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分類:科技期刊瀏覽:次
《地學前緣》(雙月刊)創刊于1994年,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主題性學術期刊(雙月刊),發表國內外地學前緣成果、發展態勢的學術論文,是集綜述信息和前緣成果為一體的地學期刊。
《地學前緣》每年年初的兩期基本固定為“地球物質科學”主題,重點征集巖石學、礦床學、礦物學、結晶學、地球化學等方面的國內外前緣研究成果和發展態勢的學術論文,每年年中的兩期基本固定為“地球結構、構造與動力學”主題,重點征集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板塊構造學、大陸動力學、宇宙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高溫高壓巖石實驗等方面的國內外前緣研究成果和發展態勢的學術論文及相關的應用課題論文,每年年末的兩期基本固定為“地球表層科學”主題,重點征集環境地質學與全球變化、災害地質學、水文與工程地質學、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找礦勘探學、能源地質學、應用地球化學、應用地球物理學、地層古生物學等方面的國內外前緣研究成果和發展態勢的學術論文。獲獎情況:榮獲第五、六屆"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 "首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稱號;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地學前緣雜志欄目設置
地球科學思維、國外來稿選登、前沿、邊緣、分支、熱點、非主題來稿選登、研究短文
地學前緣雜志社征稿要求
來稿要求
稿件內容:論文要求有一定的文獻量分析作基礎,展現國內外前緣研究態勢,分析時應重橫向評述,輕縱向追溯。本刊重點刊出前緣研究成果,支持對地學難點、熱點問題作有益探索以及對重大學術問題提出創新觀念和獨到見解。論文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圖表清晰、簡明;文字精練,一般在9000字以內,要有300~400字的中文摘要和與之對應的英文摘要,并各配3~8個關鍵詞。主要成果由作者獨立完成。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時應按“著作權法”中的有關規定指明其出處,由此引發的一切著作權責任都由作者自負。
來稿注意事項:(1)來稿需附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職稱,學術職務,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及從事科研情況。注明研究受何種基金(編號)資助。(2)圖表名需中英文對照。表中測試數據應注明測試者、測試手段、測試條件、測量精度及誤差范圍等。(3)文中要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參考文獻寫法:參考文獻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文獻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在引用處以阿拉伯數字排序,并加方括號后以上角標形式標注于正文中。未公開發表的資料以腳注方式順序標明于當頁。(1)專著的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編者).書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2)專著中析出文獻的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題名[M]∥編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3)連續出版物析出文獻的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題名[J].期刊名,年,卷(期):頁碼;(4)學位論文的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時間:頁碼;(5)會議錄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題名[C]∥會議錄編者.會議錄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6)參考文獻中的作者、編者、譯者不超過3人時全部寫出,超過者只寫前3名,后加“等”或“etal”;書寫外文作者或編者時,姓前名后,姓首字母大寫,名用縮寫。
交稿方式:正文及圖件做成完整電子文檔(請存為*.doc格式);所有圖排于正文后,圖中使用線段比例尺,漢字用華文中宋或宋體(一般為7.8磅或6號),西文及數字用TimesNewRoman體(7.8磅或6號),圖中內容要與圖注和正文敘述相符。
期刊收錄論文目錄:
四川盆地及其周緣奧陶系五峰組-志留系龍馬溪組頁巖氣富集主控因素分析何治亮;聶海寬;張鈺瑩 (8)
海相和湖相頁巖氣富集機理分析與思考:以四川盆地龍馬溪組和自流井組大安寨段為例郭旭升;胡東風;李宇平;魏祥峰;劉若冰;劉珠江;燕繼紅;王慶 (18)
黔東北地區牛蹄塘組頁巖氣勘探前景分析冷濟高;龔大建;李飛;李鵬 (29)
豫西地區海陸過渡相含氣頁巖層系優選方法及有利區預測李中明;張棟;張古彬;司馬獻章;劉艷杰;王宏;汪超;甕紀昌; (39)
中國南方海相頁巖氣超壓機制及選區指標研究劉洪林;王紅巖;方朝合;郭為;孫莎莎
推薦閱讀:地質方面的職稱論文發表在哪些刊物上
發表地質論文可以發表到哪些期刊上呢?發表論文對于很多作者來說都是必須要經歷的事情,無論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還是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工作人員,對于他們來說發表論文可能是一項硬性要求,例如發表地質論文可以選擇哪些期刊發表呢?小編這里為大家推薦兩本地質論文發表的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