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6-17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澳大利亞煤層氣資源豐富,尤其是中煤階的煤層氣具有埋藏深度淺、含氣量高、滲透率高等易于商業開發的特點。以澳大利亞H區塊中煤階的煤層氣為研究對象,在測井識別煤層的基礎上,利用測井、錄井、巖心分析等數據開展了煤層氣儲層分布、煤質、物性以及含
摘要:澳大利亞煤層氣資源豐富,尤其是中煤階的煤層氣具有埋藏深度淺、含氣量高、滲透率高等易于商業開發的特點。以澳大利亞H區塊中煤階的煤層氣為研究對象,在測井識別煤層的基礎上,利用測井、錄井、巖心分析等數據開展了煤層氣儲層分布、煤質、物性以及含氣性研究,利用取心分析數據獲得的動態蘭氏體積構建煤層含氣量及含氣飽和度模型,實現H區塊煤層氣儲層表征。研究結果表明,澳大利亞H區塊煤層氣儲層具有高含氣量、低灰分、低揮發分、低濕度、高固定碳、高滲透率的特點,具有較高開發潛力。煤層氣儲層特征評價將為后續煤層氣開發奠定基礎,同時為同類型煤層氣儲層評價提供借鑒。
關鍵詞:煤層氣;儲層特征;含氣量;等溫吸附;含氣飽和度;儲層評價;澳大利亞
煤層氣(coalbedmethane,CBM)是在煤的形成過程及后期改造過程中產生并存儲于煤中的非常規天然氣,主要由甲烷、二氧化碳、氮氣等組成。分布形式有吸附態、游離態和溶解態等三種,吸附態占比最大(85%~95%),溶解態占比最小。煤層氣開發不僅能夠保證煤礦安全開采,在減少甲烷直接向大氣中排放、保護大氣環境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1-3]。
與常規油氣相比,煤層氣儲層在賦存方式、物性參數以及開發方式等方面有著較大差異[4-5],常規儲層評價參數及方法應用于煤層氣儲層評價時準確率低,穩定性差。目前針對煤層氣儲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氣量上,對影響含氣量的煤質、孔隙度、滲透率等儲層參數研究較少。澳大利亞中煤階的煤層氣資源豐富,普遍具有低灰分、低揮發分、高固定碳及高含氣量等特點[6-8]。
為了系統性、針對性地開展澳大利亞中煤階的煤層氣儲層研究,本文以測井、錄井及取心分析資料為基礎,在煤層識別與煤層空間分布分析基礎上,開展了頂底板巖性、煤質及儲層物性研究,通過改進常規的等溫吸附模擬方法,構建含氣量、飽和度模型,實現了澳大利亞H區塊中煤階的煤層氣儲層評價。
1研究區概況
澳大利亞H區塊位于澳大利亞東部S盆地,構造上表現為一個東高西低的單斜構造,內部僅有很少北-西走向的逆沖斷層,斷層整體上不發育,構造相對簡單。研究區煤層位于晚二疊世地層中。研究區煤層劃分為9套單煤層,單煤層厚度為0.1~6.5m,平均厚度2.4m.由于處于沼澤相沉積環境,煤層連續性差,單煤層存在少量分叉、合并以及尖滅現象。煤層的鏡質體反射率為1.3~1.5,反映出中煤階煤巖的特征;煤層含氣量7.80~26.93m3/t,滲透率0.028×10-3~3.720×10-3μm2,埋藏深度300~700m.埋藏深度較淺,十分有利于煤層氣開發。
2煤層氣儲層評價
2.1煤層識別
在常規儲層中,烴源巖與儲層屬于不同的系統。然而在煤層氣儲層中,煤巖不僅是烴源巖,同時也是儲集層[9]。煤巖的準確識別是煤層氣儲層研究的基礎。以常規曲線作為識別煤層的基礎數據,對識別煤層具有天然優勢。H區塊的測井曲線主要有井徑、自然伽瑪、自然電位、電阻率、中子孔隙度及補償密度。
本文根據煤層的測井響應特征和取心數據的巖性描述,對巖性描述與測井數據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煤層識別過程中,自然伽瑪、補償密度對煤巖反應最靈敏,而井徑、自然電位、電阻率、中子孔隙度等測井曲線受圍巖、井眼及泥漿濾液的影響,對煤巖識別的靈敏度較低,故而本文選取自然伽瑪、補償密度作為煤層識別的基礎數據。
煤巖的取心數據表明,H區塊煤層的補償密度、自然伽瑪識別標準分別為1.85g/cm3,55API.以研究區煤層補償密度、自然伽瑪的識別標準值為依據,在單井煤層識別基礎上,通過H區塊單井煤層對比、追蹤,明確了研究區煤層空間展布,如圖1所示。H區塊的空間分布特征表明研究區煤層厚度均勻,局部存在尖滅,埋藏深度與構造特征吻合,自東向西埋藏深度逐漸加深。
2.2頂底板巖性特征
煤層氣儲層頂底板與常規油氣藏蓋層相似,對于煤層氣保存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煤層氣藏要求煤層氣頂底板具有很好的封閉性,這樣才能夠阻止煤層氣散溢[10]。本文以測井資料、巖性描述、取心分析資料為基礎,通過對巖性以及物性分析來研究煤層氣頂底板。結果表明,H區塊煤層氣儲層頂底板巖性以砂巖和粉砂巖為主,測井密度為2.58~2.64g/cm3,孔隙度為2%~5%.這說明研究區頂底板巖性以致密砂巖為主,有利于煤層氣的保存。
2.3煤質特征
煤層氣儲層煤質分析即煤層工業分析,包括固定碳、灰分、水分以及揮發分。其中,固定碳為煤層氣載體,而灰分、水分及揮發分的存在不利于煤巖中煤層氣吸附。煤質參數研究對于煤層含氣量評價準確性意義重大。煤層氣儲層煤質參數的研究方法有兩種:巖心分析法和測井解釋法[11-13]。
巖心分析法通過對密閉取心的巖心進行分析以獲得煤層煤質分析參數,該方法精度高,但受樣品數量、測試費用的限制。與巖心分析法相比,測井解釋法具有連續性好、縱向分辨率高等特點,該方法多應用于煤質特征參數研究。
2.4儲層物性
煤層氣的儲層物性包括孔隙度與滲透率。與常規儲層相比,煤層氣儲層通常具有雙重孔隙結構:基質孔隙度和裂縫;|孔隙度以微孔為主,具有較大內表面積,對甲烷的吸附性較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煤層氣資源量[14]。裂縫則是作為煤層氣滲流通道,維持煤層壓力?紫抖仁潜碚髅簩託鈨拥囊粋重要參數。
在計算孔隙度的眾多曲線中,中子孔隙度由于受到煤層中存在的大量束縛水的影響,不能準確反映煤層孔隙度;聲波時差則因為其采集特性,無法反映次生孔隙度。與中子孔隙度和聲波時差曲線相比,采用補償密度曲線計算孔隙度不僅不受束縛水影響,還能反映煤層氣儲層的次生孔隙度,所以補償密度是計算孔隙度的最佳數據。煤層氣開發過程中,滲透率是煤層氣產能的關鍵因素,對煤層氣開發起著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著煤層氣開采效果。滲透率是煤層氣儲層研究難點,影響因素較多,包括地質構造、應力狀態、煤層埋深、煤體結構、煤巖煤質特征、煤級和裂隙系統等[15-17]。滲透率與煤層埋藏深度相關性分析表明,二者具有很好的相關性。
2.5含氣量
含氣性對于煤層氣儲層井型布置、井位選擇以及“甜點區”優選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煤層含氣量研究的不斷發展,對含氣量計算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含氣量計算以間接方法為主,主要有密閉取心分析法、煤層含氣梯度法、神經網絡模擬含氣量法、基于朗格繆爾方程的煤層含氣量預測方法等[18]。其中,密閉取心法與神經網絡方法受限于樣品數量。
3應用結果分析
在儲層評價模型基礎上,以單井測井數據、巖心分析結果為約束,開展了H區塊的單井的煤層氣儲層評價。澳大利亞H區塊中煤階煤層氣儲層評價的結果為:灰分質量分數5.6%~30.7%,水分質量分數0.00%~32.48%,固定碳質量分數32.60%~69.84%,揮發分質量分數0.00%~32.54%,孔隙度2.50%~10.35%,滲透率0.10×10-3~3.51×10-3μm2.依據改進的動態蘭氏體積煤層含氣量的等溫吸附模擬結果計算出H區塊含氣量為7.8~19.8m3/t,含氣飽和度為90.6%.
這些數據為后續煤層氣儲層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煤層氣儲層評價基礎上,筆者進行了H區塊煤層氣儲層的有利區劃分,結合實際開發效果確定了有利區的評價指標與標準。煤層氣開發有利區的評價指標為含氣量、累計厚度、滲透率和頂底板巖性。有利區的標準為:含氣量大于5m3/t,煤巖累計厚度大于7m,滲透率大于1×10-3μm2,頂底板之間主要以泥巖或者致密砂巖為主。
4結論
通過對澳大利亞H區塊煤層氣儲層的評價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煤層氣作為重要的非常規天然氣,與常規天然氣在賦存方式、物性參數以及開發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針對于煤層儲層特點,結合煤層氣開發實際需要,依據圍巖特征、煤質、孔隙度、滲透率、含氣量和飽和度開展煤層氣儲層評價。
2)采用常規測井資料與取心分析資料進行煤層識別,同時開展煤層頂底板巖性識別,為準確研究煤層氣儲層評價奠定了基礎;趲r心分析資料與測井資料的煤質、儲層物性、改進后的動態蘭氏體積含氣量能夠準確地對煤層氣儲層開展評價,同時在含氣量計算過程中能夠消除灰分、水分和揮發分對含氣量與飽和度影響,極大地提高了含氣量計算精度。
3)受限于煤層儲層測井曲線自身精度,煤層氣儲層參數評價結果有一定局限性。在后續的研究中,將考慮采用成像測井資料以提高煤層氣儲層評價結果準確性。
參考文獻:
[1]鄒才能,楊智,朱如凱,等.中國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與理論技術進展[J].地質學報,2015,89(6):979-1007.ZOUCN,YANGZ,ZHURK,etal.China'sunconventionaloilandgas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andtheoreticalandtech-nologicalprogress[J].ActaGeologicaSinica,2015,89(6):979-1007.
[2]孫粉錦,王勃,李夢溪,等.沁水盆地南部煤層氣富集高產主控地質因素[J].石油學報,2014,35(6):1070-1079.SUNFJ,WANGB,LIMX,etal.MajorgeologicalfactorscontrollingtheenrichmentandhighyieldofCBMinthesouthernQinshuiBasin[J].ActaPetroleiSinica,2014,35(6):1070-1079.
[3]孟召平,劉翠麗,紀懿明.煤層氣/頁巖氣開發地質條件及其對比分析[J].煤炭學報,2013,38(5):728-736.MENGZP,LIUCL,JIYM.Geologicalconditionsofoalbedmethaneandtheircomparisonandshalegasexploitationanaly-sisandshalegasexploitationanalysis[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2013,38(5):728-736.
[4]淮銀超,張銘,楊龍偉,等.基于相控的煤層氣藏三維地質建模[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17,39(2):275-285.HUAIYC,ZHANGM,YANGLW,etal.Facies-controlled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modelingforCBMreservoir[J].
相關刊物推薦:《石油學報》雜志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石油學會主辦的石油及天然氣科學技術方面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5年底最新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石油學報》的影響因子為1.055,在1608種統計源期刊中排序為第74位;總被引頻次為1388,在1608種統計源期刊中排序為第83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