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分類:建筑期刊瀏覽:次
1. 雜志簡介
《土木工程學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主辦的土木工程綜合性學術期刊,以土木工程界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主要報道土木工程各專業領域的發展綜述,重大土木工程實錄,建筑結構、橋梁結構、巖土力學及地基基礎、隧道及地下結構、道路及交通工程、建設管理等專業在科研、設計、施工方面的重要成果及發展狀況,同時也刊登建筑材料、港口、水利、市政、計算機應用、力學、防災減災等專業中與上述學科交叉或有密切聯系的論文報告。本刊辦刊宗旨為促進國內外土木工程界的學術交流。
《土木工程學報》創刊于1954年3月,由郭沫若同志題寫刊名。1958年學報由季刊改為雙月刊,1959年至1961年為月刊;1962年起再次改為雙月刊。1966年曾改為3個專業分冊出版,直至1966年9月"文革"開始時?。《土木工程學報》被Ei(美國工程索引)、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及(網絡版)、臺灣華藝CEPS中文電子期刊等引文數據庫收錄為核心期刊。
本刊是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首批收錄的315種來源期刊之一。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出版的《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期刊引證報告》2007年版公布的信息表明:《土木工程學報》2006年在CSCD核心庫收錄的666種學術性期刊中排名第180位,總被引頻次為627次,他引頻次546次。
2. 主要欄目
結構工程
橋梁工程
道路工程
隧道工程
水利工程
基礎工程與巖土力學
建設管理
3.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收錄情況
Ei(美國工程索引)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期刊[3]
4. 投稿要求
1)來稿要求主題明確、結構嚴謹、數據可靠、文字簡煉。作者自留底稿,本刊審稿周期6個月,請勿一稿多投。
2)署名者應為稿件執筆人或稿件內容的主要責任者。署名人數一般不超過3人。文后請附所有作者姓名、出生年、學歷、學位、工作單位、職務或職稱、主要從事技術工作領域、重要學術成就。通信作者的詳細聯系地址、電話號碼和電子郵箱等信息請務必填寫完整,以便編輯部與作者聯系。
3)正文前應列有300~400字的中文摘要、150~200個單詞左右的英文摘要及作者單位英譯名,并列有中、英文關鍵詞,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英文關鍵詞下列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E-mail。摘要寫作應符合本刊標準。
4)首頁腳注附基金項目及編號、第一作者姓名、學歷、職稱。
5)來稿包括圖、表,一般不超過7000字(約3.5頁印刷頁)。稿中所附圖及表格應放在正文中,文稿中所有圖題、圖注、表題均為中、英文對照。表格用三線表。來稿要求為word文檔,且文件大小應控制在1M以內,特殊情況可放寬到3M(例如圖比較多的情況下)。新投稿的圖片清晰度可稍低,能看清即可,待審稿通過后投修改稿時再提供清晰度比較高的圖片以便印刷,這樣可以有效節約文件大小。
6)正文用五號宋字體,雙欄打印,每欄23字每頁45行。
7)來稿文字、科學名詞術語和計量單位符號應符合國家現行方案、規范和標準,國家無規定者應合乎專業習慣。
8)參考文獻限于作者親自閱讀、本文明確引用、公開發表或有案可查者。文獻全部列于文后,按文內出現的先后次序編號,在文內相應引用位置注明序號。
9)本刊對刊用稿件有權作文字性修改、刪節。對不能按本刊意見進行修改的稿件,本刊有權不予采用。
10)來稿采用與否,均通知作者。審稿期間作者可采用“作者查稿系統”查詢稿件當前處理狀態。在收到編輯部的錄用或者退稿通知之前,請勿就審稿意見提出討論。本刊審稿流程:收稿→分稿→一審→二審→三審→退修→發錄用通知→審英文→待刊,其中在審稿的任何階段未通過都會及時發退稿通知,以免影響作者另投他刊。
11)來稿一經刊用,贈第一作者該期學報四份,并按標準一次性支付本文的發表和數據庫收錄稿酬。
12)根據中國科協學會部[1988]科協學發字第039號文,我刊對采用的稿件收取一定的版面費,作為辦刊經費來源之一。
13)本刊對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理事和會員以及本刊理事單位成員所投稿件在審稿通過后給予優先考慮,并計劃于2008年開始在學會網站免費為學會理事、會員和學報理事提供全文瀏覽服務。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