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2-05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206次
摘 要: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多金屬礦床地質的尋找更加系統化、正規化。尤其是白銀廠銅多金屬礦的開采,該礦產自于北祁連海相火山巖,本文首先介紹了甘肅省白銀廠小鐵山多金屬區域成礦背景,然后介紹了礦區地質情況,最后分析了礦區特征及找礦標志。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多金屬礦床地質的尋找更加系統化、正規化。尤其是白銀廠銅多金屬礦的開采,該礦產自于北祁連海相火山巖,本文首先介紹了甘肅省白銀廠小鐵山多金屬區域成礦背景,然后介紹了礦區地質情況,最后分析了礦區特征及找礦標志。希望本文的工作能為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多金屬礦床地質,白銀廠小鐵山,安全性,金屬礦開采
在我國,最主要的礦帶就是北祁連多金屬帶,它主要生產塊狀硫化物,在這個地區還發現了非常多的銅、鐵、鋅、金、銀等礦床。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礦帶東側的海相火山巖中,是盛產白銀廠多金屬礦田和銀洞溝等。以前,白銀廠礦田被作為典型的代表逐漸應用,并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而且對于其賦礦層、形成時期即周圍的環境研究獲得了一定的成功。目前,在該領域研究的科學家包括高兆奎和夏林柒,本篇論文主要是對以甘肅省白銀廠礦區及其周圍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小鐵山多金屬礦床地質的研究和它形成的機理進行詳細分析研究,通過一系列的歸納總結,保證了找礦成功概率。
1區域成礦背景
在北祁連東褶皺地區的東側是白銀廠礦田大地構造的地域,它是形成在遠古代褶皺區,沿著祁連、白銀斷裂帶進行分布,從整體上來說形成了南北殘余火山巖帶,在其中部島弧火山巖,形成了弧、溝、盆的格局,這類火山巖是周圍的火山噴發以后的主要產物,同時為主要的礦帶,形成不同規模和形態的硫化物礦床。該礦田的中部火山巖帶東邊是白銀廠,西邊是石青硐,狹長的分布,總長度約為110km,總寬度大概在12km左右。在該地段發育而成的火山巖分異性比較好,其韻律和旋加回性比較明顯,形成了角斑巖,火山巖系則是由熔巖和火山碎屑構成,這為白銀廠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礦區地質概況
2.1地層
礦區出漏地層為白銀廠群,主要由一套海底細碧石英角斑巖構成。這種構造包含基性、酸性,正常的沉積巖形成比較完整的沉積系列,與此同時還有次火山巖。按照火山噴發組合的不同,這類群能夠分為四巖組,其礦田僅僅包含第二組,其包含的巖性為石英角斑巖、石英鈉長斑巖、硅質巖等。礦床賦礦巖石凝聚在一起形成含礦巖石。這種巖石經過風吹日曬蝕變以后形成的三帶,其整個的礦體產生于石英角斑中,這類角斑有碳酸鹽等物質。
2.2構造
相比于其他部位來說,礦區的結構非常的復雜,然而通過對整個地區進行觀察分析,可以得出它總體上來說向北邊倒轉、向西部傾伏,大致偏向的角度為308°,其整體的軸面向南西起伏,一般情況下傾斜位置褶皺比較多。其區內的斷裂層發育情況多為控礦斷層。在整個礦區內醉倒的斷層是NEE向斷層,其向南方向傾斜,整個水平面內向前位移的距離大概在6m左右。對整個礦體來說,其他的斷裂帶相對比較小,對其整體夠不成大的威脅,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2.3侵入巖
在白銀廠礦區內侵入巖的發育,是隨著火山噴發一塊進行的,有明顯的噴發入侵和后期巖漿活動,目前發現的侵入巖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石英納長斑巖,第二類為鈉長花崗斑巖。下面進行詳細的介紹:
①石英納長斑巖,一般位于礦化帶的下盤,其地表處僅在特定的區域形成透鏡狀,斷續長達300m左右,在最寬的地點有35m,整個巖石向北西發展,在南西地點傾斜,傾角度數在75左右,和周圍的巖石能夠保持一致,整個巖體和周圍的巖石接觸,然而在其表面會出現混雜的問題,這類巖石歸屬于次火山巖,和噴發巖同源。
②鈉長花崗巖的產狀可以分為兩組,為北北西和北北東走向,其出漏的寬度大概在4m,向外延長幾百米之多,穿插有非常多的礦體和巖石,對整個的白銀廠礦有很大的破壞力,這種巖墻和石英納長斑巖歸屬于同一種巖漿源,在時間軸上比主礦期要晚的多,經過大量的分析研究,它是礦末期的主要產物。
3礦質特征
3.1礦體的整體特征
在白銀廠整個礦體是一個比較大的隱伏礦床,在地表以上17m,整個寬度為1.5m,礦體是白銀廠第二巖組石英角斑,其上盤是綠色石片巖,下盤是淺色的肉紅色石英納。整個礦體的產狀和周圍的巖石大體上保持一致,總的為310°走向,其傾角為75°,整個礦體的部位受到層間破碎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透鏡狀礦體、板狀礦體,這個礦體有分支、膨脹、復合、重現等情況,整個礦體的變化非常大,然而其層位很穩定。
本文的小鐵山礦床在實際中分為兩個礦段,礦體分為4個,第一礦段是在五行和六行之間,富礦體則集中在六行和七行之間,在其最深的部分有非常厚實的塊狀體。這一段包含以下非常重要的兩個礦體:①一號礦體長度為500m,總體厚度在13m,其斜深為490m。②2號礦體總長度為600m,厚度為16m,斜度為440m。第二個礦段在八行和九行之間,礦體多集中在一處,這類以塊狀礦石為主體。③3號礦體總長度為480m,總厚度在12m左右,整體控制的深度為500m。④4號礦體總長度大概在400m左右,總厚度為13m,斜深為400m。
3.2礦石的特征
小鐵山礦床的礦石按照類型可分為以下兩大類,即塊狀礦石、侵染狀礦石。①第一種礦石密集分布,有黃鐵礦、黃銅礦等構成,并包含少量的脈石礦物,礦體的層次分明,變化比較大。②侵染狀礦石多呈現星狀分布,金屬礦物不均勻分布,由于其分布規律不明顯,導致其品位變化很大。礦床的上盤常常是鉛、鋅為主,下盤則主要為侵染狀礦石。在礦石中非常重要的成分為黃鐵礦、黃銅礦,次生礦物則分別為銅藍、鐵礦等,其整體占比為38%,包含石英、長石、云母等。礦床上的礦物以下述順序來進行:黃鐵礦變為毒砂、黃銅變為方巖,表1為整個礦物質。
3.3圍巖蝕變
地表的腐蝕程度在短期內不會發生特別大的變化,在局部地區很少會出現礬化情況,其深部的圍巖變化非常強,和周圍的很多礦體有很大的關系,包含綠泥石化、云母化、泥石化等。
4成礦時期和找礦標志
4.1成礦時期
酸性火山發生時,常常伴形成礦。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研究在成礦的整個體系中,石英鈉長斑巖形成斷裂系統,其整個成礦發生在和酸性火山巖同源時期,在礦田火山大規模發生之前。按照學者郭原生采集的次火山巖的研究思路,它對巖石中的相關同位素進行了分析研究,實驗的結果表明這個地區的石英納長斑巖的年齡約為500Ma,具體的形成時間為晚寒武世。
中寒武世酸性巖漿在爆發以后極易形成白銀火山巖,由于這類火山在晚期內會發生,由于整個形成過程非常復雜,在噴發流出外面以后會逐漸的進行沉淀。眾所周知,成礦是在巖漿噴發出來之后才進行啟動,在基性火山作用前結束,這中間的時間差距比較小,為此,這類礦形成的時間也應該在中寒武世。學者李向民通過研究發現,很多的白銀銅多金屬礦床是在酸性火山晚期形成的,伴隨著火山的侵出,匯集到一處,形成巖漿,高溫高壓作用下,易在噴口的周圍形成噴流。
4.2找礦標志
綜合以上所有的分析,可以對礦床的整體特征、形成時段、成礦的機理詳細的研究,可以根據前人總結的經驗和白銀礦調查,可以得出以下幾點找礦的經驗:①區域成礦背景標志。包含形成的版塊構造及裂谷環境,還有火山噴發中心噴口。②通過礦床尋找。其地層的標志處,應有相應的角斑巖,由于其整體規模偏大,漲縮現象和礦體的關系非常緊密,由于鐵硅質巖層比較少,在那些巖石發育良好的地點找尋到的概率比較大。③還可以根據蝕變的標志來定,蝕變的巖層多呈現筒狀,其上端為云母化、重晶石化,下部發育比較快。④對于那些密度較高、極化非常明顯、電阻率很低,且存在重疊現象,低電阻率常常出現上部很高,下部較低的情況,對于礦床氧化帶,往往會出現礦體露頭的現象,當氧化帶中出現銅、鋅等氧化物的地點是找礦最直接、最有效的標志。
5結束語
通過對礦區內的各種作用類型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探尋火山巖型礦床有非常大的幫助,根據分析,可以總結出找礦的具體步驟,即應重點關注流紋巖、英安質火山巖附近,對于白銀廠小鐵山多金屬礦床地質的勘察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陳建平.西南三江北段銅多金屬成礦條件研究成果報告[R].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2012,6.
[2]李學虎.青海南戈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淺析[J].黃金科學技術,2013,18(2):16~21.
[3]陳建平,郝金華,董慶吉,等.青海省當江地區地質礦產調查報告[R].青海省有色地礦勘局地質礦產勘查院,2012,2.
期刊推薦:《云南地質》Yunnan Geology(季刊)1982年創刊,主要刊登云南及其它領域,特別是東南亞周邊國家的基礎地質研究問題,重視發表地學前沿學科以及國家、云南省地學攻關項目學術論文,介紹云南及其它領域資源勘查、開發、市場化信息及動態。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