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2-10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工業歷史的有形載體工業遺產在城市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須采取非常有效的措施,才可以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和利用。國際社會中將工業遺產作為歷史保護的重點對象,也肯定了歷史、技術、社會、建筑及科學價值。目前我國對工業遺產的保護仍然不太重視,
工業歷史的有形載體——工業遺產在城市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須采取非常有效的措施,才可以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和利用。國際社會中將工業遺產作為歷史保護的重點對象,也肯定了歷史、技術、社會、建筑及科學價值。目前我國對工業遺產的保護仍然不太重視,存在保護程度低,利用模式單一等不足,下面文章以日本對工業遺產的保護為研究對象,分享了實現工業遺產高度功能轉型,避免資產廢棄,并成功申請多處世界遺產的經驗。
關鍵詞:日本,工業遺產,保護策略
一、工業遺產與城市文明共生
這里,首先簡要介紹一下工業遺產的相關概念。工業遺產是人類文明進步和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其廣泛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特別是近年來,作為城市發展的有形載體,工業遺產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這是因為,工業遺產在建筑中留存的歷史信息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進程,見證了工業時代的輝煌,豐富了城市的景觀,延續了城市的文脈。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首次提出了“文化多樣性”這一概念,由此拓展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和范圍,日常建筑、紀念建筑、藝術特征突出的產業建筑、市政建筑和20世紀建筑均被列入保護范疇。
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聯合會通過了《關于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將工業遺產界定為“工業文明的遺存,具有歷史、科技、社會、建筑價值,包括建筑、機械、車間、工廠、礦場、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場所及基礎設施,以及其他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 .
二、日本工業遺產保護及利用實踐
作為亞洲近代工業化進程中的先驅,日本的國內產業在世界產業格局的變動中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大量傳統工業設施被廢棄淘汰,成為城市更新和土地開發的極大阻力。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既可避免資產廢棄,又能延續城市文脈。
(一)歷史與現實
19世紀70年代,明治維新運動引發了日本工業變革,這次變革促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進入工業革命與現代化的國家。與此同時,大量傳統的制造業逐漸停止運營,資本和勞動力向新興產業轉移,政府與企業謀求新的發展,被荒廢的廠房建筑成為遺留問題。日本政府選擇將之視為凝結了歷史人文的景觀環境,令所謂的“不良資產”發揮出獨特的社會價值,延續日本的文化記憶:2007年,戰國末期、江戶前期日本最大的銀礦--島根縣石見銀山成功申請世界遺產;2014年,群馬縣富岡制絲場及絹絲工業遺產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5年,明治工業革命遺產群申遺成功。
(二)發端與成長
日本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始終秉持開放、交流的態度,使得專業研究者、個人愛好者、地方團體、企業和政府都能參與其中。
1977年2月,日本工業考古學會成立,隨之創辦《工業考古學》刊物,工業遺產研究逐漸形成氣候。工業考古學會的中堅骨干大多為技術歷史學者,同時又吸納了民間愛好者、志愿者,其在工業遺產信息的收集積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政府和企業也開始大規模進入工業考古領域。2013年,工業遺產國民會議在東京召開。該組織的發起者共17人,他們分別來自交通業、制造業和地產界、文化產業界,旨在通過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開發,帶動旅游產業和交通產業發展。
(三)認定與保護
1988年,日本文化廳公開《國家文化與文化行政白皮書》,以中立姿態揭示土地開發與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關系。1990年,日本文化廳從近代化視角入手,開始了大規模的近代化遺產的綜合調查工作。綜合調查工作包括工業遺產的類別;對明治時代后工業遺產的優秀個案,日本文化廳定義為“近代化遺產”,根據《文化財產保護法》予以認定和保護。而未登入“近代化遺產”名錄的建筑則作為有形的文化景觀,根據登錄文化財產制度給予保護。
2008年以來,日本文化廳又開展了文化藝術創造城市、文化發祥戰略、文化政策評價等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工作,確認對工業遺產的保護狀況。日本經濟產業省工業遺產活用委員會還建立了“近代化產業遺產”認定配套制度,并于2007年、2009年總計公布了66處“近代化工業遺產群”,以及1115處個別認定遺產。
(四)轉型與利用
本質上,工業遺產的利用是對資源的重新優化和配置。隨著現代化的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工業遺產已非單一的物質生產工具,其內核衍生了傳承文化、延續城市文脈的社會作用。
對于勞動者、企業、公眾、政府而言,工業遺產的價值已從單純的生產功能,演變為展示民族歷史的宣傳載體。而從集中優化資源配置的角度講,政府是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主體。日本政府在推動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政府主導推動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同時,積極引入民間非營利社會組織的力量,借助專業人士的豐富經驗,不斷拓寬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思路,豐富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可能模式,從而大大提升了工業遺產的社會公共價值。
三、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
(一)建設背景
1906年,豐田集團創始人豐田佐吉研制出環狀織機,其后又陸續發明了自動穿梭織機、動力織機,其中的“G型無停止杼替式豐田自動織機”使日本織機技術達到了世界水平。
1911年,豐田佐吉在名古屋市建立了豐田自動織機制作所,從紡織工業起家,并在鋼鐵制造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由此開啟了豐田集團的百年傳奇。1935年,豐田佐吉之子豐田喜一郎在汽車制造業取得突破,制造了豐田第一款轎車“A1”型。1936年,豐田公司推出升級版的“AA”型汽車,系豐田第一款量產型轎車。這兩款轎車均借地豐田自動織機制作所內設的汽車部生產。1937年,豐田喜一郎創辦了“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自此與豐田紡織分離,豐田自動織機制作所逐漸被棄用。1994年,時逢豐田汽車創始人豐田喜一郎百歲誕辰,豐田集團旗下的豐田紡織株式會社、豐田機械株式會社與豐田汽車等13家公司,在豐田集團誕生地共同設立了“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1996年,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被指定為名古屋市都市景觀的重要建筑物。2007年,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被日本建設業聯合會評為第48屆BCS大獎,并于同年被經濟產業省認定為“近代化工業遺產”.
(二)基本概況
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坐落于名古屋市西區,占地41597平米,建筑面積26846平米,展出面積14133平米,外觀上忠實保留了豐田自動織布工廠的紅磚廠房原樣,利用工廠原有建筑物興建展館。
設立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的目的除了有效利用集團的舊址建筑物、保護傳統紡織技術與汽車生產工具外,更多地是向公眾動態展示了豐田集團從紡織機械業起步、鋼鐵制造業發展、汽車制造業轉型的奮斗歷程。
以“紡織機械”與“汽車”為兩大主題,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由紡織機械館、汽車館、技術樂園、豐田企業館、創造工坊、動力之庭等場館組成,對展品進行動態保存,通過互動展示各種機械原理和機械結構,同時結合現代高科技手段,將紀念館打造成為一個全方位、多功能的展示展覽館,讓參觀者通過近距離體驗機械運作過程,了解紡織機械、汽車生產的全過程,直觀展示技術進步。
(三)場館特色
紡織機械館
豐田佐吉1906年發明的環狀織機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這臺紡織機被認定為是“日本世界產業技術遺產”,是豐田集團研究與創造精神的象征。
紡織機械館展示織機的結構組成、織機技術的基本原理以及紡織機械的技術變革,薈萃了原始的紡織工具、最早的動力機械以及現代化的紡織技術。其中,許多機械可以現場操作演示,令單調的紡織作業變得生動有趣。
汽車館
汽車館包括汽車零部件展區、汽車技術展區以及汽車生產技術展區,展出的展品包括1936年首款量產轎車“AA”型、1966年生產的Corolla、1982年生產的Camry、1997年生產的劃時代油電混合動力車Prius等眾多經典車型。
汽車生產技術展區動態模擬焊接、噴漆和組裝機器人生產線等現代汽車生產過程,演示汽車及生產技術。紀念館還重建了數段豐田汽車廠不同時代的汽車生產線,讓參觀者參與手工生產與自動化生產。
技術樂園
紀念館非常重視青少年的互動參與。在這里,孩子們可以通過直接體驗,演示汽車的前輪驅動與后輪驅動的差異、變速箱的運做基礎、活塞的實際運動等各種機械原理和機械結構。
館內還設計了一個小型風洞,孩子們可以參觀、體驗身處風洞內的感覺,得以一窺汽車制造企業的最高機密。
(四)互動體驗
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除單向展示外,還針對不同層次參觀者的需要,安排有全年固定的常規演示以及不定期的主題活動。
四、借鑒與啟示
近40年來,日本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從無到有,從理論到實踐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從2007年至2015年,日本的3處工業遺產(戰國晚期、江戶前期日本最大的銀礦--島根縣石見銀山;群馬縣富岡制絲場及近代絹絲產業遺跡群;明治產業革命遺址群)成功申請世界遺產表明,日本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走在了亞洲前列。而在保護與利用的具體實踐中,由政府主導和協調,引入各方社會力量,既以工業遺產為吸引,高效利用相關人力,又在整合人力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工業遺產的公共服務價值。
工業遺產始于保護,重在利用,功在后代。日本通過積極嘗試利用的多種手段,成功地探索出了工業遺產“再利用”的新模式,既為城市保存了無可替代的文化傳承,又充分發揮了工業遺產的附加功能。而不是狹隘地將舊廠房、舊機器、舊建筑視為工業品的生產裝置,而是將他們視為凝結了歷史人文的一種景觀和環境,從而使這些“不良資產”具有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價值。換言之,工業遺產自身成長的足跡是展示歷史、建構神圣的一種裝置。近代國家的高速成長建基于工業的發展,因此需要以舊工業遺跡為物質依托,直觀地向公眾宣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或一個城市成長的歷史。
五、我國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模式及利用現狀
2006年是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元年,“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在無錫市成功舉辦。隨后,國家有關部門公開《關于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從國家層面為工業遺產保護指明了方向。2009年,文化部推行《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首次將鄉土建筑、工業遺產、農業遺產、商業老字號、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等作為“特殊類型”的文物予以保護。配合《辦法》的實施,開展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以及全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現場會等系列活動。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37年再次召開,提出“要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等多種因素來制定規劃。……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在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下,很多城市通過政府牽頭,引導工業遺產保護方向。比如,上海市出臺了《優秀近代建筑保護管理辦法》,對1949年以前建造的重要建筑提出明確的保護措施,推廣經濟發展與城市功能及生態環境相適應的保護與利用模式;江蘇無錫市出臺了《關于開展工業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工業遺產的普查和保護工作,48處近代民族工商業史跡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延續了城市文脈,展現了城市魅力。
目前,我國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與創意產業相結合的創意產業園區模式;二是與藝術展示相結合的博物館模式;三是與商業、辦公相結合的商業模式;四是與景觀相結合的公園、文化街道模式。這幾種模式普遍存在保護程度偏低、利用模式單一、產權單位不清等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期,工業遺產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精神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理應得以重新塑造。因此,伴隨著城市的不斷更新,探索一條保護與利用工業遺產的可行路徑是城鎮化進程中的緊迫課題之一,即以工業遺產與社會發展和諧共生為目標,逐步形成外觀保護與內涵利用并舉的保護與利用模式。
(一)建立機制--政府與公眾協同努力
基于工業遺產外形結構及內部構造上的特殊性,應首先強調對建筑特色的保護,明確保護重點,制定保護措施,建立切實可行的機制,與現行的文物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相結合。在以政府為主要推進力量的同時公開相關機制,引導公眾參與,形成多方合力。
(二)分類管理--中央與地方統一標準
由于我國現存的工業遺產類型多樣,地域之間差異較大,建議由中央主管部門主持,以第三次文物普查積累的工業遺產資料為基礎,重點評估不可移動文物和已確定的工業遺產。統一中央與地方認定及保護標準,同時結合部分省市的先行經驗,制定全國通用的分類分級保護方案。
(三)源頭入手--厘清和明確建筑產權
我國大型的工業遺產主要為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部分建筑經過房改后轉為個人所有。建議國家明確主管部門,為工業遺產建筑用地制定合理轉化土地性質的政策,調動文物、國資、發改等部門積極配合,掃除產權障礙。
(四)優化模式--保護與利用高度結合
一是從全局性拓展、保護周邊具有歷史價值的環境景觀,通過劃定工業遺產集中地塊的方式;二是忠實利用工業遺產原始工藝流程、生產方式,融合現代化保護手段,增強工業遺產利用的體驗性;三是鼓勵創新多元利用模式,使工業遺產成為城市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最大限度減少對建筑結構的改動。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新聞部信息技術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二十一世紀議程》[EB/OL].
[2] 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與國內法規選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3] 劉伯英,肖莉.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大事記[N].人民政協報,2015-3-12(29).
[4] 新華網.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EB/OL].
[5] 鄒怡.日本是如何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的[N].文匯學人,2016-2-19(6).
相關閱讀:工業經濟類論文可以發表在什么期刊上
工業經濟類論文一般投稿在哪類期刊?其實在工業類期刊上發表論文是很容易的事情,與其理解為投稿不如將投稿的過程看成針對某本工業經濟類期刊寫論文。工業經濟類論文想要成功投稿,必須選擇適合的經濟類期刊,下面小編整合出幾本工業經濟類期刊供大家參考: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