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1-02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伴隨人們工作生活壓力的逐漸加大,心理服務也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在心理服務中,重要的邏輯就是: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任何的心理服務都離不開這條主線,心理服務就是幫助人的過程,讓他們從認識自我到實現自我都有明確的指引方
伴隨人們工作生活壓力的逐漸加大,心理服務也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在心理服務中,重要的邏輯就是: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任何的心理服務都離不開這條主線,心理服務就是幫助人的過程,讓他們從認識自我到實現自我都有明確的指引方向,從而獲得良好健康的心理。
關鍵詞:心理服務,邏輯主線,理論依據
一、心理服務邏輯主線的闡釋
(一)認識自我
這條主線的出發點,首先是“認識自我”。認識自我不僅是哲學命題,也是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人文學科的重要命題。從西方啟蒙時代的“認識你自己”到東方文明中我國的“吾日三省乎己”都強調了認識自我的重要性。對于任何人而言,認識自我是一生的任務,是一個人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必需的素質。
對于來訪者而言,之所以出現情緒困擾、行為障礙、生活難題等,通常是對“自己為什么是這樣”沒思考過,不知為何如此[1]。不同程度地迷失了自我;還有的異化了自我,形成各種人格障礙;極端化的表現,有另一個類似“代理”的自我從外部世界直插入頭腦,呼風喚雨般地指使個體的心理行為,即精神分裂[2]。精神分析是“探索性”“解釋性”技術取向的,很適合“或迷失自我、或異化自我、或置換自我”的精神病性心理問題的治療。不僅弗洛伊德意識到“自我理解對于心理異常者的必要性”;馬斯洛也強調自我理解和自知之明的重要意義。
馬斯洛曾經說:“當一個人理解了自己,他就會懂得自己最根本的需要和動機是什么,并學會以一種能使他們得到滿足的方式去行動。”因此他提出了自我療法:使人們學會了解自己缺少什么,發現自己的欲望和需要,自主地滿足匱乏,這樣就會實現自我治愈。盡管存在治療方法上的多樣性,但馬斯洛在其心理治療思想中始終堅持幫助患者剖析自己,達到對癥狀的悟徹,在認識自己的前提下進行心理治療[3]。不僅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學派如此認識,還有認知心理學派,更強調認識自我的重要意義。
自我認識(self-realization),只是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的表現形式之一,它主要表現為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認識與評價。從教育學提出的“實踐+反思=成長”,到心理學中提到的“內省”都強調了認識自我的一個重要方式“反思”。其實,主觀自我(英語單詞“I”)對客觀自我(英語單詞“me”)的認識與評價,就是反思。
作為心理服務人員最現實的選擇是,采用一定手段或技術促使來訪者反思,達到正確地認識自我。對于溝通無障礙的來訪者,心理服務人員可以通過語言實現這一目標。對于沉默、回避的來訪者,可以在語言互動之前進行“擾動”“激惹”,引起來訪者關注自身問題是如何因自己而引起的。對于無能力表達或無法語言表達的來訪者,如幼兒、部分抑郁患者、溝通有困難的殘疾人、產生阻抗的來訪者,可以借用象征性的表達工具沙盤游戲(較為先進、直接、可靠)、心靈圖卡(較為簡便),或者借用簡單的房樹人繪畫(最為便捷)、舞蹈、書法、音樂、心理劇等藝術手段完成。藝術的本質在于自由表達自我,作為療法,藝術活動是真實的自我流露、自我宣泄[4]。
總之,認識自我是心理服務前期必由之路,主要是對來訪者“認知層面”的開掘與探索,啟發與引導。關鍵要看心理服務人員能帶領來訪者回頭走多遠的心路歷程。
(二)調節自我
自我調節(self-adjustment),也是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之一。自我調節包括心理層面和行為層面的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認知調節。
每個人的認知系統、認知結構都是不一樣的,涵蓋著諸多的信念,就是建構主義者所說的“圖式”。來訪者的認知結構里可能涵蓋多條錯誤信念,要改變的錯誤認知結構,通常要有“解構-建構-加固”的過程。來訪者錯誤的認知結構猶如一座傾斜的大廈,心理服務人員找到突破口要“爆破”掉,援助來訪者重建一座新的大廈。
情緒調節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情緒調節對注意、記憶、認知、動機等過程的影響。同時,大量研究發現情緒調節的失敗會導致情緒與社會心理方面的機能障礙。例如,許多臨床障礙如物質濫用、廣泛性焦慮障礙、復雜的創傷后應激障礙、蓄意自我傷害以及攻擊行為等都是由于情緒調節功能減弱導致的[5]。
自我調節,不僅有其基本的心理機制,也有其潛在的神經基礎。其中前額葉是其最重要的神經結構,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工,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對皮層下組織進行調節。前額葉的功能在各調節過程中具有普遍性,而皮層下組織則隨著調節對象的差異而不同,如行為調節主要與伏隔核有關,認知和情緒調節主要與杏仁核有關[6]。這些發現可以清晰地揭示和解釋不同時期的人在“知、情、意”調節能力發展方面不均衡性和人際差異性。
同時,自我調節會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或心理資源,重復使用會導致資源的減少。就像肌肉在短時間內多次使用會產生疲勞一樣,先前的自我調節操作消耗一定的資源,會導致隨后再次進行自我調節操作時表現較差,這就是自我損耗效應。并且,有研究者得出血糖就是自我調節所消耗的生理資源[7]。多次的負性事件刺激或打擊可能會降低調節功能,甚至可能摧毀調節能力,從而導致心理功能失調。
不僅自我調節資源的實際水平能夠影響自我調節,個體對自我調節資源消耗水平的知覺也能夠影響自我調節任務表現,并且該影響過程獨立于實際消耗水平。實際上,這涉及元認知的內容,元認知能力越強的人,心理活動的效能感越強。
此外,自我調節能力還受生命自然成熟和生活經驗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腦運行機制的完善,自我調節能力也會日益健全。自我調節在教育情景中的應用,善于進行自我調節的學生越能更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并取得更優秀的學業表現。
調節自我重在對來訪者認知、情緒的調節:認知領悟技術、元認知干預技術是心理服務人員常用的認知調節方法;疏泄療法、合理情緒療法是心理服務人員常用的情緒調節方法。行為主義治療方法是“外在改造”取向的,這就過渡到控制自我的層面上了。當然,任何技法都離不開“知、情、意、行”的內外結合協調統一。
(三)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self-control),也是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之一。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為主體,根據情景需要和主體意圖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施加影響,并制定某種標準或規范,從而作出行為執行或停止的指令[8]。
心理控制必須在主體內部、主體與外界之間頻繁的信息交流之中才能實現。越是復雜情境中的自我控制,越須進行緊張的心理信息處理活動,以求行為的及時調節。初始水平的自我控制帶有更多的外因抑制成分,而高級的自我控制則基于對事件的當前和未來的明確認識而帶有強烈的自律性和驅動性,促使人自覺地按要求去行動[9]。
一般來說,自我控制時,對負性心理行為的抑制作用要低于對正性心理行為的促進作用。因此,人們努力尋找自我控制失敗的原因。業已發現的心理因素有自我控制資源的損耗、低特質自我控制水平、消極情緒、環境刺激引起的線索激活。業已發現的自我控制失敗的神經生物學因素,與前扣帶回皮層、前額葉皮層、杏仁核相關[10]。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失敗可能存在一定的發展規律。前額葉皮層和執行控制水平是自我控制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由于兒童和老年人的前額葉皮層和執行控制功能顯著差于成年人,因此有理由推斷兒童群體和老年人群體很有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產生自我控制失敗行為,使自我控制失敗在人生發展中呈現“U”字型的發展規律[11]。
縱觀人的一生,兒童青少年時期是最需要控制自我的時期。因為這一時期腦神經細胞活性強、生物電活動頻率高,注意力易分散,情緒易激動,行為易沖動。到了成年期由于習慣養成,性情基本穩固,自我控制能力加強。如果出現“不能控制自我”的來訪者主要是濫用物質成癮問題;或者早年留下的不良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如強迫性信念、強迫性思維、強迫性行為;抑或青春期性覺醒時因不良影響產生的性倒錯、性變態,等等。
在這個環節上,心理服務人員主要把握“知、情、意、行”中的“行”這個關鍵;主要采用行為主義的行為強化、行為消退理論,運用系統脫敏法、生物反饋療法、沖擊法等技術手段施治。當然,認識自我、調節自我的過程,對控制自我是有基礎性作用的。
(四)提升自我
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是人們追求積極自我意象的驅力。它是人類普遍所具有的動機。日常生活中,人們尋求和保持積極自我意象的動機有著極其繁多的表現形式,都以獲取積極的自我意象為最終目的。國外有研究者把自我提升分兩種情況區別對待:通過直接公然地增加自我概念的積極性來實現的,即直白的自我提升(candid self-enhancement);通過間接的自我驗證、自我評定、自我改善等常用的方法來實現的,即策略的自我提升(tactical self-enhancement)[12]。
換句話說,在自我意識過程中過高估計自己時,產生積極的自我意象的驅力就是直白的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以實踐為目標的追求積極自我意象的驅力叫策略的自我提升。在這里所指“自我提升”即是后者。實際上,用英語詞組self-improvement(自我提升)來標記我們的理解更好。
“自我提升”的速度和水平決定于自我控制水平。也只有內在“知、情、意”和外在“行”協調一致的情況下,自我提升最快。從事創造性事業的人們或是熱愛事業的人們,以忘我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業中,純凈的心情做著純凈的事。此時,自我提升效率最高,潛能開發最快,接近下一步“自我實現”。在被奴役和驅使的情況下,人的自我提升力下降,效率可想而知。
(五)實現自我
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有屬于自己的最佳位置!人的最高形式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實現則是個體生命存在的最完美釋放和最重要標志!人的使命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長度內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并且釋放自己的能力,讓生命價值得到應有的體現,從而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13]。這恐怕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對“自我實現”的最高最完美的禮贊。
其實,“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一詞并不是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獨創,而是西方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傳統觀念。當然以“思考一切”為誓言的馬克思不會放過這一問題,他對自我實現的基礎也作過科學精辟的論述。他認為人的自我實現是出自于人的自我需求的活動,而并非外力強制的活動[14]。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自我實現是自我提升的需要。當然,作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超越了西方傳統哲學的思維方法,創造性地以經濟學為中介對人的自我實現內容作了科學的規定,提出自我實現是建立在人的自我需求活動基礎上的、以勞動創造為核心的自由實現的活動。
成熟時期的馬克思一般很少使用“自我實現”這一術語闡述自己的思想,而是用“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嶄新的科學概念取代“人的自我實現”。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新的生活方式不是自我實現,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15]。這明顯是從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考量“自我實現”。
馬克思在這方面的貢獻是,科學地指出了“在任何時候,人們總是從自己出發的”“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為了利益”以及“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16]反映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人的自我實現途徑的策略思想[17]。列寧晚年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的個人自我實現與社會集體實現辯證統一的思想。他指出:社會主義必須確立“從個人利益上的關心的原則”,“由于不善于實行這個原則,我們每一步都吃到苦頭”[18]?梢,社會也同樣有實現的問題。個人實現應該結合著社會實現來努力。個人實現也有它自己的價值和目的,但同時也應該有社會的價值和目的,二者應該是統一的。個人實現和社會實現是相輔相成的[19]。由此可知,科學的自我實現與社會實現在歷史唯物論中的地位、關系。
截至目前,關于“實現”問題,在眾多哲人、思想家和學者的爭論與對話中,結論越來越清晰:無論是個人的自我實現還是理想社會的實現都是存在的,而且是相互關聯的;人的生命意義以及人類存在的意義都在“實現”中完成,也都在“覺悟”中導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層次的“實現”。感謝先人先哲先賢們所做的思想“開悟與引領”。
二、心理服務中邏輯主線提出的理論依據
哲學上講,人從自然界中把自己提升為主體以后,才有了主客體之分。因此,人的存在既是一種主體性存在,也是一種客體性存在。主體性也就是主體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能動性[20]。這種能動性從而能夠更好地說明“主體性自覺是哲學發展的一條內在邏輯主線”[21]。高清海認為“主體性自覺就是主體性的覺醒和主體自我意識的確立。主體性自覺應是一種既是主體自我探索、自我解放驅使下的實踐,而且在不同時期主體性自覺的內容也是不同的,是一個無限豐富的過程”[22]。這是對鄭廣永所提出的“哲學發展的一條邏輯主線”最好的補充說明。業已確認的哲學發展的這條內在邏輯主線給了心理服務行業有利、有力的支撐。
它為心理服務的內在邏輯主線“促使來訪者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提供了佐證。因為這條心理服務邏輯主線能概括整個心理服務過程的基本趨向,規劃了心理服務的原則和方向,心理服務的目標就是“促使來訪者自覺”。它在心理服務中的直接作用體現在“助人自助”的合理性。心理服務人員“助人”,需要來訪者“自助”來完成;只有來訪者“主體性的自覺”才是心理服務的根本宗旨之所在。心理服務人員努力的結果最終落實在來訪者“自我努力”上。因此心理服務的邏輯主線,變成來訪者改造自我的邏輯主線是“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實現”。來訪者“自覺”改造自我的邏輯主線,恰恰是哲學發展的一條內在邏輯主線“主體性自覺”的最好詮釋。
從心理學上講,自我是整個人格的核心。自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自我意識”這一概念以來,自我意識問題開始引起中外很多心理學家的探討。近年來,許多國內外心理健康研究者們,在論及心理健康的標準時不約而同地將自我意識作為重要指標[23]。“心理健康的個體有著積極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完善程度決定了心理健康的程度”[24]。圍繞自我意識研究出現了分化、細化的趨勢,大家紛紛在多個層面展開。目前心理學界對自我意識的整體劃分和界定不甚清晰,意見也不夠統一。
研究者普遍認為,自我意識是綜合性的心理活動系統。狹義上講,自我意識是對自己的“認識”,是對自己生理、心理和社會諸多方面的“認識”,即自我認識。廣義上講自我意識,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認識”,還包含對自己的“體驗與操控”,即是對自己生理、心理和社會諸多方面的“認識、體驗與操控”;具體說來,自我意識包括:屬于認知維度的自我認識與調節;屬于情感維度的自我體驗與調節;屬于意志維度的自我控制與調節[25]。當然,自我提升、自我實現也是自我意識的一部分,屬于三個維度綜合能力的拓展與延伸。因此,就廣義而言,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實現都屬于自我意識的形式之一。其實,這與上述哲學上講“主體性自覺”如出一轍。
參考文獻:
[1]David Edwards,Michael Jacobs。意識與潛意識[M]。賈曉明,主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2]John Davy,Malcolm Cross。障礙、防御與阻抗[M]。趙靜,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3]劉海倫。從認識自我的角度看三種心理治療理論[J]。黑河學刊,2011(10):194。
[4]楊雪龍,童輝杰。藝術療法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3(4):128-131。
[5]湯冬玲,董妍,俞國良,文書鋒。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一個新的研究主題[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4):598-604。
[6][7]黎堅,龐博等。自我調節:從基本理論到應用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7-8。
[8]宋美榮,鄭莉君。自我控制研究回顧與展望[J]。社會心理科學,2009(3):19。
[9]王序蓀。心理的自我控制與培養[J]。心理學探新,1985(3):41-42。
[10][11]黎建斌,聶衍剛,曾敏霞,竇凱。自我控制失敗的心理因素、神經表達及交互作用芻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0(4):45-46,49。
相關閱讀:心理學論文可以投學報嗎
心理學論文可以投稿哪些期刊呢?有作者咨詢心理學論文可以投稿學報嗎?投稿論文之前要搞清楚自己為什么要投稿,如果是為了評職稱發表論文,就要明白單位或者學校的要求,一般來說投稿正規的國家期刊都是認可的,可以選擇心理學方面的期刊,也可以選擇綜合類期刊,這為大家推薦兩本心理學方面的學報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