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自然資源學報投稿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模式

發布時間:2016-06-1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國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了,國家公園起源于1872年建立的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以生態保護和公眾娛樂為目的的實施管理的保護區。本文是一篇 自然資源學報投稿 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模式。 [提要]

  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國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了,國家公園起源于1872年建立的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以生態保護和公眾娛樂為目的的實施管理的保護區。本文是一篇自然資源學報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模式。

自然資源學報投稿

  [提要] 六盤水國家濕地公園景觀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發展和開發濕地生態旅游可以有效地保護資源、美化環境,還可以推動地方經濟可持續化發展。本文分析六盤水國家濕地公園旅游資源特點,從發展現狀、出現的問題、SWOT等方面進行分析,從濕地生態旅游產業研發、資源環境的保護以及社區參與度等方面,構建六盤水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關鍵詞:濕地生態旅游,發展現狀,發展模式,六盤水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則認為,國家公園不但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對整個地區的可持續化發展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2月,我國誕生了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浙江西溪國家級濕地公園,它在很大程度上對保護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國學者也對濕地公園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及分析,董明輝對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進行了研究、徐菲菲等構建了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國峰分析了上海濕地景觀旅游資源,等等。

  六盤水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境內,在六盤水市中心城區的西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6°34’40"-26°36’38",東經104°45’29"-104°48’45",西面、北門至涼水井一帶以公路為界,東面至六盤水師范學院,南面到明湖村一帶。六盤水明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面積1,200畝,建設面積474畝,其中人工湖面積約319畝。2012年4月29日正式開園,2013年10月25日正式授牌為貴州省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明湖國家濕地公園,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終將實現在規劃區內生態系統健康完整、自然環境優美、景觀資源豐富等。

  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環境特點及分析

  (一)生物資源豐富。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為各種挺水、沉水、浮水植物提供生存環境,整個濕地公園有維管植物250余種,其中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1種:燕隼、白腹錦雞、紅隼、雀鷹等;野生脊椎動物151種:爬行類動物19種、鳥類82種、魚類14種等;水生植物22種:蘆竹、香��、美人蕉等;植物13種:大葉草、白三葉、吉祥草等。

  (二)生態環境優越。六盤水市位于貴州省西部,經國務院批準,1978年正式建市,是一個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產業的山區礦業城市。六盤水市氣候極為宜人,立體氣候較為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整個夏季平均氣溫在19℃,素有“中國涼都”之稱。整個城市被很多的石灰巖山丘所環繞,全年舒適級和適度舒適級的時間達到200天以上,是夏季的避暑勝地。六盤水市因為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適宜的氣候環境,先后獲得“美麗中國―十大生態文明城市”、“中國十佳旅游避暑城市”、“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等稱號。

  二、明湖國家濕地公園開發現狀及SWOT分析

  (一)發展現狀分析。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以來,不僅成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欣賞自然美景、享受濕地樂趣、體驗生態和諧、豐富生態知識的純天然博物館,同時對城市品位的提升、涼都形象的展示也起到了極好的推動作用。因此,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被譽為“天然氧吧”、“高原明珠”、“花的海洋”及“人間天堂”等。

  游覽六盤水市國家濕地公園,不向游客收取任何費用,全年向游客開放。園內建設有觀景臺、休息長廊以及觀景點,環保公共廁所3處、垃圾桶180個、停車場2個,同時建有餐飲中心、觀景音響,園內24小時不間斷巡邏,為游客提供最安全的保障措施。

  (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相關旅游產品較為單一,主要以植物和湖泊為主,這些植物在冬季就枯萎,所以對于濕地公園的整體形象是有所影響的。在冬季,游客游覽明湖國家濕地公園,除了下雪天,基本上沒有什么單點或者沒有欣賞的東西;其次,與濕地公園相配套的科考基地、教育基地很少,從而不能很直觀地感受濕地公園的價值所在,也不能讓游客在游覽濕地公園后受到一個很好的生態教育;再次,社區居民參與度較低。在我們調查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整個明湖社區的居民認為明湖濕地公園的開發潛能巨大,但尚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開發,很多明湖的社區居民不能很好地掌握相關的旅游知識、旅游技能和旅游服務的意識,他們在濕地公園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夠獲取更多的實際利用;最后,濕地公園開放至今,一些基礎性設施需要不斷完善,比如增加臨時休息場所;增設全天候免費導游,使其游客更能直觀地了解濕地公園;加強濕地公園人員從事旅游方面知識、技能及素養的培訓;加強相關旅游產品的研發力度等。

  (三)濕地公園發展SWOT分析。(表1)

  三、濕地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穩步推進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確保實現對國家自然和文化遺產地更為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因此,建設國家級濕地公園,對于保護本地區生態植被、生態環境以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樹立科學合理的旅游觀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模式,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新路子,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使其相應的生態環境得到最充分的保護。

  (一)發展理念。首先,對于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的開發,應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濕地生態系統,這是一個極為脆弱的系統,如果我們在開發過程中,沒有遵循自然原則,將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相關旅游資源枯竭。因此,合理的規劃、科學的管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以環境保護為導向的開發理念,將有助于我們能夠更好的利用好濕地資源;其次,六盤水市發展濕地生態旅游,要達到經濟利益、社會利益與生態利用達到雙贏的模式。利用生態旅游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能夠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保護地方生態資源、生態環境。   (二)發展原則。對于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發展,應堅持以下的開發原則:(1)政府引導原則。六盤水市委市政府應加大對整個公園的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培訓,包括旅游政策、旅游行為、旅游知識等,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為濕地公園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扶持;(2)環境保護優先原則。明湖國家濕地公園開放以來,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時不時發生,有些植物被隨意采摘等,因此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原則是發展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基本策略之一;(3)綜合效益原則。在六盤水這樣一個山區礦業城市發展濕地生態旅游,應達到一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優化發展原則。

  (三)發展模式。濕地生態旅游的發展,主要圍繞“保護與利用”兩大主題來發展,分別從產品研發、資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三個板塊來構建六盤水市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發展模式。

  1、產品研發模式。六盤水市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山區礦業城市,在發展濕地生態旅游的過程中,積極開發開展相應的生態旅游產品。比如濕地科考游、濕地觀光游、濕地生物多樣性考察游、濕地科普游等,還可以結合濕地與六盤水市發展歷程,開發相應的手工藝品。

  2、資源保護模式。發展六盤水市濕地生態旅游,要做到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的一個良性發展,從而實現濕地生態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對于整個濕地公園而言,應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對濕地公園動植物及水質的破壞,為整個濕地生態系統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保護。

  3、社區參與度模式。我國很多地區濕地生態旅游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地居民的參與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濕地生態旅游的發展。因此,我們更應該倡導和積極吸引整個明湖濕地公園附近的居民參與到濕地公園的發展歷程中來,使其成為濕地公園的一份子,不但充當管理者角色、保護者角色,還充當游客角色、受益者角色,這樣使當地居民直接受益。我們更應該大力提倡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建設的體制機制中來。(通訊作者:劉正康)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獻溥,郭柯.中國保護區分類的研究[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5.14.2.

  [2]董明輝,朱有志,莊大昌.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J].資源科學,2001.23.3.

  [3]徐菲菲,萬緒才,楊達源.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模式[J].生態學雜志,2007.26.5.

  [4]國峰,韋鶴平.上海地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研究[J].四川環境,2003.5.
  相關期刊簡介:《自然資源學報》本刊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國自然資源數量與質量的評價、開發、利用、管理與保護等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為任務,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導下,積極開展學科領域內的學術交流和討論,促進自然資源學科研究的繁榮,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