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11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前我國工業化發展步伐日益加快,礦山作為重工業的基礎資源,其開發利用也空前發達。礦山對環境的破壞不容小覷,如何恢復和治理礦山生態環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一、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現狀 1.誘發地質災害 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邊坡開
摘要:目前我國工業化發展步伐日益加快,礦山作為重工業的基礎資源,其開發利用也空前發達。礦山對環境的破壞不容小覷,如何恢復和治理礦山生態環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一、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現狀
1.誘發地質災害
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了山體、斜坡的穩定,往往導致地面塌陷、開裂、崩塌和滑坡等頻繁發生。而礦山排放的廢渣堆積在山坡或溝谷,廢石與泥土混合堆放,使廢石的摩擦力減小,透水性變小而出現漬水,在暴雨下也極易誘發泥石流。
礦業論文推薦:《中國礦山工程》本刊是實用性很強的有色金屬礦山采、選綜合性期刊,其內容與礦山生產、設備應用情況緊密相連,本刊主要報道國內外礦山生產和科研成果,介紹國內外礦山采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和加強科學管理、降低能耗等經驗,在各有色礦山、黃金礦山及其他有色企業有很大影響。
2.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與水質污染
礦區塌陷、裂縫與礦井疏干排水,使礦山開采地段的儲水構造發生變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積的疏干漏斗;地表徑流的變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設施喪失原有功能,直接影響農作物耕種。同時,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礦坑水、廢石淋濾水等,一般較少達到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與人畜生活飲用。
3.土壤退化與污染
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礦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礦渣,加上大型采礦設備的重壓,往往使土壤堅硬、板結,有機質!養分與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產生。土壤中的營養元素也隨著裂隙、地表徑流流人采空區或洼地,造成許多地方土壤養分短缺,土壤承載力下降。礦山固體廢渣(煤研石等)經雨水沖刷、淋溶,極易將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滲人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堿污染(主要是強酸性污染)、有機毒物污染與重金屬污染。而土壤的納污和自凈能力有限,當污染物超過其臨界值時,將向外界環境輸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組成結構與功能也會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土壤資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徑流和生物地球化學作用下還會發生遷移,危害毗鄰地區的環境質量,受污染的農產品則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4.水土流失加劇
礦山開采直接破壞地表植被,露天礦坑和井工礦抽排地下水使礦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貧痔,植被退化,最終導致礦區大面積人工裸地的形成,極易被雨水沖刷;由于排土場和尾礦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溝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動,沖刷加劇。
5.生物多樣性損失
植被清除、土壤退化與污染、水土流失,對礦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是致命打擊,嚴重威脅了動植物生存。
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對策
1.加強對礦區土壤的治理
首先要對礦區的土壤進行培肥改造。土壤的培肥是指對土壤的pH值等物理化學性質進行改良,并對土壤的有機營養狀況進行改造,這是對礦區進行生態恢復的最重要目的。這種治理方式通常包括:先在采礦前就將土壤的表層和亞表層取走并保存,再將廢棄的土層進行覆蓋和固定,并引起微生物、氮肥等進行改良,保證礦區的植被能夠重建。然后對土壤中的pH值、有機廢棄物、化肥等進行改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最后將取走的表層土壤進行覆蓋。這樣,即使植被破壞了,但土壤的物理性質和養分并未受到大多破壞,有利于植物的迅速生長。對于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石要進行及時處理,提高土壤的利用率。由于礦山的主要構造都是含有重金屬的礦產,所以礦區的重金屬污染也較為嚴重。對于重金屬污染,一般采用生物治理技術,這種治理方式投資較低、設施簡便,對環境的影響較小,是最有生命力的一種金屬治理技術。
2.加強對礦區水資源的保護治理
首先在開采前,就要在廢棄物的堆放地筑壩砌墻,進行排水工程的處理,對固體廢棄物進行攔截和防漏處理。然后對于影響礦山地質安全的坡面,要進行設置截流溝,修筑排洪渠等水利工程,還要在坡面建造防護帶,增加植被的覆蓋,防止坡面的徑流以及極端天氣引發的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影響,保證礦區的安全。然后,在礦山的邊坡也要盡可能的恢復植被、增加植被,同時還要根據邊坡的穩定程度,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3.礦區植被的恢復
根據礦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植被篩選應著眼于植被品種的近期表現,兼顧其長期優勢,植物品種的選擇首先要根據生物學特性,考慮適地適樹原則,尤以選擇根系發達、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鄉土植物。在配置植物時要考慮邊坡結構、種植后的管護要求、自然條件等,以決定種植的形式和品種。同時要考慮與設計目的相適應;與附近的植被和風景等條件相適應。
4.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1)固體廢棄物攔擋工程。在堆棄場地建設擋渣墻、攔渣壩和排水工程等,進行攔擋與防漏處理。
(2)坡面排水工程。對影響礦山安全的坡面,根據坡長分段布設截流溝、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護林草帶,增加植被覆蓋,減少坡面徑流對地表的沖刷,保證礦業生產安全運行。
(3)邊坡防護工程。礦山開采形成的各類邊坡,除盡可能采取措施恢復植被外,根據邊坡穩定程度及對周圍的影響,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進行防護。坡面防護根據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護坡或植被護坡。
(4)土地整治工程。對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石堆、廢棄工業場地及尾礦庫,采取排蓄結合的辦法,排水攔渣,有效解決“三廢”污染。同時對服務期滿的棄渣場、尾礦庫采取復墾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復工程。對各類裸露面,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復。
5.閉坑和關閉礦山治理
嚴格執行閉坑礦山報告審批制度。閉坑礦山企業要做好閉坑后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達到資源、環境和土地復墾要求,驗收合格后,辦理閉坑手續。嚴格執行土地復墾履約保證金制度,鼓勵礦山企業增加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投入,堅持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保持礦山企業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礦山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恢復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所以,我們一定要將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捆綁在一起,用雙贏的理念合理開發礦產,讓青山綠水常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