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2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農技推廣運動起初主要在英美和中等發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展中國家才逐漸建立推廣組織。世界上約150個國家級推廣組織(約80% )都建立于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本文是一篇 農業論文范文 ,主要論述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措施。 [摘要]我國作為一個典型
農技推廣運動起初主要在英美和中等發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展中國家才逐漸建立推廣組織。世界上約150個國家級推廣組織(約80% )都建立于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本文是一篇農業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措施。
[摘要]我國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要素之一。對此,本文介紹了加快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并對農技推廣的阻礙因素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這些因素探討了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相關措施,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技推廣,阻礙因素,措施
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概念
顧名思義,所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指所有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組織機構及其之間的關系與制度等!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指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農業科研單位與高校、相關推廣單位以及農民技術工作人員的有機組合,包括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培訓指導與農業咨詢服務等。其最終目的是讓廣大農民獲得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提高其生產能力的同時提高農民素質,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2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義
胡總書記曾經說過“農業的希望在科技”,而科技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關鍵在于推廣體系的建設。要想全面建設新農村社會,離不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加快農業技術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
要使科學技術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與實際生產產生關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可以極大加快農業技術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使農民用更少的人力物力財力生產更多更優質的農作物。此外,農業技術的推廣是農業現代化的體現,利于農業結構的調整。將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到廣大農民中去還可以大大減少農業污染,在生產出綠色農產品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
2.2強化農業基礎地位
農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為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并且還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利于社會穩定。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可以大大減少農業生產中人力畜力的使用,改善農業生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使生產過程變得更加“體面”,從而利于人民群眾轉變傳統觀念,更加愿意接受“農民”這一職業。這對于穩定農業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農村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2.3切實提高廣大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農業推廣體系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模式,使之能科學合理地進行生產和經營。此外,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已不是簡單地停留在技術本身,還可以提供市場風險等咨詢服務,指導農民及時根據市場動態調整農作物生產結構。因此,農技推廣能夠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的和諧發展。
3阻礙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因素
我國的農業推廣體系是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發展的,尚且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農技推廣工作,大致可總結為以下三點。
3.1管理體制不合理
我國當前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大多依附于各級行政機構,相關工作更加傾向于行政而不是服務。部分農技推廣機構在承擔公益性推廣工作的同時又執行執法監督職能,開展經營性服務也較為普遍。這些因素使農技推廣工作大打折扣,沒有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
3.2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由于當前社會的年輕人更向往城市生活,很少有中青年技術員愿意留在農村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使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產生人員老化、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而現有的農技推廣人員又缺乏相應的培訓機會,其技術水平比較落后,甚至與當地農民水平相當。
3.3推廣機制不科學
當前絕大多數農技推廣機構的推廣機制仍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務式”推廣,實際工作中只是按上級部門意愿執行,推廣動力不足,農民缺乏積極性。這種不合理的推廣機制容易使政府所推廣的技術與農民實際技術需求出現錯位,難以提高農民生產能力。
4加快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措施探討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使科技更加高效的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相關措施。
4.1完善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制
首先要明確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職能,形成以農技推廣機構為主、政府為輔的管理體制,二者各司其職,主要推廣工作由農技部門進行,政府只起監督與輔助作用。上級部門應對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性服務加以約束,使其以公益性服務為第一要務,杜絕因經營活動而影響農業技術推廣進程的現象。
4.2全面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綜合素質
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是直接與廣大農民接觸的工作人員,農業部門要優化農技推廣的人員結構,制定有效的優惠政策以鼓勵優秀的高學歷畢業生深入到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中,并逐步增加其工作比重。對于年齡較大、工作經驗較長的推廣人員,應為其提供培訓機會以輔佐年輕技術員開展工作。對于非專業的人員,可以適當清退,確保專業的技術人員比例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80%以上。
4.3改革農業技術推廣機制
所推廣技術的選擇不能僅以農業部門意愿為導向,而應充分考慮農民的切實需求,將“先進技術→農技站→農民”的單向推廣機制轉變為“先進技術?農技站?農民”的雙向機制,農業部門應按照農民需求有選擇地推廣相應技術,對農民沒有接觸過的技術可以根據實際生產狀況,經過試驗后再推廣至廣大農民。
4.4保障推廣資金的投入
其實農業推廣過程中的很多問題是由于經費緊張產生的,因此農業部門和各級政府應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規的要求,將農技推廣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并保證足額到位。對于經費的使用應做到人員、工作條件與設施、技術人員與農民的培訓等首先得到充分的保障,使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有完備的軟硬件基礎。
5總結
農業技術的推廣事關國計民生,對促進農村和諧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在計劃經濟背景下發展的,不能適應當下國家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需求。因此,各級農業部門要改善農技推廣管理體制,保障推廣經費,全面提高各級推廣人員素質,采用科學合理地推廣體制,以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使科學技術更加高效地促進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宇鋼.貴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一以修文縣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郭晉.濰坊市農業推廣體系創新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
[3]文麗.新農村建設中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2.
農業技術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江西農業學報》(月刊)創刊于1989年,是由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和江西省農學會共同主辦的學術類期刊。本刊既刊登栽培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園藝園林、蠶桑茶葉、畜牧水產、生物技術、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研究報告、綜述、研究簡報和實用技術,也發表農業經濟、區域經濟、農業科技管理、農業發展戰略、農產品加工及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研究論文、調查報告和對策性文章。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