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農業環境科學論文灌區建設在生態環境的影響

發布時間:2016-12-14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農業環境科學論文發表了灌區建設在生態環境的影響,灌區建設對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的破壞,論文介紹了灌區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了生態灌區建設的必要性,生態型灌區建設將成為新型灌區建設的必然趨勢。

  這篇農業環境科學論文發表了灌區建設在生態環境的影響,灌區建設對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的破壞,論文介紹了灌區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了生態灌區建設的必要性,生態型灌區建設將成為新型灌區建設的必然趨勢。
 

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摘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技術一直在不斷地發展之中,在農業發展到過程中灌溉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而由于灌區所形成的灌區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灌區的增加對于農業而言應當說是一件極為有利的事情,它可以節省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并能夠在絕大程度上解決農作物的干旱問題,但是這種灌區的形成對于生態環境而言就并非是那么美好的事情了。灌區的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顯而易見的,或者說任何的農耕事業本身就需要對生態環境進行一定的破壞才可以,只是灌區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大而已。

  關鍵詞:農業環境科學論文,灌區建設,生態環境,影響

  我國千百年來一直是一個農耕民族,其一直以征服大自然為自身的最高榮耀,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發現征服大自然本身實際上是有所謬誤的,最好的方式應當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因此我國在九十年代就開始實行了退耕還林政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過農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卻依舊存在。灌溉技術是我國農業方面所常用的一種技術,但是灌區建設對于生態的影響也是十分嚴重的,因此自我國開始提倡可持續性發展戰略以來其灌區的建設問題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就成為了天枰的兩段讓決策者難以下決定。筆者將通過本文來分析灌區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

  1灌區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對于傳統的灌區建設而言,其建設手段通常是以工程建設為主,這種建設的目的是一加大引水量從而增加灌溉范圍最終提高作物產量。但是這種建設并不考慮其周圍的生態環境,很可能對灌區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并且由于灌區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一般都是連鎖性的反應且這種影響是漸進方式的因此其對于環境的影響是難以恢復的。

  1.1灌區工程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灌區的建設一般都是利用蓄水工程、輸水工程、田間工程來為田區進行灌溉作業。這種建設本身就是會對于當地原有的水文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其原有的水系理念的執行受到嚴重的阻礙,并且會對灌區上下游水域的狀態進行極為明顯的改變。對上游而言灌區的形成會使得上游的水位提高從而使得水道內的淤泥進行沉積,也會因此形成積水。積水的形成又會對地下水的水位造成影響使其升高。這樣的現象必然會使得水道內水的流量增加,而下流的負荷也會隨之增加并且流動的速度也會因此而發生變化。這種現象需要利用人工進行調節否則對于當地的水文系統有著極為致命的影響。但是人工的調節如果長期實行的話就會使得水文的周期對人工調節的依賴性越來越大最終完全由人工而決定。這種改變會使得大自然的規律向人類屈從,而這種屈從也是造成許多自然災害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由于水文系統的改變對于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很多原本可以在這一區域沒生活的動植物很可能因為水文的改變為失去原有的家園甚至自身的生命,這就使得灌區的生物多樣化受到破壞,多樣性的物種也在不斷減少并且在嚴重的時候有可能造成生態的萎縮與退化的現象。

  1.2灌區非點源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灌區水生態系統受到的外來污染大部分是農民在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大量農藥和化肥,這些化學肥料會使得農作物快速成長,使農民每年都有個好收成,但就是這些化學肥料導致原本的有機肥料大量流失,化學元素氮和磷成為了污染的主要來源;、農藥進入水體使得地下水和地表水同時遭受污染,從而加速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使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近年來,非點源污染已經逐步成為水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我們必須清楚的意識到,水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因此灌區的農藥、化肥對于生態水源的影響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其不僅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同時也威脅到了周圍引用這種水源的人類的生命安全。并且隨著污染的不斷加重很可能造成其周圍的生態植被逐漸枯萎死去從而造成地表的水土形成一定的流失,一旦降雨量過大水道內水勢猛漲很可能釀成泥石流之類的極大自然災害。并且在生態區內所有以這些水源為引用水源的動物也會因為這種水源的污染而無法在這些區域內繼續存存活,尤其是在云南、四川這樣有著很多珍稀物種的地區而言這種水源污染對很多稀有動物物種的破壞幾乎是毀滅性的。

  1.3超量引水使灌區生態需水量無法得到保障。雖然許多水源其水量是非常豐富的,但是這種豐富也是相對而言,其在自然環境下或許能夠潺潺流動千百年但是在人工所建造的灌區內,其所要灌溉的農耕面積十分巨大,就拿最普通的棉花做例子,其一畝棉花田一個生長周期所需要的水量在35萬到45萬公斤,如此巨大的水量消耗自然會使得水源的枯竭加快,并且目前的粗獷型灌溉的實際有效利用率卻不足百分之四十,可以相見灌區的灌溉對于水源的破壞和浪費是多么的嚴重,最主要的是這種浪費本身還會對當地的水文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造成許多支流水脈的枯竭,和附近動植物的死亡和遷移。

  1.4過度灌區引水無法滿足工程用水。過度的灌區引水使原有河流的水功能減弱甚至喪失。河流水量的減小導致稀釋自凈和納污能力降低,甚至可能導致下游湖泊萎縮、濕地消失、土地沙化,進而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1.5灌區工程建設對于當地局部氣溫影響分析。灌區的建設工程會對上游的水流進行堆積從而引起積水,積水的增加會使得上游的水逐漸向周圍漫出從而使原有的陸地變為水面,使得原本與地面接觸的空氣變為與水面接觸,從而導致空氣間能量的交換方式及強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終影響當地的氣溫環境。當上游的積水達到一定程度且深度變得更深之后若是能達到7米以上,那么冬季的平均氣溫將高于陸地1.8℃至2.9℃左右;當處于夏季時,則會產生降溫作用,尤其是處于干旱的地區,降溫效果表現的更明顯,降溫幅度將達到1.0℃至4.0℃左右;當處在高原地區時,則將產生增溫效應,增溫的數值比較小,一般為0.2℃至0.8℃左右。當處于春秋兩季時,將提高0.8℃至1.9℃年平均氣溫,對于極端低氣溫的區域,則可以提高3.0℃至5.0℃左右,氣溫的日較差將平均下降約2℃,而年較差則將減小約1.5℃至2.0℃,而干旱地區則將減少約5℃。

  2生態灌區建設的必要性

  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了灌區對生態的危害之大,那么我們為了能夠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保證農業的灌溉就必須找到一個中間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生態灌區建設。從當前的發展要求來看,大肆開采水資源已經無路了,而可持續發展才是重中之重。傳統型灌區必須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轉變,既要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同時還應發揮水體自凈作用,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灌區工程必須由實用轉變為實用與美觀相結合,起到美化凈化環境的作用,最終達到由追求生產能力最大化轉變為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相協調。在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型灌區的建設顯得尤為迫切。生態型灌區建設能夠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提高調蓄洪水能力、恢復河流自凈能力、營造優美的水邊環境、協調人與水之間的關系、促進流域生態以及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灌區的建設對于對于生態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們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并擁有著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是不可能放棄灌溉這種技術,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最應考慮的事情就是如何將灌區的建設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在一起,在不對生態造成太大影響的情況下最大程度的利用水資源進行灌溉工作,這不僅需要在灌區的建設上使用更加合理的方式更應該在灌溉的方式上使用節水灌溉的方式從而開源節流從各個方面一起保證灌區對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蔣紅,謝嗣光,趙文謙,常劍波.二灘水電站水庫形成后魚類種類組成的演變[J].水生生物學報,2010(4).

  [2]董哲仁.探索生態水利工程學[J].中國工程科學,2012(1).

  [3]陳興茹.城市河流生態修復淺議[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11(3).

  [4]楊秀芳.汾河灌區建設與管理的若干思考[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2(9).

  作者:苑名昭 苗志民 馮超 單位:八五四農場西大崗管理區 黑龍江省云山農場

  推薦期刊:《現代農業》始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農業科學知識,為農業、農民服務是其一貫的辦刊宗旨。本刊主要報道國內外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介紹實用技術,刊載專家學者對疑難問題的解答,傳遞市場信息,為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達小康服務。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