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林業新改革發展戰略技巧

發布時間:2015-11-26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林業的新科技發展戰略措施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促進現在農林檢核的新應用方式呢?同時當前的林業科技管理先方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促使現在林業的新發展呢?文章是一篇園林論文。 摘要:林業促進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保障的結果。物富民豐源于根基穩固,縱橫

  林業的新科技發展戰略措施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促進現在農林檢核的新應用方式呢?同時當前的林業科技管理先方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促使現在林業的新發展呢?文章是一篇園林論文。

  摘要:林業促進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保障的結果。物富民豐源于根基穩固,縱橫交織的林業保障和支撐了糧食的持續穩定高產,密集成網的林業帶動了當地農民的收入,繁茂濃蔭的林業成為當地防災減災最有效的生態武器,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最有效的生態抓手,成為當地現代農業建設最有效的生態平臺。

  關鍵詞:林業工程,農林建設,園林論文

  1引言

  安徽省處于南北方過渡地帶,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又是我國南方集體林區重點省份之一,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和林業大省;安徽處于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其林業特點兼有亞熱帶和暖溫帶特點,基本能夠代表我國林業特點;2011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寫明了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各類開發區在安徽省均有適當比例的分布,與全國各區域分布比例相近,其農村區域發展以及林業情況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特殊的典型性。

  論文網推薦:《南方林業科學》,《南方林業科學》本刊是是江西省林學會、省林業科學院合辦的綜合性林業科技期刊,主要報道林木良種、育苗造林、森林經營、森林保護、林產化工、森林生態、林業經濟、森林花卉、森森蔬菜、鄉村林業和城市林業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新動向。適合廣大科技人員,管理干部、專業院校師生、林場職工和林農閱讀。

林業新改革發展戰略技巧

  2安徽林業和農村區域發展的基本情況

  2.1安徽省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概況

  安徽省位于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地形復雜,平原、低山丘陵相間排列,長江、淮河橫貫其中,全省天然得被分割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大地形迥異的自然區域。安徽省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GDP)12263.4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729億元、6391.1億元、4143.3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由2009年的14.9∶48.7∶36.4調整為14.1∶52.1∶33.8(安徽日報,2011-02-24)。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南高北低、東高西低、中部凸起的總體格局,但人口分布卻與之相反,呈北多南少格局,城鄉、區域之間公共服務及生活水平差距較大,總體發展不夠均衡。

  2.2安徽農村區域發展現狀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全省農村常住人口達到339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56.99%。2010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285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13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0.7%,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2m2。2010年全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61.64萬hm2,糧食產量3080.5萬t,連續5年創新高,分別占全國總量的6%和5.64%。

  2.3安徽林業現狀

  (1)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林業生態體系日趨完備。以“十一五”期間為例,全省共完成造林綠化總面積61.04萬hm2,全省現有林業用地面積443.2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31.7%,其中:森林面積380.4萬hm2;活立木蓄積量21710.12萬m3;森林蓄積量18074.85萬m3;森林覆蓋率27.53%。

  (2)林業產業發展迅速,林業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全省2010年完成林業產業產值715.4億元,占全省總產值的5.8%,比上年凈增201.8億元,增長39.3%。其中木材產量458.2萬m3;水果產量215.9萬t;森林食品產量99487t;木本油料產量25910t;林產工業原料產量12109t,其中,人造板產量達到730萬m3,是“十五”末的近3倍。

  (3)安徽林業與農村區域發展關系分析。本文選取安徽省17個市1996~2009年的數據作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既存在時間維度又存在空間維度,固需用面板數據模型。使用面板數據不僅可以更好地檢測和度量單純使用橫截面數據或時間序列數據無法觀測到的影響,同時增加了變量至今的多變性減少了共線性,提高了自由度和有效性。

  面板數據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Yit=β0it+β1itX1it+β2itX2it+…+uit(1)其中:i代不同的橫截面,t代表時間。模型假設:對面板數據的估計取決于對截距、斜率和誤差項的假定,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截距和斜率都是不變的,斜率不變而截距隨時間或個體變化、所有系數均隨時間和個體而變化等多種可能,每種情形也越來越復雜。由于本文目的在于考察變量之間的一般性關系,因此可以忽略系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同,假定所有系數都不隨時間和個體而變化,即Y=β+β1X1+β2X2+…+u(2)在該假定下,可以不考慮空間和時間的混合數據,單純地將每個城市的14次觀測值逐一堆置得到233次觀測值,用通常的OLS回歸進行估計。

  結果如下:Y=-289522.40+1.04X1+0.15X2+1.50X3+0.75X4(-3.02)(7.75)(6.21)(4.93)(0.61)+146.11X5-65839.06DM+u(3)(8.72)(-2.34)運用常見的準測檢查混合回歸的結果,發現大部分系數都具有獨立的統計顯著性,斜率系數也都具有所期望的正負號。而且R2的值相當高,模型的解釋能力較強。R2=0.8889F值=301.4793其中:Y代表農林牧漁總產值,X1代表林業總產值,X2代表鄉村人口,X3代表年末耕地面積,X4代表造林面積,X5代表農民人均純收入,DM表示地形特征,處于皖北平原地區的取1,皖中丘陵地區取2,皖南山區取3.

  實證意義:

  (1)林業總產值(X1)、鄉村人口(X2)、年末耕地面積(X3)和農民人均純收入(X5)對被解釋變量農林牧漁總產值(Y)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上述各個變量的增加都能促進農林牧漁總產值的增加。

  (2)造林面積(X4)與農林牧漁總產值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

  (3)地形特征與農林牧漁總產值顯著負相關,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農林牧漁總產值會隨著地形由平原到山區逐漸下降。

  (4)安徽林業與農村發展相關度。表2相關系數反映了:①林業產業的發展與農村發展水平緊密相關;②皖南造林面積對農村經濟具有顯著的影響,其相關度達到18.7086。鑒于皖南皖西、皖中、皖北在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發展、林業比重和建設情況均有著顯著的差異,本文將安徽省分為3個部分分別論述。

  3林業在農村區域發展中的定位

  3.1林業在皖南皖西農村區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

  皖南皖西山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包括大別山區和黃山、九華山區,由黃山、池州、宣城、六安、安慶5市組成。區域總面積536.9萬hm2,林地面積320.1萬hm2,占595.64%,森林覆蓋率達53.35%,森林蓄積量為1.17億m3,區域森林資源居安徽省首位,具有山地自然環境的典型代表性。安徽省南部和西部山區不僅是全省林業資源最為密集的地區,也是構建生態安徽的重點區和核心區。199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山區經濟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目標,認真研究新形勢下山區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問題,結合山區工作的實際,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齊心協力,真抓實干,加快山區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2010年南部和西部山區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17047hm2,其中人工造林7747hm2,占全省荒山荒地造林面積的35%。全區2010年林業產值367.7億元,占全省林業產值的51.4%;其中林業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147.8億元、163.3億元和56.6億元,各占全部產值的40.2%、44.4%、15.4%,是區域經濟中三大產業產值比例最為協調的地區。發展林業不僅促進了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起到調整、優化和均衡當地的經濟結構的作用,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推手。皖南皖西山區共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共計2737.22km2,屬于2011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的水土保持類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是限制開發區域,需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的適宜產業。安徽林業在皖南皖西山區農村區域發展中的“支柱”作用概括地來說就是“因林而富、因林而美、因林而廣”。

  3.1.1林業開辟了農民收入的主渠道

  采用上述回歸模型中的相關系數法,通過計算農林牧漁產值和林業產值的相關系數,得出南部山區林業產值和農林牧漁平均相關度,見表3。據表3可知,上述各市林業與農村農林牧漁產業存在緊密相關度。另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安徽省南部、西部山區農民全年人均總收入6276.7元,其中家庭經營性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為3453.3元,占全年總收入的55%;其次是工資性收2349.7元,占37.43%;轉移性收入404.2元,占6.4%;財產性收入最低,僅為0.9%。改善農民收入結構,讓更多農民擁有財產性收入,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這就需要加速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經營性收入中,人均林業收入為172.6元,僅次于農業收入(2034元)和牧業收入(445元),為家庭經營性第三大收入來源,是全省林業收入比重和數量最高的地區。然而,相比于農業收入和牧業收入,林業收入仍有不小的差距。

  3.1.2林業構造了山區農村的綠色屏障

  多年來我國走的是粗放型發展路線,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物質資源的消耗,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仍為存在以巨大的生態破壞為代價的,當前維護生態安全、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務之急。皖南皖西山區森林覆蓋率53.35%,活立木總蓄積量1.16億m3,森林資源居皖之首。據安徽省環境狀況公告顯示,2010年安徽省17個市中,黃山、宣城、池州生態環境質量優,生態系統穩定,安慶、六安與其他七市生態環境狀況良好,生態系統相對穩定。

  3.1.3林業促進了農民社會參與意識的新轉變作為南方集體林權改革的重點區,安徽林業也緊密圍繞當地實際深入推進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林地的生產潛力得到挖掘,價值不斷提升,林農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全省多數地區相繼開展了森林資源流轉、林權證抵押、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林權配套改革,使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更加顯著、外延不斷擴展。農民參與社會事務的意識不斷提高,逐漸認識到他們自己就是腳下這塊土地最真實的主人。在對山區農民社會參與意識的調查中,林改后參加社會事務積極性提高很多的有122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7.3%;略有提高的有186人,占39.3%;沒有變化的有165人,降低的為0人。調查數據說明山區農民社會參與意識已經較高,且經過林改后有很大提高,但仍然有不少居民對參與社會事務缺乏主動性,提高居民參與意識,構建良好的政治環境仍需進一步加強宣傳和改進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努力。

  3.1.4林業搭建了農村區域發展的大平臺

  豐富的資源是發展的物質平臺。皖南皖西山區是油茶、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及油桐、烏桕、黃連木等工業原料的主要產區;擁有大量的木本中藥材資源,是青檀、香榧、蜜棗、桃形李等水果的主要產地;霍山縣、廣德縣、寧國市、黃山區是中國竹子之鄉,具有發展竹筍、竹藤、竹家具、等竹產業的天然優勢,例如僅廣德、涇縣兩個縣竹林資源就達到6.7萬hm2,其竹業產值達到12億元。豐富的地形地貌是發展的自然平臺。皖南皖西山區具有豐富的地形地貌,其森林資源居全省之首,本區域最大的特點便是山地多、林木多、生態資源和景觀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越、氣候宜人,具有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拓展林家游樂項目、山地露營等多種適宜的旅游項目的巨大潛力。先進的環境綠化是發展的基礎平臺。在對鄉鎮機關相關人員的調查的30份有效問卷中,對于綠化狀況對當地發展活力的影響:8人認為影響巨大,21人認為有一些影響,1人認為沒有影響或完全沒有影響,并且在對村委會的調查中,相關人員均表示先進的環境綠化對于招商引資、發展生產具有巨大的基礎性作用和推動作用,是大多數項目投資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3.1.5皖南皖西林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山區林業三大產業產值最為均衡,但仍然是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所占比例達到84.6%,第三產業較弱,僅占15.4%。第二,山區各市發展不協調。南部山區各市農村人口與農林牧漁總產值相關度最高的六安市達到0.76,平均相關度為0.54,最低的宣城只有0.11,差距較大。第三,森林旅游資源利用率低。山區森林資源豐富,共有自然保護區9處,森林公園17處,但充分開發利用的卻不多,游客數量參差不齊,是森林旅游資源的浪費。

  3.2林業在皖中農村區域發展中的“支撐”地位

  安徽林業在皖中農村區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概括地來說就是“因林而擴、因林而活、因林而豐”。皖中地區位于全省地形升降之間的過渡區,為長江淮河分水嶺,地形地貌以丘陵、崗地為主,包括蕪湖、銅陵、馬鞍山、巢湖、合肥、滁州等6市。據統計,2010年,皖中生產總值(GDP)達到6409.3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84.99億元,第二產業3732.98億元,第三產業2191.42億元,三大產業比例為8:58:34。人均GDP為35874.8元。2010年“皖中丘陵地區”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42萬hm2,林業總產值171億元,占全省林業總產值23.9%,占地區總產值的2.7%,其中:第一產業68.1億元,第二產業84.5億元,第三產業18.4億元,三大產業占全區林業總產值分別為39.8%,49.4%和10.8%,一二產業齊頭并進,第三產業方興未艾。針對皖中丘陵地區的作用,林業在區域發展中對農村居民共發放問卷400份,最終收回有效問卷392份;對鄉鎮機關林業相關人員發放問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28份。

  3.2.1林業拓展了農村增收渠道

  這是支撐的點。皖中丘陵地區位于江淮之間,大量的灘涂和丘陵不利于農作物的種植,林業成為當地農民經營的重要載體,林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經營范圍的擴大,直接推動了當地農民生產結構的調整,當地農業的生產能力、競爭能力顯著提高,現代農業的步伐加快。林業的發展為當地農業因地制宜的發展,為當地農地珍惜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也搭建了載體。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安徽省中部丘陵地區農民人均全年總收入7377.7元,其中經營性收入3987.3元,是農民收入主要來源,占全部收入的54%;其次為工資性收入2802元,占38%;財產性收入136.5元和轉移性收入441.3元,兩項僅占總收入的8%。如何讓更多農村居民擁有財產性收入是下一步建設的關鍵目標之一,集體林權改革也只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家庭經營性收入中林業收入僅僅為41.7元,所占比重僅為1%,遠低于農業、牧業等產業收入。從上述分析可知林業的經濟潛力并沒有被充分發掘,加強林業建設,提高林農收入,促進農民收入多元化,是皖中地區林業建設的目標和歸宿。

  3.2.2林業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這是支撐的線。農村發展,活力是關鍵。皖中地區是皖江城市帶的重要區域,社會經濟相對發達。林業直接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宜居,宜商,成為吸引外資,充分利用外資發展的重要籌碼,投資的溢出效應直接促使本地城鄉交流更加頻繁,進城務工從商、出城休閑游覽成為本地區雙向互動的亮麗風景,一大批農家樂、觀光園、垂釣池興起,農村的發展活力增加。

  3.2.3林業提振了社會參與信心

  這是支撐的源。新一輪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采用強制型和誘導型相結合的制度變遷模式,在加強宣傳提高農戶的權屬意識和參與意愿的同時,讓農戶通過參與民主決定成為不同權屬分配模式的直接選擇者,通過林業產權的一系列改革,農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參與熱情也逐漸提高。皖中丘陵地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啟動于2007年,歷時3年,已累計核發(換發)林權證14.76萬本,發證面積65萬hm2,占應發證面積的98.38%,林權流轉面積12.8萬hm2,經調查,對當前正在進行的林改表示非常認同的有89人,占22.7%;,表示認同的有297人,占75.8%;表示無所謂的有6人,皖中地區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經得到了絕大多數農民的認同。因此,當前的林權改革是比較科學可行的,但仍需注意的是,有6人認為這項改革是無所謂的,也即改革雖然沒有給他們帶來損失,卻也沒有帶來利益,因此,林業產權、林業制度仍然存在優化的空間和可能,讓更多的農村居民享受到林權改革帶來的好處。

  3.2.4林業促進了農村區域科學發展

  這是支撐的面。皖中地區是安徽經濟政治中心所在,是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域及合肥經濟圈發展區域,是安徽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所在,同時也是自然生態環境受損較為嚴重的區域。因此,發展皖中丘陵林業發展,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工程,加強郊區綠化、建設綠色生態走廊,改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不僅關系著皖中丘陵地區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更是抓住發展方式轉型期快速占領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高地的重要契機。在對鄉鎮機關人員的調查中,共有25人,占83%,認為林業對農村區域科學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要全面推動農村區域的科學、低碳發展,必須加大林業工程建設力度。

  3.2.5皖中林業存在的問題

  第一,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皖中農林牧漁總產值受農村人口影響較大,其相關度達到0.63,且林業總產值以經濟林產品種植與采集等初級產業為支柱,企業大都規模較小,未形成品牌效應,發展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第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林業一、二產業齊頭并進,第三產業方興未艾,僅占林業總產值的11%,達到三大產業協調發展仍需努力。第三,林業合作組織和服務中心質量較低。皖中地區已有林業專業合作社203個,林權交易服務中心6個,但參與人數只有4439人,服務覆蓋率不高,服務質量還需要提升,宣傳力度還需要加強。

  3.3林業在皖北平原農村區域發展中的“保障”地位

  安徽林業在皖北平原農村區域發展中的“保障”地位概括地來說就是“因林而穩、因林而強、因林而續”。皖北地區位于安徽省北部,由蚌埠、淮南、阜陽、淮北、宿州、亳州6市組成,總面積38847.58km2,地形以平原為主,開闊平坦,是華北大平原的南緣。2010年皖北地區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6845hm2,平原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也為促進皖北生態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的重點區、“十二五”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重要開發區,成網成面的林業保持并改善了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這些是糧食生長的基礎,是當地糧食的穩產高產的重要支撐。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檔木制品需求逐年增長,使得平原速豐林業迅猛發展,為當地農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民收入,當地農業農村經濟尤其是集體林業經濟因此做大做強。林業的可持續性直接保障了當地農村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皖北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平原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既是安徽崛起的難點所在,也是安徽崛起的希望所在。加快皖北發展,也是林業系統全力打造“生態強省”的重要途徑。皖北平原地區對農村居民共發放問卷400份,最終收回有效問卷387份;對鄉鎮機關人員共發放問卷35份,收回有效問卷35份。

  3.3.1林業直接促進和保障了當地糧食的穩產高產這是保障的核心。大量研究均已證實,林業在平原地區的直接作用就是涵養水源,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改善氣候等功能。作為全國小麥主產區的皖北平原,糧食穩產高產是首要任務,也是“十二五”期間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把其劃為重點開發區的內在約束。建成縱橫交織、密集成網、繁茂濃蔭的平原林網成為糧食生長的重要保障,為當地糧食的穩產高產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3.3.2林業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這是保障的目的。林業是有效利用生物資源優勢發展農業農村的首要選擇。淮北平原地區生物資源豐富:亳州藥材種植歷史悠久,素有“中華藥都”之稱;太和香椿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安徽省名特產品;碭山縣是碭山酥梨的原產地和主要產區;蕭縣葡萄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譽滿江淮;懷遠石榴皮薄核軟,一直以來位居全國四大石榴產區之首;潁上是安徽竹子之鄉,擁有豐富的竹子品種……充分發掘豐富的生物資源優勢是淮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第一選擇。隨著林果業和木制品加工業的發展,為農村直接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增加農民收入。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