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5-12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它的特殊建筑特點為當下的教育建筑產生了啟發,本文通過研究武漢大學歷史建筑風格,武漢大學歷史建筑也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文章還對武漢大學歷史建筑未來發展與保護做出了展望。 關鍵詞:武漢大學,歷史建筑,保護 1研究
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它的特殊建筑特點為當下的教育建筑產生了啟發,本文通過研究武漢大學歷史建筑風格,武漢大學歷史建筑也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文章還對武漢大學歷史建筑未來發展與保護做出了展望。
關鍵詞:武漢大學,歷史建筑,保護
1研究背景
如今我國的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社會生活環境的變更以及校園范圍的擴張。然而許多校園土地的開發,讓許多有著歷史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建筑遭到破壞和損毀。歷史建筑的消失由于推土機式的破壞,終會使珍貴的歷史遺留文化和建筑藝術越來越少甚至消失。等到其快消失的時候再想著保護,怕是為時已晚。1982年中國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這才使保護歷史建筑變得有法可依。對我們擁有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建筑進行保護與研究,不僅能推動我們現代人的生產生活的向前發展同時也能提高我們的文化內涵。
2武漢大學歷史建筑風格
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可以說得上是中國教育建筑的“一絕”,從此可以看得出作為美國人的武漢大學歷史建筑的設計師凱爾斯,對中國古典宮殿建筑的如魔般的著迷。武漢大學總體風格為中國宮殿殿堂式建筑,建筑群主色調是綠色、藍色、黃色、灰色和紅色。圖書館建筑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建于1933年,漢協盛營造廠承建,宮殿式建筑,正中八角樓塔頂,正中間為大閱覽室,臺基,石階,石廊等,都有驚喜的雕刻圖案和花式。東側文學院建于1930年,西側的法學院建于1936年,建筑樣式是完全相同的。
高4層,同樣是單檐歇山頂。武漢大學工學院,1934年建,六和公司建造,主樓四角重檐頂,由多層石階向上進入主入口,正立面為方框玻璃結構。理學院,于1930年由漢協盛營造廠營造。主樓頂的塔樓是多角基座的拜占庭式半球頂,內設下陷式階梯大教室。兩側有配樓,一側是化學樓,一側是物理樓,歇山連脊式,中間相互有石質走廊相通,立面墻上開大窗,窗框是用細的柱條縱橫相間,有著現代感和古典風格的結合。
3藝術價值
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就如同中國宮殿,對中國教育建筑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其實大量的歷史建筑其實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產生出的佳作。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包含了中國歷史悠久傳統化的建筑思想,在規劃是建立了武漢大學的建筑群,這是武漢大學歷史建筑的特有精髓。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有著變化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在看適嚴謹的布局中各個建筑又有著其各自不同的特點,但在不同的格局中又能找到其互通整體的規劃。
在建造建筑的時候,遵循了其獨特的地理特征,巧妙的與自然相結合。因為其地處珞珈山,建筑體系注重自然因山就勢,設計的時候運用了大量的“天平地不平”的方法。使建筑的體系和自然風景相結合,這是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群的整體布局在最初建筑時就一直堅持的原則。其建筑運用了當時西方的現金技術,建筑單體宏大,色彩豐富是武漢大學獨特的藝術風格。西方建筑特點如同雕塑一般,講究其個體獨立性。中國歷史建筑特點講究其群落性。武漢大學的歷史建筑既有中國的群落特點,又有西方的單體宏大的特點。
4校園歷史建筑的未來活化再利用展望
當下校園教育建筑規劃與發展已由原來局部片面性的規劃,逐漸轉變為具有系統整體性的規劃。近年來校園改革的重要要求為:校園物質環境的現代化、人性化、學習性、開放性和安全性。只有在現在的發展趨勢中,建立規劃育人為本的文化校園,是原有的歷史建筑在保留的同時不被現代化的需求所淘汰。
4.1教育的核心需追求以人為本的宗旨。建設一個具有人性化的現代性的校園建筑使我們首要需要考慮的核心。人性化的校園建筑規劃,從教育哲學的理念出發,及教育性的功能設計,可從整體規劃和細部設計方面,來看其發展趨勢。
4.2如今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使教育建筑的規劃理念也趨于多元化。主要是授課類別的多樣化和不同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彈性化與生活化空間需求的影響。在教學空間的需求方面,由于教育上“多元性活動型態”的發展,使得校園建筑的空間規劃日趨多樣而復雜。
4.3開放、彈性化的校園建筑也是現今社會所需求的。彈性化的校園建筑規劃,就學校的空校園言,應使其成為:(1)具擴展性的空間;(2)具可變換性的空間;(3)具可轉換性的空間;(4)有順應性的空間,此項注意技術上的進步設計、可移動的分隔墻、建材,以及空調、采光、家具和儲藏單位等,和空間變更需求之配合同等重要。這些彈性化的校園設施,在未來的校園建筑規劃的趨勢上,仍將持續發展。
5結語
本文研究分別從對武漢大學教育歷史建筑的歷史了解,其歷史建筑的設計認知、以及歷史建筑的活化再利用對教育建筑的未來展望這三個方面展開研究,為了校園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校園歷史脈絡的保存,對于校園歷史建筑必須走保存并再利用的道路,而不是推土機式的重建發展也不是古董博物館式的全部保存。通過對武漢大學歷史建筑的研究,了解了校園建筑的發展,以及總結前人對校園建筑的功能需求、人文需求等,從而更好的去規劃校園建筑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史》梁思成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2]《營造法式》解讀潘谷西何建中著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中國古建筑二十講》樓慶西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相關閱讀:建筑職稱論文發表范文(兩篇)
下面是兩篇建筑職稱論文發表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建筑結構設計怎樣提高建筑安全性,提高建筑質量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第二篇論文介紹了建筑安全管理研究與應用,研究了“互聯網+智檢APP”和傳統安全檢查不足,對智能檢查及創建智能化文明工地具有借鑒意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