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8-0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草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種食材,草魚的營養豐富,而且肉質鮮美,是很多人喜愛的食物,草魚的養殖也是一門技術。本文是一篇 農業科技論文 范文,主要論述了草魚生態養殖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 摘要:草魚生長快,飼料來源廣泛,是我國淡水養殖四大家
草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種食材,草魚的營養豐富,而且肉質鮮美,是很多人喜愛的食物,草魚的養殖也是一門技術。本文是一篇農業科技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草魚生態養殖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
摘要:草魚生長快,飼料來源廣泛,是我國淡水養殖四大家魚之一。同時,其肉質肥嫩、味道鮮美,具有豐富的營養,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由于其生長迅速的特點,草魚的養殖潛藏著巨大的商業效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講究食材的生態屬性。如何運用生態養殖技術對草魚進行養殖,并給以高效的病蟲害防治,提高草魚養殖效益,這是本文探討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草魚,生態養殖技術,病蟲害
2014年,我國養殖水產品產量4762萬噸,相比2008年的產量,6年時間增長了1300多萬噸。專家預測,截至2030年,全世界近2/3的食用水產品將產自養殖漁場,而水產養殖也將為全球提供50%的魚類產品。水產養殖業發展不斷加快,作為中國主要的淡水魚類養殖對象,草魚在水產養殖業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在魚苗、幼魚期等不同生命階段,草魚的食物選取也會隨之改變,但總體以素食為主,是一種典型的草食性魚類。由于食性特殊、覓食手段獨特,有開荒除草功能,草魚被移植到世界各地。然而,草魚屬群居動物,一損俱損,大規模的養殖必然給其病蟲害的防治增加了難度。因此,要保證草魚養殖的質量,不僅要對魚苗擇優處理,還要全面把握草魚的生態養殖技術,強化病蟲害防治措施。
1草魚生態養殖技術
1.1草魚種類選擇和放養技術
在選擇草魚種類時,需要考慮其體型和種類來源。其中,以體型勻稱、體質健壯、活潑無傷的魚種為優。魚種必須有可靠的來源,條件允許,也可以自行培育魚種。在主養草魚時,應保持草魚的主體地位,另外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鰱、鳙、鯽魚等其他魚類進行配養。這些魚類的生活水層和草魚不同,也不會和草魚爭食,即可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又能充分利用池天然餌料。由于草魚吃食量很大,水體容易富營養化,鰱、鳙魚通過攝食浮游生物,可以調節池塘的水質;鯽魚在攝取飼料碎屑的過程中,會翻動池底淤泥,將有機物進一步礦化,使得水質得以改善。
1.2草魚養殖的池塘環境分析
人工養殖下草魚的健康生長,離不開的池塘生態環境的改造。養殖草魚的池塘需要考慮四個環境因素:選址、水源、水深、池埂。首先,池塘應選在水源豐富、電力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其次,池塘用水需要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標準;再者,池塘深度保持2.5m,水深1.8m為最佳,水深不能小于1.5m,池塘深度不能低于2m,長寬比例5:3,池坡比1:2.5;最后,確保池埂不滲漏,池塘底部的底泥保持15cm左右并具有較好的微滲透能力,使得池塘的土質具備保水、養肥功能,便于草魚正常生長。
1.3投餌技術
人工養殖的草魚魚種應在放入池塘后及時進行馴化。在投餌時可以人為地給定特殊的聲音,使之形成進食記號。前后兩次投餌需要一定的時間間隔,避免投餌速度過快,每次也不能投太多。投餌應遵循定時、定質、定量、定點原則,并嚴格執行。草魚魚苗期攝取浮游動物,幼魚期兼食昆蟲、藻類和浮萍,人工養殖的草魚,以投配合飼料為主,或者投放黑麥草、苜蓿等人工種植的優質飼料。
1.4水質管理
6—10月晴朗無風時,每日午后13:00—15:00之間對池塘進行2小時的人工增氧,為草魚生長提供足夠的氧氣。同時,凌晨時段含氧量低也需要適當開啟增氧機。由于餌料和排泄物的長期累積會污染水質,應對池塘進行小量排水和小量進水,以多次換水的方式來改善池塘的水質。通常平均3—5天就需要注入10cm左右的新水,平均每隔15—20天需用生石灰化漿對全池進行潑灑。水質的具體管理細節可參照以下幾個方面:1.4.1水色水中懸浮顆粒、浮游生物、底質等都會影響水質。良好的水質多表現為透明度高、水面無浮沫、水質清爽而不粘。隨著光照的不同,水色也會發生改變,一般好的水質會伴有較多種類和數量的浮游生物。1.4.2pH值PH值代表水的酸堿度,養殖用水的pH值應呈中性或者弱堿性,控制在6.5—7.9之間,過酸或過堿都會影響水質,不利于魚類生長。pH值較低的水,酸性也較高,不僅會腐蝕魚類的鰓和表皮,引發魚的傳染性病癥,還會降低酶的催化速率,影響水中有機質的分解,累積氨氮毒素。若水質過堿,也會抑制魚類呼吸,降低其消化速率,影響魚類消化食物的能力。1.4.3溶解氧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也會影響草魚的健康狀態。水中充足的氧氣會抑制各種有害物質的產生,降低硫化氫等有毒氣體對魚類的負面影響。如果水中含氧量不足,魚類不僅無法正常呼吸,甚至還會因缺氧導致大量死亡。1.4.4氨氮含量魚類的排泄物、水生物的殘骸、殘餌、肥料等會產生氨氮類物質,并在水中以分子氨和離子氨的形式存在。隨著溫度的升高,分子氨的含量會增大,但若是水中分子氨濃度過高,不僅會對魚類的組織黏膜產生損害作用,還會致使魚類感染傳染疾病。因此,需要定期使用底質改良劑來控制水中的氨氮含量。
1.5成魚捕撈
當草魚培育到一定階段時,需要對池塘進行成魚捕撈,控制其載魚量,平衡生態系統。通常情況下,需要每年輪捕多次,在5月份時,對三齡魚進行輪捕,捕撈體重為2kg以上的三齡魚,每月一次,直到捕完為止。入冬時期,需要實行干池捕撈,若是魚類還未滿足捕撈規格則將其并塘越冬。
2草魚病蟲害防治
在培育草魚魚種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草魚因病害而造成大量魚種死亡問題,給草魚養殖者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草魚養殖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對草魚進行病害防治。
2.1生態防治措施
在草魚的病害防治中,需要注意對池塘環境和魚苗的嚴格把控。在池塘選址上,尤其避免選用近一兩年養過草魚且患過草魚三病的池塘。同時,在池塘使用前,需要對池底進行暴曬并用生石灰進行徹底的消毒。對于魚種,必須擇取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魚種,放養前需要給魚種注射草魚“三病”疫苗,以防傳染病發生。引進魚種時盡量考慮質量可靠的國家或省級魚苗場。對魚苗進行放養時,草魚和配養魚的比例控制在80:20。在培育前期,重點應放在增強草魚體質上,給其定時喂養適量的飼料并及時馴化。此外,前期也要主要日常消毒工作,除了平均半個月進行全池生石灰化漿潑灑,在6—9月之間還需要對全池實施消毒劑潑灑消毒工作。尤其在養殖中后期,是消毒的重要階段。期間,池塘的有毒氣體和有毒物質會因為魚類大量地排泄糞便而不斷增加,可以加用光用菌,優化池塘生物結構,預防魚病的發生。
2.2治療措施
在草魚培育過程中,常常出現腸炎、赤皮病、爛鰓者三種病癥,統稱“草魚三病”。這三種病往往會導致大量的魚種死亡。因此,若是發現草魚出現這三種病且已有死亡魚種時,必須馬上減少投放飼料或者停止投放飼料。如此堅持3—5天,然后將再腸炎爛鰓靈混入青飼料中對池塘進行少量投放,此后適當增加飼料的投放量。利用中藥大黃實行全池潑灑也能實現治療效果。最后應當注意的是,若是草魚患有嚴重的三病,在對池塘進行消毒時,一定要避免使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含氯藥物,否則會加重魚種死亡數量。魚類疾病中,另一種比較常見的就是寄生蟲類魚病,如三代蟲、中華鳋等。應對這種寄生蟲,應使用滅蟲王對全池進行潑灑,潑灑量0.5kg/667m2,通常每隔一天潑灑一次,連續潑灑兩次后即可顯效。
3結束語
雖然目前的草魚養殖技術和相應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并未達到成熟階段,不過就水產養殖業積極的發展態勢看,相關研究和實踐終將突破技術大關,為草魚的高產養殖和高效的病蟲害防治提供保障。草魚是淡水魚類中的重要品種,草魚養殖工作也是一項細致工作,從魚種選擇到魚種消毒,從科學投餌到合理用藥,每一個環節都要仔細把控,如此才能促進生態草魚的培育,順利增產獲得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羅勇.網箱養殖草魚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J].廣西農學報,2012(06):48-51+82.
[2]潘晴晴.草魚養殖技術及病害防治措施[J].北京農業,2014(27):133.
[3]《科學養魚》2014年總目次[J].科學養魚,2014(12):93-100.
[4]陳麗婷.3種優質青飼料對草魚飼養效果及投喂技術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
農業科技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江蘇農業科學》辦刊宗旨:理論聯系實際,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促進農業科技進步。跟蹤科技前沿,傳播最新農業科研成果、技術和先進生產經驗,側重實用技術,服務于提高農業科研水平,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幫助農民科學致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農業領域具有很好的聲譽和影響力!督K農業科學》刊載的文章科學性強、論證嚴謹,在學術上多有新的見解與發展,而且通俗易懂,實用性強,是您從事農業科研、農技推廣、農業管理,跟蹤農業科技,實現科學致富的良師益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