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30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海幢寺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因其獨特的園林環境和人文歷史而聞名遐邇。它始建于明末,迄今有300多年歷史。海幢寺北面瀕臨珠江,正是船來人往泊岸之處。登岸上來,只見一座幽雅園林屹立眼前,令人眼前一亮,這便是海幢寺。其寺貌
摘要:海幢寺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因其獨特的園林環境和人文歷史而聞名遐邇。它始建于明末,迄今有300多年歷史。海幢寺北面瀕臨珠江,正是船來人往泊岸之處。登岸上來,只見一座幽雅園林屹立眼前,令人眼前一亮,這便是海幢寺。其寺貌莊嚴秀麗,殿宇雄偉峻拔,境界凝重弘遠。
關鍵詞:海幢寺,一口通商,外事活動,平臺
一、兩廣總督的外事接待庭園
(一)為英國使團洗塵
一口通商后,對于清政府的嚴加限制,西方各國普遍感到不滿,尤其是英國。為了進一步擴大對華貿易,并試圖改變對華貿易的不利地位,英國政府決定派遣使節到中國,以期通過通過外交途徑來達到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英國政府派遣以馬嘎爾尼為正使、斯丹東為副使的使團,于1792年9月26日從英國啟程,1793年8月5日到達天津大沽口,并攜帶了大量禮物贈送給乾隆皇帝,希望滿足其擴大貿易、締結條約等要求。清政府只是把使團當作“英吉利貢使”,在安排覲見皇帝時因“禮儀之爭”達數月之久,一直未能見皇帝,最后見面時清政府也只是應付了事,還下令減少中英貿易。未能完成使命的馬嘎爾尼于1793年12月率使團來到廣州,時任兩廣總督長麟在海幢寺為其洗塵,并安排使團在寺西側的伍氏家族花園下榻。副使斯丹東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中對這段安排做了如下記述:“館舍共有庭院若干進,非常寬敞方便。其中有些房間陳設成英國式樣,有玻璃窗及壁爐。廣州雖然接近熱帶,現在天氣已經快到冬季,對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來說,在屋里升一點火感到特別舒服。館舍四周是所大花園,有池塘及花壇多起。館舍的一旁是一所神廟(外國人稱海幢寺為‘河南廟’),另一邊是一個高臺,登高遠望,廣州全城景色及城外江河舟楫俱在眼前”。 這次接待不僅使江蘇小調茉莉花傳到歐洲,還給歐洲帶去了玫瑰花種。
(二)會晤荷蘭使團
1793年,駐廣州荷蘭館大班(領事)范罷覽從英使馬嘎爾尼處獲知乾隆皇帝將舉辦登基六十年大慶,便建議荷蘭巴達維亞總督委派專使前往致賀。這個建議被采納,巴達維亞總督派德勝為正使、范罷覽為副使的“朝貢”使團,并攜帶豐富的致賀禮品,于1794年8月15日乘“暹羅號”自巴達維亞起航到廣州。10月13日上午兩廣總督長麟在海幢寺接見荷蘭使團,驗看國書。此時,長麟告訴德勝:按例不在官署接待他們,去年12月英國馬嘎爾尼勛爵由京城回來也是在海幢寺會晤的。在海幢寺驗看國書后,長麟即賞給筵宴,但他本人并未出席主持宴會,而是由其他官員陪同。對于這次會晤活動,時文人王文誥在其《長牧庵制府帶同荷蘭國貢使詣海幢寺接詔恭紀八首》中有詳細記述。
二、向外國人開放的休閑地
一口通商時期,清朝官員,包括海關官員在內,是不同外商會見的,連外商的大班(領事)、二班(副領事),原則上也不能會見清朝官員,一切皆由當時的公行居間轉達,否則就叫“有失國體”。這種制度,只能從清朝僵硬的封建官僚制度和閉關政策中得到解釋。
因為貿易的需要,每年外商在廣州都要住上一段時間。為防止與華人接觸,外商成為清政府的防范對象。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如不能攜帶武器進入廣州;不得在商館內雇傭華人做事;出入不能乘轎;不得在珠江中劃艇作樂;不得逾越十三行范圍;不準外國婦女入住廣州;貿易任務完成即乘原船回國;不得在粵過冬等等。這些措施戒備十足,其中有些不近人情,防范之心,昭然若揭。
但這些外國商人遠洋而來,久處船上,生病是常事,到廣州后又被限制在狹小悶氣的商館里,有礙健康,時有煩言。乾隆末年給予體恤,準許外商在每月的初三、十八兩日過江到河南的海幢寺和陳家花園郊游。后來陳家花園荒廢,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七月,兩廣總督蔣攸铦批準外國商人商人游覽廣州請求,準令: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對外商開放3次,每次只限10人,要攜帶通事,只準到海幢寺、花地閑游,日落之前要報明回館,不準飲酒滋事,不準在外過夜,如有違反,一經查出,定將行商、通事從重追究,該外商此后不準再往閑游。
外國商人把海幢寺視為廣州最重要的寺廟,這是因為他們和這座寺廟有著密切的關系。春秋季節,他們從澳門來到廣州十三行交易,按當時規定,大多數時間呆在商館,沒有其他地方可去,只能按例來海幢寺、花地灣游玩。恰逢城里的人和信眾乘船過江到海幢寺禮佛并游玩,一時十分熱鬧。由于當時的情況,反而造成了海幢寺的鼎盛。這個佛家的幽雅之地,居然成為廣州最早對外商開放的公園、寺院。
三、西方人眼中的海幢寺
一口通商時期,廣州是西方人在中國“唯一有感覺的城市”,不少西方商人和游客曾在廣州寫下游記、雜記。在他們心中,沒有哪個寺廟像廣州海幢寺那么知名。作為清政府接待外國使節的場所,海幢寺長期為外國使團和外商唯一可以活動的園林、寺院,也出現在西方人的傳記和繪畫中。明清以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中國經商、傳教、旅游的外國人絡繹不絕,其中大多經過廣州再北上。其中一些人用文字、繪畫等方式記述了在當地的所見所聞。這些文字與藝術作品,生動詳實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感受。
(一)《舊中國雜記》中的海幢寺
美國人威廉·亨特于1825年13歲時到廣州,他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對中國社會情況有較深的了解,其所著《舊中國雜記》中專門有一篇《海幢寺》,以一個外國人的視野觀賞這座嶺南名寺,記述當時海幢寺的殿堂建筑、園林景色及寺僧活動與生活。文曰:到商館對岸河南的大廟一游,總是很有意思的。這座廟宇是華南各省中最漂亮的寺廟之一。每到晚上,和尚們約有200—500人,聚集在三間一排大殿上誦經。一系列大而漂亮的殿堂或獨立的廟宇,都建造在石砌的平臺上,殿前有寬闊的花崗巖石階,周圍是低矮的石頭護欄,由花崗巖的石柱分開,石柱支撐著上面的屋頂。僧人的住處與大殿分開,并排地列于東西兩側,長度與寺相等。住持的屋子也和別人一樣,樸素而舒適,有一間會客室,陳設著好的家具,另一間相鄰的屋子里有一個供著佛像的神壇,佛像前有永遠點著的線香,還像通常一樣,有一盞長明燈。我們跟這位“首席僧人”混熟了,有幾次他請我們共進早餐或吃晚飯,吃他那無與倫比的食物“齋菜”和水果。餐桌上總是擺滿各種鮮花,而且總有人很好地伺候。寺廟附屬的花園非常廣闊;▓@里一個僻遠的角落,有一座帶屋頂的小建筑物,僧人死后遺體在這里火化。它的近旁還有一座有金字塔形頂蓋的花崗石陵墓,他們的骨灰就存放在這里。
(二) 俄羅斯人眼中的海幢寺
19世紀初期,來粵俄羅斯人游覽了海幢寺,并留下了行程記錄。1806年初,首航廣州俄船“涅瓦號”船長里相斯基趁船只?奎S埔卸貨買賣之際,隨保商派遣的陪同前往這座廣州最大的廟宇游覽。里相斯基參觀了主要大殿后,在寺廟的食堂用了餐,隨后參觀了寺廟的豬欄。里相斯基做了這樣的記錄:“飯后領著我們到了一個關著20頭豬的非常干凈的地方。這是居民送給寺廟的,而我不知道何以會賜予它們這樣一種神秘的地位。其中一頭大約已經30歲,它老得連走路都費勁了。”這無疑印證了豬仔替身出家海幢寺的傳說。最后,里相斯基參觀了海幢寺的菜園和墓地,傍晚時分才回到駐地。這是俄羅斯人首次出現在廣州這家唯一接待外國人的佛寺,也留下了俄羅斯人對這座嶺南名剎的最早記錄。
(三) 西方畫家筆下的海幢寺
1838年9月,法國畫家波塞爾(1809—1877)和十三行商人一起游覽海幢寺后繪畫了設色的石版畫——《海幢寺》,大小為29厘米×43.4厘米。波塞爾在其1838年10月1日的日記中說:“我曾到過此廟宇多次,廟外喧鬧聲震耳欲聾,而廟內則萬籟俱寂,氣氛肅穆,使我頓然有出塵之想”。
西方畫家阿羅姆也曾畫下清代海幢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供奉著三尊大佛,居中的是釋迦牟尼,兩旁的是他的門徒文殊師和普賢師。在阿羅姆筆下,清代的海幢寺向北是珠江碼頭。當年海幢寺坐落在珠江邊上,潮水直拍廟墻,香客可以從北岸乘船來寺。登上碼頭,一級一級的沿石階直進山門。廟前有一顆古老榕樹,大樹上有旌旗搖動。
(四)安徒生童話與海幢寺
丹麥安徒生童話中也有故事跟海幢寺有關。安徒生系列童話《沒有畫的畫冊》于1840年出版,講述安徒生聽月亮講世界各個城市的故事。其中第27個晚上,月亮告訴他,從天空中望到一個中國城市,有一個青年和尚坐在廟宇的香案前愁眉苦臉,因為他塵緣未了,在想著心中的姑娘,而同時,在一個花園中一個小腳姑娘正在看著魚缸中的金魚。如何來解讀這個故事?從和尚的名字suihong的中文譯文瑞虹推斷,這則童話與廣州有關。因為瑞虹的讀音就是廣州話的瑞行——瑞典商行。當時的丹麥商行與瑞典商行相鄰,可知和尚為海幢寺的,而姑娘則是行商的女兒。
四、海幢寺成為清政府外事活動平臺的原因分析
一是一口通商后,隨著外貿的發展,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眾多國家的外商日益增加,廣州正逐步成為一個國際性城市,城市也在擴大發展。原處廣州近郊的光孝寺、六榕寺也已逐步湮沒在喧鬧的塵世之中。而位于珠江南岸與十三行區隔江相望的海幢寺及其近鄰的伍氏家族花園就成為外商休閑的好去處。
二是海幢寺所在的地方,原來就是一座后花園。后來在里面建了寺院,還保存著原來花園的特色。海幢寺以其寺廟莊嚴、殿堂雄偉、環境清幽、園林優美而成為嶺南名剎之一,它保持著幽深清凈的禪境,最為僧人、善信、游人所欣賞。
三是這里的高僧從建寺開始,便很注意保留并發掘其花園的特色,并逐步完善了園內景觀,吸引了當時嶺南所有官宦文士的眼球。
四是當時這一代開拓者思維活躍,獨具慧眼,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對中華建筑文化特別是嶺南文化有很高的感悟。在以后近兩百年時間內成為清廷兩廣最高地方長官對外開放,與外賓、外商會晤的接待基地,莫不與這種文化氛圍有關,與海幢寺歷史上的開放性傳統有關。
一口通商時期為海幢寺全盛時期,這里高僧云集,寺院香火鼎盛,信眾規模宏大,亦為嶺南名人雅士修禊雅集之地。乾隆、嘉慶、道光年間一再成為兩廣總督指定專為外國商人游閑消遣之地,更為罕見的是兩廣總督接待英國、荷蘭政府使團不在官署而在海幢寺,海幢寺成為在封閉王朝中最早對外開放的場所。
如今的海幢寺僅為古寺的一部分,與海幢公園合二為一,保存著古色古香的寺廟園林景觀。這里依然香火裊裊不斷,草木欣欣向榮,呈現出一派盛世和諧的景象。
參考文獻
[1]林劍綸 李仲偉:海幢寺,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06.
[2]劉君里:廣州百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11.
[3]伍宇星:19世紀俄國人筆下的廣州,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01.
[4]中荔:十三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12.
[5]王曉玲:廣州與世界,廣州:廣州出版社,2010.1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