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3-28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297次
摘 要: 這篇有機農業論文發表了有機農業的害蟲防治技術,在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當中有多少防治方法呢?論文分析了當下害蟲防治技術的現狀,并探討了進行綠色健康的有機種植的必要性,論文從傳統農業除害方式、物理除害和生物防治3個方面來詳細介紹了有機農業中防治害蟲
這篇有機農業論文發表了有機農業的害蟲防治技術,在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當中有多少防治方法呢?論文分析了當下害蟲防治技術的現狀,并探討了進行綠色健康的有機種植的必要性,論文從傳統農業除害方式、物理除害和生物防治3個方面來詳細介紹了有機農業中防治害蟲的各種方法。
關鍵詞:有機農業論文,害蟲防治,生物防治
1有機農業害蟲防治的相關概念及現狀
有機農業是指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只使用有機肥和畜禽糞便做養料,不使用化學藥劑殺蟲的種植模式。有機肥是使用植物殘渣和動物排泄物等非人工合成的肥料。有機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是農作物生長大量需要的元素。害蟲防治技術在有機農業種植中分為3類:農業種植技術、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其中農業種植技術是傳統的除蟲技巧,生物防治是科學發展后形成的有效技術,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害蟲天敵)和生物的代謝物殺死和誘殺害蟲。目前,農業中常見的殺蟲模式還是農業種殖技術和施灑農藥兩種方法�,F有的綠色的生物防治還沒有廣泛運用到農業中,甚至很多地方的農民沒有生物防治的新型概念。施灑農藥對地方農民來說依舊是最有效的防治害蟲的方法。但是這與目前日益提升的健康觀念是相違背的。為了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市場上出現了魚目混珠和虛假廣告的現象,將施灑化學肥料和噴灑農藥種植出來的作物說成是綠色食品。健康和綠色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和相應組織應該幫助農民盡快學會生物防治的方法,同時市場部門也要運用嚴謹考核標準和大力的執法力度維護消費者的安全和消費權益。
2有機農業中害蟲防治技術
2.1農業種植技術
農民通過口耳相傳的傳統除蟲經驗和自己多年的種植技巧,摸索出了對農產品無危害的除蟲方式。例如除草施肥、間苗養殖、更換種植品種、剪枝去芽等傳統的手工方式。這些方式方法是為了給作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除草施肥是為了提高作物與其他田間植物的競爭力。間苗種植有效防治了害蟲大面積侵犯作物的現象,更換種植品種是為了改善土壤結構,因為常年種植一種作物,會使土壤中該植物所需的元素慢慢消失殆盡,影響作物健康生長。剪枝去芽是為了提高作物的生命競爭力,同時又能提高產量。這些農業種植技術是間接地通過作物自身頑強的生命力來提高對害蟲的免疫能力
2.2物理上的防治措施
這些措施是人類的思想結晶,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不同之處在于,物理防治設計,更能體現人們的創造性。例如在大型果樹的種植上,常在樹干上刷上生膠和黏漆來粘住爬行類和飛行能力不強的害蟲。種植者會在作物縫隙放置一些水盆,用來淹死誤入的作物,水中會加入肥皂水或者油物來增大水表面的附著力,使誤入的害蟲不能再次起飛。農民在小面積種植作物時采用鋪蓋保護網的方式隔擋有害飛蟲和鳥雀,還用利用套筒來保護作物的根莖,防止根莖在底部被咬斷。還會用誘餌來制作小陷阱誘捕害蟲。物理上的防治措施被用在種植面積不大的情況下,這種防蟲方法大都無法一勞永逸,費時費力。
2.3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相對比前兩者更具科學性。在目前的生物防治上有2種方法:用生物來對付害蟲;用生物的分泌物來對付害蟲。在傳統的除害中已經分出了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蛇、青蛙、蟾蜍等生物對于所有的農作物來說是有益生物,在治理已經遭受嚴重蟲害的作物時,就得大力引進、放養害蟲天敵。有一些真菌細菌菌類的生物對于防治害蟲也是大有作用的,例如蘇云金桿菌被害蟲使用后,會破壞腸胃,使害蟲不能進食而死。在生物分泌物的害蟲防治技術上,會使用雄性或者雌性分泌的吸引配偶的物質來提煉為性誘劑,將性誘劑放置于陷阱中以此誘捕害蟲。運用害蟲喜歡的氣味來制作發出相同氣味的誘劑,例如有些害蟲偏好水果和動物腐爛的氣味,通過氣味的誘惑將害蟲消滅在陷阱中。
3結語
生物防治技術應該廣泛推廣到農業生產中,科研人員和農業耕作者應該一起努力將現代文明結合到傳統除害的技巧中,打造一個生態綠色的農業環境。只有利用健康的良性循環的種植方式,生產出來的食物才是綠色的、健康的。
參考文獻
[1]侯建文,趙燁烽.有機農業技術中的病蟲防治[J].南京農專學報,1999(4):39-43.
[2]劉子英,劉保明.有機農業中害蟲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03(4):69-70,73.
[3]鄭運章.有機農業中的病蟲草害防治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2(10):19-21.
作者:王寧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推薦閱讀:《農家科技》(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重慶出版社主管、重慶出版社、重慶市農委主辦的全國公開發行的農業科技期刊。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