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互聯網+”對民族地區的影響及應對

發布時間:2019-03-21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各行各業的發展與其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今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社會發展進步的新生力量。本文立足于我國民族地區,以互聯網+為著眼點,探討了互聯網+給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關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各行各業的發展與其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今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社會發展進步的新生力量。本文立足于我國民族地區,以“互聯網+”為著眼點,探討了“互聯網+”給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地區,信息化建設

青海民族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就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社會穩定、國泰民安既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目標。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十六個民族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工作關系到國家大局,而民族地區的穩定又是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務,因為沒有穩定,其它一切工作都將無從談起。

  最近幾年,計算機及互聯網在民族地區獲得了較快發展,電信和移動數據業務在民族地區不斷擴展。“互聯網+”在民族地區也悄然興起,對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精準扶貧等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廣大群眾也從“互聯網+”的發展中得到了實惠,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快,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1計算機及互聯網在民族地區的發展情況

  個人計算機因為價格適中、使用方便、耗能低等特點,逐漸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流量資費的大幅度降低,計算機接入互聯網也變得非常方便快捷。2018年8月2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42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報告顯示,上半年我國共新增網民2968萬人;截至2018年6月,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我國網民總數已達8.02億人。

  筆者對青海省某縣240戶農牧民家庭進行了訪問,他們擁有電腦的總數量為115臺,占到47.91%,其中接入互聯網的家庭為52戶。通過訪問得知,有計算機的家庭主要基于兩種情況:一是家里有孩子就讀初中、高中或者大學,因學習需要購買了計算機;二是開設了賣農副產品或者特產的網店的家庭。同樣是電子設備,有計算機的家庭比例相對于其他電器來說較低。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大部分老百姓認為計算機不像常用家電那樣不可缺少;部分群眾覺得,計算機操作不方便,還容易出問題,出問題后維修也比較困難;還有部分群眾認為計算機的使用需聯網,聯網會增加不必要的花銷。筆者對手機擁有的情況也作了一個大致調查。因為智能手機和計算機有著類似的功能,或者某些方面還超越了計算機,并且在大多數地區其使用已經達到了普及程度。例如智能手機攜帶較計算機更方便,同時它也不需要經常開關機。

  2015年底,我國手機擁有量統計結果為:城鎮人口擁有手機的比例為91%,也就是每100個城鎮居民中就有91個擁有手機;我國農村人口擁有手機的數量較低,比例僅為46%。擁有手機的數量和比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水平,也反映了群眾的生活質量。從固定電話到移動電話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大哥大一般都是企業主、大老板之類的富裕者才能買得起,普通群眾并不具備購買能力。

  短短幾年時間,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實現了從模擬到數字通信方式的轉變。手機信號運營成本、制造成本較模擬時代有了大幅度降低,再加上老百姓收入提高,使得老百姓購買手機變成了現實。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將位居全球第一,達到13億。手機普及率達到了95%,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了75%。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我國網絡能力不斷提升,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優化升級,提速降費政策的實施,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98.3%,我國農村網民占比為26.3%,規模為2.11億,城鎮網民占比73.7%,規模為5.91億。

  2“互聯網+”對民族地區群眾的影響

  計算機及互聯網廣泛應用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深遠的影響。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將“互聯網+”培育成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2.1計算機網絡為民族地區群眾開啟了了解世界的窗口

  無論在農業社會還是工業社會,人與人的交流只限制在較小的時空,而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給人們之間的交互帶來了本質變化,媒體延伸了人體的器官,使得信息傳遞的空間得到無限擴展。計算機網絡作為新媒體的代表,更是將這種延伸發揮到了極致,它使地區偏遠的民族地區群眾通過網絡了解社會時事,脫離了與世隔絕的狀態,為他們開啟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民族地區的群眾通過形態多樣化的媒體,通過文本信息、圖形圖像、視頻、動畫等形式獲取自身需要的各種信息。

  2.2計算機給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互聯網在民族地區的發展也是一樣。最近幾年,伴隨著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有相當一部分的民族地區群眾依靠互聯網及其附屬環境工作、學習和生活,例如,洽談業務、簽訂合同、獲取資訊、了解黨和國家大事、與家人遠程互動、辦理轉賬業務、遠程掛號等等,計算機和互聯網給他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諸多便利,互聯網已經成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互聯網是又一把雙刃劍,其信息混雜,真假難辨,經常被用來進行網絡詐騙,且詐騙涉及面廣,損失嚴重,打擊困難,嚴重危害使用者利益;另外,國外分裂勢力也通過互聯網宣傳分裂及極端思想,腐蝕、招募民族地區群眾進行暴力恐怖活動,以達到破壞我國民族團結和反華的目的。因此我們應該辯證看待互聯網發展對民族地區的影響,采取恰當的措施,應對挑戰,減少其消極影響,抓住機遇,引導互聯網在民族地區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2.3計算機網絡使得民族地區廣大群眾和黨的聯系更加緊密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群眾大多居住在西部和西南部偏遠地區,因為通信不暢通,黨中央和國家的聲音很難悉數到達民族地區,群眾和政府之間的直接聯系較少。這種情況一方面不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另外一方面也不利于黨和群眾的密切聯系。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一情況得到改善,政府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社情民意,并進行有效的政策宣傳和引導;群眾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國家政策,對政府各項政策的實施進行有效地監督,實現與政府的互動。計算機網絡的使用密切了黨和民族地區群眾的關系。

  2.4助推了民族地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互聯網+”企業與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結合,為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攻堅開辟了一條新的渠道。首先,通過多元化的互聯網增值服務為農牧區扶貧籌集專項基金,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其次,通過互聯網讓農牧區的各種特色產品走出草原、走出農村。再次,“互聯網+”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推廣和相關增值服務注入了活力,帶動了一系列產業快速、健康、穩定發展。

  3“互聯網+”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3.1做好民族地區互聯網的輿情監控和管理工作

  《周易·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韓非子喻老》:“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充分認識到了預防的重要性,因為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最初階段的嚴格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很多問題,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可以為后續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對民族地區計算機網絡進行輿情監控,既是網絡監控的分內工作,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只有從思想上充分認識網絡輿情監控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問題出現時做到有序、妥善解決。

  3.2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現階段,搞好民族地區工作,核心在于各級領導和職能部門要把工作重點放在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上來。要認真研究民族地區的生產條件、地方特色、經濟增長點、制約因素和瓶頸等。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要獲得較快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投入、信息化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廣大干部要為民族地區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民族地區大部分以牧業為主,以農業、養殖業等為輔。經濟結構單一,穩定性差,受氣候的影響較大且抵御市場經濟風險的能力較弱,各級職能部門應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引導群眾進行生產模式的調整,使其生產模式多元化,從而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3.3開拓民族地區各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的渠道

  民族地區實際上是一個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生息的地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各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作為歷史上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方面留下了豐富的遺產,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不僅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形成了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保障、以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平等發展為主軸、以實現各民族共同艱苦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目標的一整套民族地區發展政策。

  201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印發《青海省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建設實施綱要》,2015年,青海省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實施意見》,其目的就是要更加緊密地把民族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讓大家團結互助、勤奮工作、幸福生活,共同享受國家發展成就、共同邁向小康之路,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3.4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老百姓的思想認識、文化水平密切相關,因此發展民族地區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意義重大。首先,應提升民族地區的醫療水平,加強醫療隊伍建設、籌措資金改善醫院的軟硬件環境、建立多級醫療體系;其次,加大對社區或者村鎮教育服務方面的資金投入,讓民族地區老百姓在農閑時能接受終身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再次,定期組織文化下鄉活動,把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先進觀念及時普及到民族地區群眾中,讓他們共享我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最新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延中.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青海模式[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1):86-92.

  [2]張玉強.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危機的政府引導策略研究[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3,15(2):38-41.

  [3]孫靜先.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5.

  相關期刊閱讀:《青海民族研究》[1]于1989年創刊,是由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主辦的民族學類綜合性國家級核心學術期刊。本刊注重基礎性研究,密切瞄準學術界的熱點、難點問題,多角度展現青藏高原民族問題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地方特色、關注學術熱點和前沿理論,各期常設人類學、民族學、藏學研究、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經濟、宗教學等欄目。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