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08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建筑工程是每個時代的發展都很快速的一種工程項目,工業建筑業不例外,我國各個地區的工業建筑也經歷了很多次更新換代。本文是一篇 工業建筑論文 范文,主要論述了工業建筑遺存重構與本土文化資源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對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的分布和保存狀況
建筑工程是每個時代的發展都很快速的一種工程項目,工業建筑業不例外,我國各個地區的工業建筑也經歷了很多次更新換代。本文是一篇工業建筑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工業建筑遺存重構與本土文化資源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對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的分布和保存狀況進行實地調研,并結合多個城市的改造實例來探索該地區工業建筑遺存重構的策略,由此更進一步探討工業建筑遺存重構與本土文化資源的整合,傳承城市文脈,傳播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特色,增強城市精神文明競爭力。
關鍵詞: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文化資源
1引言
全球已從工業時代進入后工業時代,第三產業取代了第二產業,這導致了傳統工業逐漸衰落、舊工業建筑失去原有功能而被廢棄的結果,同時也造成了生活環境惡化、城市經濟衰退、人們失業貧困等多種問題,國外把這些荒廢的工業區認定為“棕色地帶”[1]。衡陽作為全國26個老工業基地之一,在改革開放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由于受到體制和結構改革等多方面影響,原有的工業企業競爭力大不如前導致多家國企相繼虧損倒閉,因此大量工業建筑被閑置。在對其改造和再利用的過程中,可以保留之前固有的結構體系,從而達到節約建造的成本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把工業建筑遺存與衡陽市傳統文脈相結合,形成兼具資源節約型、可持續性發展的新模式。
2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現狀
2.1工業建筑的發展與保存狀況
衡陽市是中南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及全國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南京、武漢等多地工廠陸續遷至衡陽,于是從白沙洲至合江套的湘江兩岸和江東沿鐵路一線都進行了工廠廠房的修建。1942年至1952年期間,衡陽工業有了較大發展,先后建有電廠、植物油料廠、湖南制革廠、大利工廠、衡陽機械廠等多個工廠,早期的衡陽工業建筑采用的是磚木結構,由火磚墻體和木制屋架共同構成[2]。1953年至1957年,衡陽工業建筑規模進一步擴大,建有汽車修配、棉織、玻璃等工廠,建筑面積達到2萬m2,并且建筑結構由之前的磚木結構向框架結構轉變。1961年后,衡陽市政府貫徹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指導方針,工業建筑的規模在調整中持續擴大,各大企業發展廠房項目使得工業建筑面積達到8萬m2。1978年改革開放后,衡陽市工業建筑的跨度加大、高度提升、原有的磚木結構發展成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衡陽作為全國26個老工業基地之一,在改革開放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由于受到體制和結構改革等多方面影響,原有的工業企業競爭力大不如前導致多家國企相繼虧損倒閉,因此大量工業建筑被閑置。例如建湘柴油機廠在2004年被國家列入政策性破產項目,廠房建筑就此停止使用并長期缺少維護。(圖1、2)
2.2工業建筑遺存重構的實踐
原衡陽市第三塑料廠位于白沙洲歐水嶺社區,其北面毗鄰東洲島,西面靠近中學和大學區域。廠房建筑多為簡單的單層單跨墻體承重結構,高11.5m,屋面采用三角形鋼木混合結構坡屋頂的形式,建筑外墻立面干凈樸素,全部采用未加飾面的標準粘土磚墻砌成,在山墻上開有上下兩排內凹式側窗,廠房內部的大空間被間隔4m的壁柱分隔成若干部分。企業破產后,廠房便閑置多年,直至2013年開工進行廠房的重構,完成這一重大項目——衡陽市“2688”文化創意園。該項目規劃總建設面積近400畝,總投資4億元,建成后的文化創意園包括創意文化街、工業博物館、影視拍攝基地、愛情文化主題園、畫廊、藝術展示空間、藝術家工作室、音樂沙龍等功能,并對市民免費開放。(圖3、4)2.3工業建筑遺存重構存在的問題雖然衡陽市的工業建筑遺存重構有了開端,但是仍然處在探索階段,它與國外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規模相對較小,影響力度不夠。國外舊工業建筑重構項目廣泛,通常是完整的工廠片區的改造,而衡陽市與之相比,只是零散點的再利用,沒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二是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多在1950~1970年代建成,并且長時間的廢棄使得建筑破敗,使得其質量偏低而在遺存再利用的過程中會受到一定的制約。三是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重構的模式單一,改造缺乏針對性,忽視了當地傳統歷史文化特色,只是通過重新裝修來完成工業建筑遺存的重構。
3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重構的理念探索
3.1工業建筑遺存重構的基本設計原則
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的類型多為單層和多層廠房,其通用性使得遺存的重構需遵循若干基本的設計原則,一是相適應原則,它主要表現在工業建筑遺存重構之后建立的新功能和其固有形式之間的關系上。在設計中需要研究工業建筑遺存的既有功能空間、可挖掘的新功能空間與原有形式的關系。二是全面兼顧原則,對于工業建筑遺存重構要從經濟、文化、社會、環保、可持續性發展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來進行設計。三是共生發展原則,它是指在工業建筑遺存重構的過程中,實現其與城市文化空間的和諧共生,以工業建筑遺存的二次利用作為對衡陽歷史文化的有機延續,并將其融合在現代生活方式中。
3.2工業建筑遺存內部空間重構設計模式
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內部空間跨度大,高度高,以柱來分隔整體空間。針對這幾個特征,在其重構上可以采用幾種不同的模式,第一是直接進行固有空間的功能轉換,不改變原有的整體結構。可以將原來的工業生產改變成為商業、餐飲、禮堂、辦公等功能,這種模式的重構所需投資相對較少、改造時間短、對周圍區域影響小[3]。如上海1933老場坊的改造,保留原有屠宰場的結構,在此基礎上進行空間重塑。(圖5、6)第二是對原有內部空間進行二次架構,工業建筑遺存的內部空間多為跨度較大的整體空間,在原有空間的改造上需要進行二次整合排列來與新功能的要求和尺度相適應?臻g二次架構的模式多種多樣,例如將原有空間進行橫向或豎向拆分,化整為零,在橫向上可以把內部空間完全分隔獨立成為“房中房”的模式,從外場地上來看建筑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體量,但是室內一一對其分割重組成為不同的功能單元來滿足使用。在豎向上,工業建筑遺存的層高通?梢赃_到4.8m以上,完全可以達到在原有單層空間中增加樓板來形成夾層,并且通過這一改造方式,可以在增加原有建筑的可利用面積的同時,還能使工業建筑原本單調的內部空間增加變化,產生全新豐富的空間效果[4]。與此同時,還可以采用錯層的方式來進行空間的重新限定,用升起或是降低的方式增加空間層次和體驗的趣味性。如成都音樂工廠的改造,將廠房內部進行重組,形成不同的獨立體單元。(圖7、8)第三是對原有內部空間進行容量擴充,這種擴建的方式可以對原有內部空間進行全部或者部分保留,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加建新的內部空間,新建部分根據其承擔功能的不同可以有著靈活的變化,既能做為附屬和補充與原有內部空間相適應,也能擔負起主要的使用功能,成為改造后內部空間的主角[5]。
3.3工業建筑遺存外部立面重構設計模式
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由于其功能、尺度的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立面通常呈現出簡潔樸素、裝飾較少的特征。這對于在重構過程中立面的變化具有有利條件和較大的創作空間。在進行立面改造中需要滿足所產生新功能的要求和與城市傳統文脈的呼應,與周圍區域環境的和諧[6]。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在形式表現上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是歷史性工業建筑遺存,這類建筑通常建造年代較早,受到當時施工條件和材料的制約以及長時間缺少修繕,其立面的重構需要進行大規模地調整,在保有固存建筑風格的原則上進行建筑立面構配件的維修或更替[7]。如果需要進一步擴建,那么重構的重點應該放在新舊立面的協調處理上,既不能使兩部分完全脫離,也不能一味仿古,因循守舊。第二是標識性工業建筑遺存,這類建筑中通常會包括一些明顯的標識,例如高聳的塔樓、煙囪等與其功能相適應的構筑物,那么在立面重構中應該對這些標識進行重點利用來凸顯建筑遺存的記憶性和歷史文化價值[8]。在工業建筑遺存改造的過程中特意保留標識物的原貌,使得新舊兩個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如上海當代歷史博物館,保留了原有巨型高大體量的構筑物作為了其標識,并與改造后的立面相連接,形成新舊對話。(圖9、10)
4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重構與本土文化資源拼貼的策略分析
4.1依托本土文化資源
衡陽市是湖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數千年積累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一是坐擁南岳衡山,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于一體的名山文化,南岳七十二峰,既具有風景秀美的自然環境,又包含著獨特的佛、道教共存的人文景觀,以“佛道勝地”、“五岳獨秀”著稱。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大雁文化,衡陽又名“雁城”,它正式形成于隋朝,以乘云禪寺更名為雁峰寺,煙雨山更名為回雁峰為重要標志,大雁文化的精髓在于志存高遠、積極向上、不懈努力、頑強拼搏。三是源遠流長的書院文化,衡陽的石鼓書院是有史志記載的在中國四大古書院中創建時間最早的書院,并且衡陽書院的數量和質量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名列前茅。在書院文化的學術成就上,尤以閩學和湖湘學為盛,其開啟了自由講學之風,并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四是異彩紛呈的鄉土文化,包括有衡州花鼓戲、衡陽湘劇、衡陽祁劇、衡陽漁鼓、皮影戲及民間舞蹈、民間歌謠和雜技等,其中衡州花鼓戲、湘劇、祁劇和皮影戲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敖山廟會、瑤族談笑已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2注重功能重構與本土文化資源的拼貼
衡陽市工業遺存重構后使得舊建筑得到二次利用,可替換的功能多種多樣。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考慮將其與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結合,這樣既傳承了城市文脈,又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結合的方式主要分成以下幾種:一是將其改造成為博物館、展覽館、藝術館用來展出珍貴的歷史文化藏品,體現對傳統的尊重。二是將其改造成為藝術家工作室類的文化創意空間,在汲取傳統文化的同時結合新時代產生的創意文化,在兩者碰撞之間激發創作的熱情和靈感。三是將其改造成為劇場、會堂進行文化節目的表演,使市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此氛圍中把文化植入生活。四是將其改造成為景觀公園,用整體的場所、空間序列、景觀小品等元素來營造歷史的積淀、文化的遺珠,通過建筑化的語言傳承文脈。這些文化創意產業能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促使傳統的城市第三產業迅速裂變出新的產業群,吸引投資人群,增加就業機會。與此同時還可以和旅游服務產業結合,利用其附加值高、經營靈活、經濟價值高等特點,通過文化創意產業轉變舊城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二、三產業融合、產業結構升級起到催化推動作用。
4.3凸顯語匯重構與本土文化資源的拼貼
空間意象的建立是由建筑化的語匯來完成,衡陽市工業建筑遺存重構的過程中需要對既有的語匯進行重組、修補和完善,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與本土文化資源的整合,由建筑來表達文化、保護文化、傳承文化。其整合的方式包括以下幾類:第一是標志性設備構件的保存,工業建筑遺存中往往具有歷史價值的設備及構件,對它們的保存意味著真實反映出本土的工業文化,喚起人們舊時的記憶。第二是地域化空間的塑造,工業建筑遺存重構不能脫離城市的環境,在空間的重新設計中要體現出當地文脈特色,與本土傳統建筑在某些元素或方式上相契合。第三是細部構造的裝飾,在工業建筑遺存重構中細部構造的裝飾也能充分凸顯出本土文脈,折射傳統歷史元素,利于文化氛圍的營造。
5結語
衡陽市工業遺存重構的過程中,在保護和延續本土文脈、凸顯衡陽市歷史文化要素的同時,催生出的新興創意文化產業也會對舊城文化空間更新起到促進的作用,并影響著新城市文化形態的建立,它以點帶面,分區域形成散落在城市中的文化繁榮體,發揮工業建筑遺存重構與我市文化空間更新有機互動性,有利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給人們以城市的繁華感、文化底蘊的深厚感和時代的生機感。曾經工業企業廢棄的廠房、倉庫等被一些藝術設計師所利用,使其成為獨特的城市風景線。在傳承城市傳統歷史文脈的同時,與新興創意文化相結合,以此促進城市文化空間的更新,增加城市精神文明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ELLENJ.QUINN.EnergizingUtilityBrownfield[D].EnvironmentalPerformance.
[2]“工業建筑設計原理”教材選編小組選編.工業建筑設計原理.中國工業出版社,1961.
[3][英]肯尼思•鮑威爾著,于馨、楊智敏、司洋譯.舊建筑的改建與重建.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4]林兆璋,倪文巖.舊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建筑學報,2000(1).
[5]鄧雪嫻.變廢為寶——舊建筑的開發利用.世界建筑,2002(12).
[6]陸地.建筑的生與死——歷史性建筑再利用的發生和發展:[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學院,2001.
[7]付瑤.舊工業建筑改造更新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安科技大學建筑學院,1999.
[8]史逸.舊建筑適應性再利用研究與策略:[碩士學位論文].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02.
工業建筑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建筑技術》本刊任務是:交流建筑技術新經驗,推廣建筑科技新成果,介紹國內外建筑新技術,促進建筑管理現代化,貫徹建筑科技法規,研討建筑技術政策,傳播建筑科技信息,開發建筑技術市場,為我國建筑業的科技進步服務,為我國建筑市場的繁榮和發展服務,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本刊為專業技術刊物。報道應用建筑科學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主要欄目有施工技術、建筑設計、工程實例、建筑材料、建筑機械、工業建筑、混凝土制品、建筑裝飾、建筑節能、設備安裝、工程質量等。讀者對象為建筑企事業單位和建設單位從事建筑科技和管理工作的中高級人員。獲獎情況:首家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二等獎;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