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5-2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的工作、生活已經與網絡產生了密切的聯系,當然也為學生閱讀提供了新的方式,但是由于網絡上有很多的不良的信息存在,而小學生對于事物的分辨能力比較差,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帶壞,因此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拒絕不良網站,并向學生推薦
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的工作、生活已經與網絡產生了密切的聯系,當然也為學生閱讀提供了新的方式,但是由于網絡上有很多的不良的信息存在,而小學生對于事物的分辨能力比較差,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帶壞,因此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拒絕不良網站,并向學生推薦優秀網站,例如新華網、新課標第一網、教育第一網,讓學生在這些安全的網站進行學習,并且向學生推薦優秀的網絡資源,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閱讀,同時家長應該做好對學生的監督作用,幫助學生遠離色情網站,并且不要沉迷網絡,能夠理性使用網絡,不要把過多的時間用在玩游戲、看電視等對學習沒有益處的東西,正確使用網絡,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教學,閱讀教學,教學論文
樹立良好的閱讀觀念,營造自由的閱讀氛圍,對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引導學生快樂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豐富認知,能夠在閱讀中得到成長。
一、小學生閱讀現狀
對小學生的閱讀現狀進行調查,可以發現小學生的閱讀狀況并不理想,很多小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致不高,認為閱讀是一件十分無聊煩悶的事情,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這主要是因為:課內閱讀的材料陳舊,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對語文教材進行與時俱進的改編,學生對于這些陳舊的知識的興趣不大,因此進行閱讀的欲望也不高漲;除此之外還存在課外閱讀兩極分化的狀況,很多學生甚至是家長對課外閱讀的認識都不全面,認為進行課外閱讀會對學習成績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會減少閱讀量,甚至是不進行課外閱讀;還有一些學生雖然進行了大量的課外閱讀,但是閱讀的內容不夠積極向上,并且沒有處理好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之間的關系,因此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最后還有一部分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并沒有明確地目的,只是隨意進行閱讀,沒有做閱讀筆記的習慣,因此閱讀效率比較低。
二、培養中學生快樂閱讀的能力
(一)激發閱讀興趣,使小學生感受到閱讀快樂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閱讀愉悅感,是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1]。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的時候,才會有動力去閱讀,才愿意在學習中抽出時間來進行閱讀,并從其中汲取養分,不斷促進學習。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興趣方面多下功夫,并且根據學生興趣,有針對性的提供閱讀資料,讓學生能夠更便捷的獲取相關資料,更加快樂的進行閱讀。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圖書角,作為學生閱讀的場所,并且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愛的圖書拿出來與其他同學分享,使其有機會讀到更多的圖書。
(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改進閱讀教學方法
閱讀作為一項高雅的活動,不僅能夠豐富人的知識,還能愉悅人的身心,因此教師應該主動為學生營造自由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充分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做一個快樂的閱讀者。教師應該根據時代的變革,不斷更新自己的閱讀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閱讀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閱讀講解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情感,形成文本與學生心靈的共鳴,使學生更加愿意進行閱讀活動,從而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成為視野寬廣,思維活躍,品質優秀的閱讀者。
(三)培養學生閱讀反思能力,引導小學生快樂閱讀[2]
孔子《論語》中曾經談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不要一味的重視學生的閱讀數量,不要認為學生閱讀的文章數量多就是好的表現,要對學生的閱讀內容和閱讀質量進行關注。在提高學生閱讀數量的同時,要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深刻認識到閱讀內容中的深刻內涵,并且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閱讀反思,可以在學生閱讀完一篇文章后,要求學生提出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可以組織班內的學生閱讀同一篇內容的材料,閱讀完后請同學進行閱讀感想的交流,相互之間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在小組內解決,最后請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對文章進行點評。這樣不僅可以引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還可以促進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研究,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文章,體會到閱讀帶來的幸福感。
(四)采用“換位思考”方式,引導學生體會閱讀快樂
“閱讀文章必須領會文章主旨,這是閱讀文章的基本要求”[3]。例如學生在學習古詩《牧童》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古詩所要表達的感情,可以請學生對這篇古詩進行擴展,寫成一個小劇本,并請學生分組進行表演,并可以由同學對表演進行旁白,交代古詩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和作者情感的轉換。在學生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時候,可以請學生談談自己是如何感知到時間的變化的,在感受到時間流逝的時候自己的情感的變化。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他們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種閱讀的教學方式的目的并不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而是讓學生感同身受的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討論,對文章有深層次的了解、認知,能夠從閱讀中汲取養分,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1]狄建設.淺談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J].讀與寫:上下旬.2014(12)
[2]潘鳳仁.淺談引導中學生快樂閱讀的策略[J].廣西教育B:中教版,2012(46)
SCISSCIAHCI