植物病蟲害進行防治,安全無污染,但投入成本較高,見效慢,不易徹底;生物防治利用一種生物對付另外一種生物,優點是只對標靶生物有害,對環境、魚類、蜜蜂及人類無害,但是防治過程見效慢,操作復雜,成本高;化學防治又叫農藥防治,其見效快,成本低,操作簡單,但高毒、高殘農藥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威脅。成本高、操作復雜、見效慢等特點就使得許多生產者在種植過程中生產者就只采用見效快、成本低、操作簡單的化學防治。
1.5監督管理體制不完善,基層監測缺位
目前,我國市、縣一級的監測設備存在運行成本高,檢測時間長等特點,而基層農殘監測機構存在缺位或職能職責分工不明確,執法力度不夠等情況,由于基層監管機構缺乏監測人員和監測設備,不能及時監測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情況或不能對生產者采取相應處罰,讓生產者抱有僥幸心理,忽視農產品質量安全。
2綠色植保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
2.1綠色植保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是一個植物病蟲災害極易發生的國家,據統計在我國易發生且能對農作物造成嚴重影響的病蟲害多達1600多種,其中能造成大面積作物受損、嚴重損害經濟發展的病蟲害有100多種。這些病蟲害的發生使農作物大量受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而這些病蟲害一旦爆發,可使我國每年損失糧食1000多億kg,棉花作物損失2億kg,水果蔬菜等更是不可計數,直接對經濟損害高達5000億元。因此有害生物的防控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對病蟲害的防治應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植保技術,便可以大大降低農作物的病蟲害爆發,甚至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收益,減少損失。而綠色植保是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友好的植保方法,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能有效保障農業生產及其產品質量安全。
2.2從源頭禁止高毒、高殘農藥
用法律的手段從源頭禁止高毒、高殘農藥的生產和經營,是控制高毒、高殘農藥流向市場、流向餐桌最有效的方式。
2.3預防為主,生態防治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蟲品種,調整品種布局、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選留健康種苗、輪作、深耕滅茬、調節播種期、合理施肥、及時灌溉排水、適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園衛生和安全運輸貯藏等;物理防治,曬種、熱水浸種,利用昆蟲趨光、趨色性,懸掛殺蟲燈,張貼有色板等;生物防治,推廣百僵菌、蘇云金桿菌,釋放寄生蜂等,達到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目的。
2.4科學合理的化學防治
根據病蟲害發生的種類,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防治,根據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嚴格掌握最佳防治時間和農藥用量。防治中做到交替用藥,延緩病蟲害產生抗藥性。根據天氣、設施合理選用噴霧法、煙霧法等施藥方法,嚴格執行安全使用農藥操作規程,禁止使用高毒、高殘及禁用農藥。
3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其他措施
3.1推行規;a業化經營,統防統治
推行規;、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統防統治,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是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的關鍵抓手。采用金融機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方式,統一機具、統一農藥、統一時間、統一人員,完全排除使用劇毒、高毒農藥和盲目用藥的可能性,提高作物的安全生產水平,節本增收。
3.2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行責任倒逼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產地、農產品生產、農業投入品使用及監督檢查均有嚴格的規定,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保護農產品產地,規范農產品的生產和投入品的使用,嚴格執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利用“產地準出”制約農產品在生產、儲藏、運輸過程中的規范化管理,保障上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利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約農產品經營者明確農產品市場銷售相關主體義務,履行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建立入市銷售檔案、市場檢查、信息報告等。農產品的“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的無縫連接,嚴把農產品生產、收獲、儲藏、運輸、上市質量關,做好全過程記錄,強化落實每個環節責任人責任,簽訂產品質量承諾書,實行責任倒逼,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嚴肅追究失職瀆職人員責任。
3.3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個系統的工作,并不僅限于農產品上市的“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具有一套科學完善的檢測機制,也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條件。檢測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對檢測工作進行規劃和部署,逐漸進行完善,建立一個從上至下的監測體系,嚴控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確保從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儲備運輸等環節都能實現有效檢測,增強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的自律意識。同時檢測部門還應采用先進的科學儀器和設備,加強檢測人員的培訓,提高農殘檢測儀器的監測的精度和范圍,提升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業務能力,整體加強檢測隊伍建設。
3.4全程監管,建立追溯系統
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用一個云端數據中心將生產者、監管部門和消費者連接起來,制定追溯制度,實現全程監管。生產者制定標準化生產規程,建立投入品、農事生產檔案,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理念貫穿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發現產品質量問題,質量追溯負責人從產品運輸、貯藏、收獲、農藥使用、肥料使用、灌溉水源逐一排查,最終找到產品質量變化的原因,并進行及時整改。
4結語
綜上所訴,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我國發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護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謹慎對待植保工作。不斷開發新型植保技術與落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措施,從根本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李明立,任萬明.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樹立植物保護新理念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2006,(5):4-6.
[3]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綠色農藥•綠色植保[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作者:劉文瑤 楊紅慶 單位:馬爾康市農業畜牧和水務局 茂縣農業畜牧和水務局
《病蟲害標本在園林植物保護的應用》
[摘要]本文以園林植物保護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為出發點,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結合教學和實踐經驗,從植物病蟲害標本的意義著手,闡述了各種病蟲害標本在園林植物保護課程的教學實踐功能,旨在指導專業教師改革和創新園林植物保護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病蟲害;標本;學習興趣;教學效果
園林植物保護是大中專院校園林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它以園林植物昆蟲及園林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識為基礎,通過了解園林植物病害防治技術措施,掌握常見園林植物病害和蟲害的診斷和防治方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在園林綠化的生產維護中具有很強的專業指導意義。在園林植物保護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一方面盡其所能傳授植物病蟲害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對植物病蟲害的診斷、監測及防治的能力,并把兩者有機結合,使學生既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但該門課程不乏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術語,這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直觀、鮮明的病蟲害標本不僅彌補了枯燥乏味的理論教學的短板,還因為其不受地域、季節等因素限制,讓師生觀察了解到昆蟲及病原物的形態結構、植物病蟲害的危害癥狀,使教學過程直觀化、立體化、生動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1病蟲害標本在教學實踐中的意義
《園林植物保護》是園林相關專業重要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術語多且抽象。教師難以純粹用語言描述各式各樣的昆蟲和植物病原物的形態特征,學生難以理解授課內容。如昆蟲學部分,同一個科、屬不同種類的昆蟲之間區別特征紛繁多樣,如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成蟲和幼蟲在形態特征上的區別,雖不難分辨卻顯得抽象,難以形成深刻的記憶;植物病理學部分,植物的病理性變化和病原微生物看不見摸不著,抽象的講授很難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與生產現實、各種標本和電子課件中的病征、病狀有機聯系起來,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何走出以上教學困境,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枯燥的問題生動化,從而提高植保教學效果,提高園林相關專業學生的知識轉化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應用服務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類植物病害和蟲害標本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的靈活、有效的應用。典型直觀的植物病蟲害標本能將抽象的病理現象具體化、形象化,鮮活的標本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加強學生對園林綠化中植保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因此,應十分重視病蟲害標本在植保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2植物病蟲害標本的種類
應用于植物保護學科課程教學和實踐的標本主要有植物病害標本和昆蟲標本。根據取樣部位和制作方法的不同,通常分為瓶浸標本、臘葉標本、干制針插標本、過塑標本和玻片標本等[1][2]。植物病蟲害標本能真實反映客觀實際,便于觀察,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浸制標本
浸制標本含植物病害和蟲害標本。病害標本主要是植物的罹病部位或組織(如果實),蟲害標本主要是將有害生物如體形細小,身體柔軟的昆蟲、卵、幼蟲、蛹等。將以上標本材料經過特殊的保色處理,以保持其色澤和癥狀,同時采用保鮮防腐劑,置于特定的密閉容器中,以達到長期保存的一類標本。
2.2玻片標本
玻片標本含植物病害和蟲害標本。病害標本主要是植物病原物如真菌、細菌、線蟲等的形態、結構、顏色等;蟲害標本主要是蚜蟲類、螨類等體型微小的昆蟲,以及昆蟲的觸角、足、外生殖器等。將以上標本材料通過制片的方法封固于載玻片內,以便永久地保存下來。玻片標本能形象、直觀地保存有害生物的形態特征,能供顯微鏡下直接觀察使用。
2.3針插標本
針插標本主要是植物蟲害(昆蟲)標本。其制作主要用于蛾類、蝶類、鞘翅類等成蟲標本的制作。根據不同蟲體的大小選擇不同型號的昆蟲針,經軟化蟲體、整姿展翅后,直接插入蟲體的前胸背板并固定裝盒的標本[3]。2.4臘葉標本臘葉標本主要是植物病害標本。一般利用吸水性強的紙張,將具有典型病斑的植物病葉等實物,在自然狀態下通過夾層壓制的方法,將實物標本中的水分逐漸吸干(陰干)或低溫烘干(40℃)的一種標本。同時夾入填好標簽,標記采集地點、品種、株齡、采集時間、采集人等信息。
2.5過塑標本
過塑標本一般指植物病害標本,尤其是指受害植物的葉片和花瓣。將其放在吸水紙中熨燙,在高溫下使其快速脫水而干燥,以保持原有的色澤,并用過塑膠膜將標本封存其中,便于保存和觀察使用。
3植物病蟲害標本的教學實踐功能
3.1實現教學方法直觀化
園林植保專業課中枯燥和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術語較多,實踐環節跟昆蟲、病理、農藥等打交道,鄉土氣息濃厚,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忽視該門課程的實際用途和重要意義。通過采集和觀察動植物標本,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成直觀的、形象的、可期待的實踐成果,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如栽種在校園內的月季和九里香,冬春季節白粉病發病嚴重。學生通過現場觀察、采集病部及病原物、制作切片、利用顯微鏡觀察病原物,肉眼可見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再結合白粉病菌的為害狀,把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能極大地鞏固學習效果。
3.2實現理論知識生動化
在動植物科學研究和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標本起著關鍵和重要的作用。其真實地反映各類生物的形態構造,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生物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習性,使抽象的知識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能正解認識、深刻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昆蟲的分類學習過程中,在對照分類檢索表等知識點的學習時,就可以相應地借助各種昆蟲標本,使學生對昆蟲綱各目、科、屬和種的基本形態特征進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掌握植物害蟲危害狀方面,光靠抽象的描述無法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印象,觀察標本,或親自采集、制作標本能夠起到“觸目驚心”的效果,加深學習印象。如光橘綠天牛幼蟲危害九里香枝干,主要表現在幼蟲鉆蛀植株的枝干,形成長的“隧道”,造成葉片發黃、脫落,甚至全株枯死。若在教學現場展示受害植株和健康植株,同時從受害植株的枝干內部找到天牛幼蟲,讓學生直接對比病健植株在葉片、枝干及整株形態上的區別,同時認識天牛幼蟲,了解其生活習性,掌握其危害狀,寓專業性和趣味性于一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3.3實現教學過程無界化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動植物和微生物的觀察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如地理分布、時間、空間及種群密度等。如危害朱槿的棉大卷葉螟,常見嫩葉因受到幼蟲危害導致葉片卷曲、穿孔,鮮見蟲體出沒;美國白蛾多發生在我國的京津冀豫及遼寧、山東、陜西一帶[4],在南方地區尚未出現疫情,故要理解其形態特征及為害狀等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我們將相應的標本嵌入式地靈活運用于以上教學中,使教學內容突破時空和種群密度的限制,實現教學過程無界化,能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媚.植物病蟲害標本在教學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5):1583-1584.
[2]趙玉華,鄭曉軍,王鄭軍.實驗室昆蟲標本的整理修復與保存探究[J].實驗室科學,2012,12(5):199-205.
[3]岳一兵,秦曉輝,周明冬.農業植物有害生物標本制作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15(5):39-40杜賓.
[4]司志國.園林植物保護[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7.
作者:藍木香 單位:嘉應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推薦閱讀:《中國植保導刊》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主管、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辦的植保專業技術刊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