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2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農業經濟論文發表了農村經濟發展策略研究,論文分析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這些問題影響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電子商務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就此,論文給出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這篇農業經濟論文發表了農村經濟發展策略研究,論文分析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這些問題影響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電子商務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就此,論文給出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摘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電子商務進農村戰略實施,使越來越多企業和政府更加關注電子商務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積極探索以電子商務為抓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策略。本文分析了當今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狀況,并結合電子商務對中國農村經濟影響,從多個維度提出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經濟論文,電子商務,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引言
近年來,電子商務正迅速發展,并迅速滲透到農村,為推進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及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農村市場化進程發展,市場信息已成為農民從事生產、經營更直接、更明確、更加有力地抓住機遇并從容決策的有效手段[1]。在一些農業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農村生產者的角色正在發生著轉變,他們已經能夠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對國內、國際市場的信息進行有效的采集、整理、分析、發布;在另外一些農業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由于信息閉塞造成的渠道不暢,交易困難、生產決策對市場反應不靈敏等問題一直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電子商務在時空、速度、成本、個性化、信息和便捷方面具有優勢,在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推廣電子商務,可以縮小區地區間差異,為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有效路徑。
1、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1)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尤其第二、三產業發展不足,城鄉差別大;(2)農民增收的形勢不容樂觀,農村財政增長慢。其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進程慢,農民缺乏有效的增收渠道。(3)傳統的生產模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生產成本較高。農戶農業生產屬于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為主,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對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難以市場化運作。(4)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5)農業生產出現“女性化”和“老齡化”現象。至2015年,外出農民工達萬人,這些農民工多為青壯年,婦女,老人在家務農,自給自足,收入低。甚至投入大于產出,有閑置地不種讓于他人,反倒貼補費。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2、電子商務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業的結合,改變了原來傳統的商業模式,打破了市場交易壁壘,讓廣大農業發展落后地區的農戶以較低的成本,參與到全社會的協同價值網絡中來。目前,農村電子商務業態已經借助大眾公共交易平臺在農村市場得到快速發展,如:京東、淘寶網、天貓、微信等免費電商平臺。各大互聯網電商平臺也早已發現農村消費市場的潛力,將產業鏈延伸到農村,天貓、京東、騰訊位于第一梯隊;蘇寧易購、亞馬遜、唯品會、1號店、當當、國美在線位于第二梯隊。不少涉農企業和農資企業,也是采用電商方式進行經營,通過電商平臺,加強了農戶與涉農企業的聯系、農戶與市場的直接聯系,降低了交易成本,減少了中間環節,成為農民和涉農企業增收的新型方式,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經營方式,為實現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新的路徑和突破口。據阿里研究院的調查數據[2],2012年至2015年,農村居民的網絡消費額占比不斷提高,從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提高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阿里研究院2014年《農村電子商務消費報告》也顯示,2014年農村網購額超過1800億,2014年農村居民網購率達84.41%,人均年消費在500-2000元,主要集中在服裝、食品、日用品、家電等。預測到2016年農村網購額將突破4600億,這樣的規模和比例還將持續3-5年,農村市場的購買力將進一步釋放,農村與城市居民的網購差距將逐步縮小,農村電商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農村電子商務不僅在日用消費品、服裝、電器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也在農產品銷售領域產生重要作用。電子商務在時空、速度、成本、個性化、信息和便捷方面具有優勢,可以降低產品交易費用,比如降低價格搜尋、發現交易對象、談判、市場監管費用,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如圖1所示:電子商務以最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對農村經濟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和帶動作用。電子商務已成為促進農村增長的動力,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引擎。主要表現在:(1)有利于促進農業市場體系發展,在農業電子商務不僅為普通的種植、養殖企業提供實時有效的市場信息,還吸引了眾多農村商販、中介組織、行業協會、科研企業等的參與,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2)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模式:電子商務的應用大大豐富了農產品的信息、銷售渠道,同時對農產品的品質、物流速度等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規模化、有機化發展,電子商務這個大市場已經成為調整農業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的重要推力。(3)降低交易成本:電子商務不僅可以解決農產品的信息不對稱、銷售方式單一等問題,農民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獲得最新需求信息,了解供求情況,及時作出應對策略;電子商務還能降低談判、運輸等各個環節的交易風險;(4)拓展農產品的的流通渠道和銷售渠道,農民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選擇零售商和合作伙伴,也可以直接和消費者進行交流,采用B2B、B2O、O2O多種營銷模式拓展市場;(5)有利于促進農業人口就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為農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吸引外出打工人員返鄉創業;也吸引一些高素質的大學生去農村就業。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應用,大大改變了人們的觀念,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使得農村勞動者足不出戶也可以實現就業并獲得豐厚的收入,這種就業較之外出打工顯得更加靈活自由。
3、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并逐漸輻射到物流、商貿、金融等領域。農村應當以電子商務為抓手,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1確立電子商務戰略地位認識決定行動,要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首先要求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都能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重要意義,從戰略高度上重視和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的落地生根,例如推廣和學習“淘寶村”為代表的農村新型電子商務典型案例,發揮成功者的示范作用,激發農民致富的熱情,鼓勵有互聯網經驗的農民工和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進一步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把農村電子商務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3.2提高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條件目前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發展緩慢、結構單一,基礎建設也是制約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要通過宣傳發動等形式,拉動和吸引金融機構深入農村創業,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網點的覆蓋率;還要加強農村互聯網的全面覆蓋;改善農村交通建設,增加和設立物流收貨點,提高物流的派發和送貨效率。3.3建立農村電商共同體,發揮電商中介組織的作用政府應根據各地電商發展情況,鼓勵中小商販、農業科研院所、涉農企業、農資服務企業、行業協會及其他經濟合作組織等中介機構加入農村電商聯盟,為農民提供更加及時靈敏信息服務、物資供應等;專業化的科研服務機構還可以對農民提供種植指導和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提供技術保障,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標準化生產、來源追溯、技術培訓等各方面提供幫助,逐漸形成農村電商共同體。電商共同體組織內的成員在信息、物流、技術等方面互補缺陷,共同發展抵御市場風險。3.4積極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市場運營都需要專業人才,引進電商人才和企業進入農村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要素。一方面,國家可以調整大學生就業政策,引導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進入農村地區創業,或加入當地電商企業,促進電商平臺建設和技術發展;同時也要鼓勵大學生村官學習和掌握電子商務技能,主動與電商企業牽線搭橋,帶領農民應用電子商務脫貧致富。另一方面,要利用當地人才,對農村青年進行電商知識和技能培訓,鼓勵他們在家鄉創業。3.5整合資源,發展農村城市電商一體化要發揮本地區資源優勢特色,結合周邊地區和城市的資源,優勢互補,發揮聯動效應,形成規模經濟,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集約式發展及新農村城鎮化建設。具體做法為:以農村作為戰略支點,開發特色農產品,發揮周邊城市在人才、技術、信息、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建立幫扶和合作機制,形成“農村+城市”的大電商格局,形成電商一體化,逐漸向全國輻射,形成專業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電商品牌。3.6善于發現和發展特色產品,塑造農業電商品牌農村電商企業和組織應該樹立品牌意識。首先要從源頭上抓好農產品的品質,要大力推行有機農產品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實現生產過程標準化,流程可以監控、可追溯,迎合現代消費者的對食品健康和安全的需求。其次要發揮“農戶+企業”、“農戶聯合體”、“農村電商聯盟”的作用,將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形成規模優勢和議價能力,同時避免惡性價格競爭。最后,要發揮廣告等多種宣傳渠道的作用,將品牌效應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馬偉紅.新農村建設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網絡信息,2008(9):24-26.
[2]阿里研究院.發現新藍海:阿里研究院發布農村網絡消費報告[EB/OL].[2015-09-12].
[3]龐東升.縣域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路徑分析與渠道選擇[J].電子商務,2016(06):26-26.
[4]許怡婷,柯曉波,賓寧,等.廣東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研究[J].南方農業,2015,9(16):41-47.
作者:李莉 曾奕棠
推薦期刊:《植物病理學報》(雙月刊)1955年創刊,是中國植物病理學會主辦的全國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登植物病理學各方面的未經發表的研究論文、綜述文章、研究簡報等,以反映中國植物病理學的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