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17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科技發展使信息傳輸的速度加快,特別是以網絡為代表的第四媒體的出現使世界之間的聯系變得極為方便,在豐富國民知識儲備、開闊國民視野、擴展國家間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文章主要針對非傳統安全視閾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管控機制研究進行了一些論述,
科技發展使信息傳輸的速度加快,特別是以網絡為代表的“第四媒體”的出現使世界之間的聯系變得極為方便,在豐富國民知識儲備、開闊國民視野、擴展國家間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文章主要針對非傳統安全視閾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管控機制研究進行了一些論述,是一篇博士論文范文。
摘要:網絡輿情多元化是網絡信息泛化的必然結果,更是高校學生工作關注的重點與難點。近年來,以信息安全為中心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凸顯,逐漸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進行信息管控顯得更加迫切。目前來看,網絡輿情管控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信息真偽甄別、傳輸渠道管控、傳輸效果評估等方面仍然矛盾突出,高校應建立全方位的應急管控機制,從危機管理理論入手,建立三級網絡輿情監控體系,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順序,分別從預警機制、應急機制、反饋機制等方面進行建設。
關鍵詞:非傳統安全,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管控機制
信息化浪潮的爆發,使網絡成為社會思想傳播及價值理念傳輸最便捷的途徑,網絡輿情也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網絡普及率的提高使非傳統安全問題凸顯,高校在這方面受到的沖擊尤其嚴重,為此,有必要從非傳統安全角度對高校學生網絡輿情進行管控,形成合理的網絡輿情管控機制。
一、非傳統安全與高校學生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是對不同社會問題進行討論而形成的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是高校思想的引導,是衡量高校網絡輿論的重要指標。“一般說來,高校網絡輿情是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群體通過互聯網對校園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校園管理以及其所關注的其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它是反映大學生思想動態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1]由于高校學生知識面的局限以及所處年齡階段的特點,其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度相對較高,此外,網絡的普及也加大了學生接受信息的廣度與深度,特別是在信息同質化與差異性交織的情形下,網絡的管控與信息的甄別就顯得格外重要。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2月份《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 年底提升了2.1個百分點。截至2014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2];《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77億,占整體網民的42.7%,占青少年總體的79.6%” [3];“《2014年中國大學生媒體使用習慣與最喜愛的媒體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的互聯網接觸率高達99.4%,其中,新浪網、騰訊網、鳳凰網成為大學生最喜愛的三大網絡媒體。新浪網以41.3% 的支持率位居大學生最喜愛的網絡媒體排行榜榜首,騰訊網和鳳凰網分別以34.9%和22.4% 的支持率分列榜單第二、三位”[4]。不難看出,高校學生的網絡接觸率已經接近100%,網絡信息基本上已經覆蓋了大學生生活的全部,網絡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合理地甄別網絡信息,進行有計劃的引導與整合已經成為網絡健康發展與安全穩定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安全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一般是指不受威脅,沒有損傷或者損壞的情形。從政治學的角度講,安全又可分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傳統安全主要集中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涉及到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顯性方面,是安全方面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非傳統安全則是指傳統安全以外的一切安全形式,具體包括經濟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安全等隱性方面,這些安全形式相對于傳統安全更加具有隱蔽性,不易察覺,但已經影響到國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高校學生的網絡輿情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網絡犯罪、恐怖主義等與網絡密切相關的領域,其中應重點關注的是網絡信息安全。這些領域的安全問題給高校學生的管理造成了重大挑戰。
網絡信息安全是網絡輿情管控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輿情的安全性與可控性將直接影響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是高校學生工作必須要重視的部分。非傳統安全視閾下網絡輿情的關注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網絡信息真偽的甄別,二是網絡信息傳輸渠道的管控,三是網絡信息傳播效果的評估。網絡信息的真偽以信息傳輸的準確性為主,包括信息來源、信息范圍、信息可靠性等諸多方面,直接影響網絡受眾接受信息的質量,是網絡信息安全關注的起點;網絡信息傳輸渠道的范圍比較廣闊,包括微博[5]、微信、QQ、貼吧、論壇,以及相關交際網站等多種渠道,它既是信息安全傳播的鏈接,又是信息安全的中轉,直接影響信息傳遞量的大小;網絡輿論的傳輸效果是指網絡信息傳輸后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它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是信息傳輸的終端,直接決定信息安全的走向。信息甄別、渠道管控與效果評估是一個統一完整的整體,信息甄別是基礎,渠道管控是方式,效果評估是結果,三者處在一個三位一體(見圖1)的系統中,形成了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傳輸與管控運行的完整鏈條,缺一不可,同時又相互配合,為網絡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圖1網絡信息安全運行流程圖二、非傳統安全視閾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管控存在的問題“現實社會人際關系在互聯網上的延伸,使得輿論的傳播逐漸成為一種基于人際關系網絡的傳播,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輿論發生、發展、傳播及反饋的方式。”[6]非傳統安全視閾下的網絡輿情管控主要集中在網絡信息安全的關注點上,在信息傳輸的鏈條控制上仍存在需要優化的方面。
(一)網絡信息真偽甄別需進一步強化
網絡信息真偽的甄別是網絡輿情管控的入口,直接決定網絡輿情管控的過程及結果。但高校學生在信息真偽的甄別上存在諸多問題。高校學生的好奇心重,特別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級學生,社會閱歷少,對很多社會現象缺乏必要的認知,遇到問題只憑感覺、不考慮事實因素,往往導致信息傳輸在起點上就發生歪曲,使信息受眾產生不必要的損失。比如說網絡詐騙,很多學生之所以被詐騙就是因為對信息本身缺乏一個認真分析與思考的過程。目前,網絡上有很多借口以網絡兼職為幌子的詐騙方式,以淘寶兼職工資日結等豐厚的方式吸引受眾,通常以受眾繳納一定的保證金為由騙取錢財,事后往往不知蹤影;常常以電視上有名的節目,如“非常6+1”、“快樂大本營”、“星光大道”等抽獎中獎的幌子,讓事先交一部分手續費與扣費稅,進行網絡詐騙;此外,還往往會利用學生的同情心進行信息傳播,如2014年10月15日左右,有一個關于教室清潔阿姨的貼子在各高校之間轉發得比較火熱,信息詳情:“今天有同學在自習室時看到清潔阿姨邊清掃邊哭。問到原因,她說昨晚明明打掃得很干凈,工作到很晚,可是今天領導檢查看到教室仍然很多垃圾要扣工資。感覺阿姨挺辛苦,也挺委屈的。每個人生活得都不容易,希望彼此理解一下。各位同學在上課之后盡量隨手把可見視野內的垃圾隨手帶出教室扔到垃圾桶內。”[7]事后經調查發現,該信息最早出現在10月15日下午13:25湘潭大學粉絲團的微博中,事后傳播到全國各地的高校,很多高校的學生都以為信息中涉及的清潔阿姨是自己學校的,自主進行轉發。信息本身本沒有什么問題,顯示出傳播正能量、與人便利、關愛他人等諸多優秀的品質,但同時也不難發現,學生在沒有確認信息真實性與來源的前提下就進行轉發,缺乏必要的思考,假如傳播的是不良信息將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其信息甄別能力的確有待提高!蹲罡呷嗣穹ㄔ、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 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8]將構成犯罪,可依法拘留。這也再次對信息傳輸的甄別敲響了警鐘,告誡高校學生在接受信息時有必要加強信息識別力度,提高認知度與責任意識,加強自律。 (二)網絡信息傳輸渠道缺乏必要的管控
網絡傳輸渠道是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是信息傳輸的關鍵。社交網絡的擴展使信息傳輸的渠道增多、接收信息的時間縮短,很多信息通過很短的時間便可以傳遍整個網絡,正能量的信息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某些不良信息也將對高校學生教育產生重大危害,影響國家的安全穩定。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關注點比較集中,一方面是時政問題,涉及到國內外的熱點動向;國內主要是對一些熱點事件、社會問題的關注,國際上則主要集中于我國的主權領土爭端及相關外交行為。另一方面,便是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校園生活問題。包括生活條件、學習條件、生活環境的適應性,宿舍人際關系、評獎評優、學業問題、情感問題、心理問題等諸多方面,因其同學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學生的關注度相對較高。相關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合理的渠道,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愿與情感,但目前渠道仍然分散,缺乏統一的表達路徑。另外,有部分學生缺乏必要的政治信仰與正確的價值觀,在網絡上發表負面言論,這些都是信息傳輸過程中需要管控的方面。高校網絡輿情的建設涉及到眾多方面,需要各部門的配合。很多學校缺乏專門的網絡輿情監管機構,跟學生接觸最多的網絡部門一般是網絡管理中心,但其職責一般以基礎性的網絡維護為主,跟收繳網費、網絡數據分析等掛鉤,很少上升到網絡管控的層面,其作用被大大低估,只停留在常態性的面上工作,在實質性的網絡管控問題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傳輸渠道主要起的是溝通、連接的作用,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可以達到承上啟下的功效;因此,只有進行全方位的管控,進行合理的篩選,才能保證信息渠道的健康與安全,保證信息傳輸的質量與效果。
(三)網絡信息傳輸效果缺乏必要的評估
網絡信息傳輸效果是網絡輿情管控的終端。“據調查顯示,網絡輿情危機發生之后,在互聯網上3個小時就會有回應,6小時內會被大量的轉發、播散開來,12小時就會形成網絡輿情第一輪沖擊波,24小時左右將會出現網絡輿情第一個高潮。”[9]在信息量異常豐富的今天,如果不對信息進行合理的管控,將會導致信息泛濫、網絡空間惡化,直接影響國家的安全與穩定。非傳統安全范疇內的大部分問題涉及到國家發展的隱性方面,與傳統安全重視生存不同,非傳統安全更注重發展,網絡信息的傳輸看似平常,但網絡信息傳輸過程及結果卻直接影響高校輿情的穩定,F在高校學生之間信息溝通的渠道不斷增加,95后學生逐漸補充到大學生隊伍中來,這部分學生生活環境相對優越,承受挫折與壓力的能力較弱,再加之思想認識的缺陷,很多學生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別能力,在遇到網絡謠言與熱點事件時不能理性地分析、解決問題,而是采取盲目隨從的行為,導致問題向更壞的方向發展。為此,更應該從思想上加強認識,加強對網絡傳輸渠道的管控與評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與日常行為,維護高校網絡輿情的穩定。在信息多元化的情形下,需更加明確高校的價值使命,特別是網絡新興媒介的出現,增強了信息的穿透力。高校在面臨網絡謠言、網絡攻擊等問題時不應該只注重問題本身,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應把更多精力放在分析總結上,要建立必要的反思與反饋機制,促進自身不斷優化。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性方法,避免問題的再次出現;通過評估機制的建立,優化評估程序,方便對網絡輿情的處理。三、非傳統安全視閾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管控機制的構建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諸多部門,問題的解決需要各部門的綜合協作,非傳統安全視閾下的網絡輿情主要集中于信息安全,因此掌握好輿論的管控權,是學生網絡輿情工作的重點。網絡輿情管控機制的構建可概括為動態的三級監控管理體系(見圖2),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順序,分別從預警機制、應急機制、反饋機制三個層面入手。
圖2高校學生網絡輿情三級監控管理體系圖(一)事前:建立多元化的預警機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校網絡輿情的管控必須打提前仗,進行預警機制的建設。“網絡輿情預警是指從危機事件的征兆出現到危機開始造成可感知的損失這段時間內,化解和應對危機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動。”[10]當前高校建設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學校的發展上,對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的關注力度要大一些,但對影響學生日常行為的網絡輿情關注力度要小得多。這一方面是因為網絡輿情具有隱蔽性,另一方面是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學校缺乏網絡輿情管理專家,問題的解決缺乏專業性的指導。高校學生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時代網絡成為學生思想建設的重地,在目前情形下,單靠課堂教育已經很難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位,只有把網絡思想教育同線下教育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在網絡輿情管控過程中,要注意信息安全維護機制的建設,事前對學校信息安全涉及到的部分有充足的認識,對高校網絡輿情建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進行預判與演練,根據可能出現的情況建立三級預警機制:一級預警應對一般性的網絡言論;二級預警應對恐慌性信息以及一定范圍內的虛假信息、誤導言論;三級預警則應對比較嚴重的造謠、影響社會及校園正常秩序的言論,并提前制定相應的預案。高校網絡輿情管控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身上,平時學校要多了解學生的情況,傾聽學生的訴求,收集學生對學校發展的建議,定期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加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定期集中的公開解答,要注意把握網絡輿論的動向,通過論壇、貼吧等公共網絡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輿論,對其中出現的負面信息及時核查,設立完備的應急預案,使問題的發展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二)事中:啟動全方位的應急機制
網絡輿情的產生往往具有突發性,對高校的反應速度有一定的要求,問題發生后要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輿情分析是支撐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核心,及時準確的高校網絡輿情分析能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有效監控和化解打下良好的基礎。”[11]針對危機事件的現實發展變化情況,首先要分析事情的嚴重程度,根據實際情況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使事件處理處在合理的掌控之中。網絡輿情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在網絡輿情事件的處理過程中,要注意事情本身的特性,并分階段、分層次地進行。一方面,要把握好輿情處理的原則,做到公開、公正、透明。高校學生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學校政策的出臺本身是為學生的利益著想,但在政策制定前可能沒有調查、征求學生的意見,因而造成學生對學校政策產生誤解的后果,導致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網絡輿情事件的處理需做到公開透明,這樣可以避免信息被扭曲、惡化,在信息處理過程中,要實時公布處理結果,讓學生了解學校的態度。同時在事件處理過程中,要溝通、協調各方面的力量,特別是要注意同事件當事方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對方的想法。此外,要處理好同媒體的關系,學校要設立專門的對外發言機構,統一口徑,避免信息傳達的混亂,及時表明學校的立場。要積極引導媒體進行正面、全面的報道,防止把事情引向相反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輿情處理的節奏,積極對網絡輿情進行研判和疏導。網絡輿情的發展會隨時間的發展產生變化,在此過程中,學校要根據輿情發展的狀況及時變換策略,對內形成統一的意見,通過各種方式維護學校的正面形象,積極面對社會的質疑,進行合理的解釋,化被動為主動,及時阻斷各種網絡傳言,既要進行傳統媒體公關,也要進行新媒體公關,特別是要注意管控好網絡信息的傳播渠道,把負面影響降到最小。在事件處理過程中,要綜合調動各部門的力量,爭取各部門的配合,使學校各部門認識到網絡輿情管控的重要性,形成協同合作的應急處理機制。特別是要發揮宣傳部與網絡中心的作用,宣傳部引導輿論建設,網絡中心做好技術管理,通過合作互補,做好對內、對外的協調,解決危機事件。 (三)事后:構建綜合性的反饋機制
“網絡輿情管理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對網絡輿情有序的管理,來凈化校園輿論環境、建設和諧校園,從而維護高校穩定和國家發展。”[12]網絡輿情危機解決之后需要有一個反饋的過程,對危機事件的產生、經過、結果進行歸納與總結。網絡反饋需對危機發展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進行總結,對其中的成功經驗進行推廣,對危機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改進,并厘清是方法錯誤還是問題自身的缺失。在事件處理后形成分析報告,為以后類似事件的處理積累經驗,同時為日常管理提供借鑒。網絡輿情的治理應進行合理的平臺管控,高校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專門的網絡輿情管控中心,通過綜合教學、心理測評、心理輔導、學術講座等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減少外界影響,控制網絡輿情的發展,增強學生對國家現狀、國際形勢的認知,避免非理性行為的出現。要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對學生反饋的問題進行定期整改,在教學規劃中進行合理體現,形成相應的管控機制。此外,要研究學生的上網習慣;了解學生的上網情況;掌握學生網絡教育的思想動向;還要著重引導“意見領袖”,發揮其輿論號召力;合理引導學生的網絡行為,不斷完善預警機制與應急機制。要深入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場所,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加強與學生的對話與交流。要發揮學生處、團委、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班團干部等各級部門、人員的作用,掌握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動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集體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合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訴求。
四、結語
以網絡輿情為代表的信息安全提升了非傳統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對高校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戰。網絡輿情管控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各級部門的合理引導。為此,國家層面可在政策制定及架構建設方面提供綱領性的指導,各省市可根據地區差異進行具體方案的討論,各高校則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控預案及機制。高校在日常管理中更應該注意處理好學校、老師、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輿論引導,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教學、生活等方面的硬件投入,為學生生活、學習提供必要的保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思想引導與話語權管控等方面的軟件建設,讓學生能在合理的范圍內表達自己的思想,維護自己的權利,促進學校的正常管理與運行?傊,網絡輿情管控機制的制定與實施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概而論,學校在管理過程中要做到有條不紊,使網絡輿情管控機制成為促進學校長遠發展的杠桿。
參考文獻:
[1]杜坤林.“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生成與干預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6):76.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50203)[20150308].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3]CNNIC發布《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EB/OL].(20150604)[201506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04/c_12787862
8.htm.
[4]中國大學生傳媒節組委會,上海交通大學社會調查中心.2014年中國大學生媒體使用習慣與最喜愛的媒體調查報告[EB/OL].(20140627)[20150308].http://news.univs.cn/2014/0627/1050241.shtm.
[5]郭紅明,王永燦.微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00103.
[6]阿麗艷.網絡輿論等于網絡輿情嗎?[EB/OL].(20140113)[20150308].http://www.cnnic.cn/hlwfzyj/fxszl/fxswz/201401/t20140113_43797.htm.
[7]高校生課堂用餐無節制 臟亂差逼哭清潔阿姨[EB/OL].(20141204)[20150308].http://edu.iqilu.com/news/20141204/2236717.shtml.
[8]誹謗信息轉發超500次可判刑 今日開始實行[EB/OL].(20130910)[20150310].http://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30910/1323253.shtml.
[9]鄒建華.新媒體發展對輿論格局帶來的變化與挑戰[EB/OL].(20131206)[20150311].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1206/c21011823768505.html.
[10]陶然杰.網絡輿情聯動應急機制初探[J].青年記者,2007(15):73.
博士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計算機系統應用》(月刊)創刊于1991年,由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主辦。辦刊宗旨:宣傳推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重點是宣傳介紹計算機應用系統的建設(包括系統的規劃、設計與開發等方面)、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與開發成果以及相關技術的分析、探討與應用,系統建設:面向中高層管理人員與應用系統設計的專業人員。榮獲中文核心期刊(200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